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看完林正盛1999年的《天馬茶房》。

#致憤青
latest #12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好看欸,看到活生生的人扮演那時候的人,內心還是會顫抖一下。他們也有他們的人生,不只是我們的(曾)(祖)父母而已。

戲中戲有趣。有幾段台詞尤其是導演對著當下看《天馬茶房》的觀眾說的,大意是給觀眾看的戲還是要有些能提振觀眾的效果,不然時機這麼不好,大家不都很憂鬱。

地上畫著英美兩張國旗這段想起黃華成自己辦過的的展(好像是大台北畫派沒記錯的話)。成本不會太高,但是日本人、台灣人、中國人的腳踏過去,視覺意涵不言而喻,效果好成本低。「光復後」把國旗再次抹去,又是另一個改國換代的情境。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蕭淑慎、鈕承澤⋯⋯

蕭淑慎的表情。鈕承澤的上海口音。
leahahaha
2 years ago
龍劭華⋯⋯
立即下載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林強隨意彈彈的曲調都好聽。(老妹過去聽林強曲好一陣,散場後才發現片中流浪連男子就是林強。)

但是那時候稱間諜為「spy」嗎?
leahahaha
2 years ago
主題曲出現三次還是四次,每次都在不同的場合與情緒出現,可以理解這樣的安排,但還是稍微有點膩。
leahahaha
2 years ago
私菸這段想起幾年前金馬義大利電影課《昨日今日明日》(Ieri, oggi, domani, 1963)。

(金馬柏格曼影展滿額送的《假面》版一卡通,上週日不知遺失何處⋯⋯[失落])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疑惑的是,戴立忍飾演的天馬茶房主人(?)的話語地位真的有片中這麼高嗎?

詹天馬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暖玉港口邊等待阿進,恍惚中阿進突然現身這段,挺好的。

很多場景不同組演員各自交談,同時收音,是有趣的安排(想起Altman),但攝影似乎沒有跟上,畫面中是空隙,不同組演員在畫面邊角。

另外好多畫面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我都想現在是要呈現什麼,再過了數秒才發現原來重點在接下來的人物臉的移位或是身體的走位,於是不太明白為什麼不一開始就進入重點,而要浪費時機讓某段畫面是意味不明的狀態。

阿進與暖玉在窗邊這段,某個時間畫面右側是蕭淑慎的臉,而左側就是林強的腳(雖然焦對在蕭淑慎的臉上),但到底為什麼要出現林強的腳板我還是有點困惑⋯⋯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想在戲院裡重看有字幕的《悲情城市》⋯⋯(什麼失禮的感想)
leahahaha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冰箱形象影片挺好看的 (雖然又是雷光夏的聲音)

想起木材對於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去年挪到今年舉辦,發明的「冰箱理論」:紀錄片影展的影片存在冰箱中放了一年,再拿出來依舊新鮮,而且《理大圍城》等香港抗爭的作品反而因為延期,觀眾可以退後一點來看,或許更適合(這點我也這麼覺得)。

飾演片中老爸的應該是戴了假短髮的木材吧。
leahahaha
2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VokBFCviI2sOztvm5eeV3.jpg
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閹雞》的節目單。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