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討論韓服醜和服美的匿名噗,當時有不少人留言認為是取樣錯誤
其實和服的歷史上確實有一段時期的花色是非常大膽誇張、就連現在看起來都覺得很前衛,那就是大家都愛的大正時代
而大正時代的代表性服裝,就是銘仙
https://images.plurk.com/6lxPCKRtNUiDjI1Wej3WkA.jpg https://images.plurk.com/6LBDLVZ76Mg7bTarOpsr4f.jpg
latest #30
銘仙是最初跟紬一樣,是養蠶農家把賣不出去的低廉的絲線收集起來織成自己穿的衣服,江戶時代便已出現,當時的圖案還很樸素,只有直條紋或絣等簡單的圖案,不像後來那麼誇張。
進入明治時代後,士農工商的身份階級和限制被解除,平民開始可以穿絲織品(在此之前以木棉為主),於是絲織品開始成為主流。
大正時代是不是就是那個學生服很經典的時代啊
風以薰
2 years ago
我喜歡幕末明治和大正時代的裝扮,大概是因為當時西方文化開始傳入時候吧! 還有被動漫畫影響
立即下載
當時洋裝已經傳入日本,但和服仍然是大家的穿衣主流。
當時的職業婦女及女學生們就像穿連身洋裝一樣的感覺在穿銘仙。
至於為什麼銘仙會發展成後來的誇張大膽華麗風格呢?
接下來就要告訴大家何謂矯枉過正
這一切都是因為明治40年時貴族大小姐們就讀的華族女學校校長乃木希典,因為擔心女學生們都在爭奇鬥豔無心向學,所以規定只能穿銘仙以下的服裝由此可見當時銘仙都還是樸素的;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像我唸國中時還有髮禁跟裙子不能短於膝上10公分,但大家都會偷偷把裙子折短,放學前再弄回來;當時東京附近的和服產地伊勢崎的商人就推出了「是銘仙沒錯,但這可不是以往那種很俗的東西,而是花樣複雜華麗的模樣銘仙」
不忍說商人真的很ㄎㄧㄤ,此一產品一推出,立刻正中必須遵守校規但又不甘青春埋沒的少女心,立刻成為暢銷商品 乃木校長表示
而且不止女學生,連其他年齡層的女性也開始穿起銘仙,當時甚至有「西邊的御召,東邊的銘仙」這樣的流行語,伊勢崎更成為銘仙的一大產地。
因為暢銷,原本只是用賣不出去的絲線織成的銘仙,也開始轉為用上好的絲製作,除了傳統日本圖案外,也加入歐美的新藝術、抽象風格等,就讓我們先來看看阿媽們當時有多時髦
以下是大正時代的銘仙
https://images.plurk.com/4tE4qlIzvlQYk5ZVKxbvyI.jpg https://images.plurk.com/5Ax2mu1nzVVZ5onphXpFQL.jpg
太花了吧wwwwwwwwwwwww
銘仙一種特殊技法,叫ほぐし捺染,指的是先把整經完畢的經線和緯線預織好後放上雕好形狀的型紙或版型,用毛刷上色;正式織時一邊拆解經線一邊織成布料。
而銘仙最大的特色是,圖案上看似手繪般暈染的部份通通都是用織的喔
月光花子
2 years ago
天啊這真的很像阿嬤會喜歡的花色
右邊那個好看耶
克雷爾格德
2 years ago
感覺織起來好費工,應該是大流行後衍伸的做法吧?不然原本給一般平民穿的有辦法負擔這個工嗎?
話說日本感覺很多先染再織的織物,有什麼理由這麼做嗎?
有關「銘仙」這個名稱眾說紛紜;最早是用平假名めいせん,明治30年在東京三越販賣時取「以各產地之名負責製作之物」(各産地で銘々責任をもって撰定した品)之意為「銘撰」(與銘仙同音),後來改具有「超越凡俗之名物」的「仙」,取名「銘仙」
銘仙的產地主要在東京附近,最有名的五大產地是琦玉縣的秩父、群馬的伊勢崎、桐生和東京都的八王子市及足利市,秩父及伊勢崎現在仍在生產銘仙喔
首途這兩件是我的
粉紅色那件是茶道老師送我的,雖然不到古董但也是5.60年前的衣服。
據她說銘仙在以前是小孩子才會穿的,所以這件她也是穿到成年就沒再穿了。
不過噗首那二張花色看起來好現代喔。
angelvoise: 對,就是那個漫畫和小說很喜歡畫/寫的時代
真的很花跟台灣人的審美觀頗類似而且這還不是最花的
devil7611: 當時的人大概沒有意識到什麼和洋折衷,只是把自己覺得好看的東西拿來用在日常生活上,反而變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lesscolor: 是不是跟台灣人的審美觀很像 我合理懷疑台灣人的美感是直承大正浪漫(誤
kotohime:其實我覺得都很好看啊!其他的也都很漂亮,只是我沒拍
arkr1588:最早的銘仙圖案只有簡單的直線跟十字,有一說是這樣的技法發明後可以製作更複雜的圖案,銘仙才開始大流行,不確定有沒有因為這樣而漲價應該有吧
說是平民,也是舊貴族和有錢的商人或富農階級(其實在江戶時代,有錢的商人就很流行穿貼金箔及滿滿刺繡的絲織品),不是窮人穿的
日本確實有很多先染再織的織品,不過我沒想過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這是個好問題,等我查到答案再告訴你
上面提到銘仙的技法ほぐし捺染是秩父銘仙的獨特技法,是有申請專利的;雖然其他地方也有同樣的技法,被稱為ほぐし織り,和秩父的ほぐし捺染有所區別
Chen3389: 對啊,我自己的這兩件是二戰之後的,比起全盛時期樸素許多
先染再織這件事情我可以提供一點想法
世界上各地其實蠻多地方都有先染再織的作法,而且時常是各地原住民、平民的織物例如
IKAT
Ikat - Wikipedia
絣織
教育百科 | 教育雲線上字典

至於人們為什麼這麼做,目前推測是因為染色的時候,纖維比較簡單的情況下會越好上色。

也就是容易染色的順序應該是:絲紗>紡線>布料,好上色在古代等於容易維持顏色、不容易掉色,因此先染色對於平民來說,是一種經濟實惠的技術

當然也有一些政治或經濟因素例如先織後染色需要的工序多、條件比較嚴苛所以貴,階級制度規定平民不得穿著什麼花樣的衣服之類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日本感覺特別多,我個人覺得是因為文化保護得不錯,所以留下來得多。
為什麼和服好像都可以保存好久好久好久啊?是因為工法繁複所以布料比較耐嗎?
噗首第二張的花超美的啊!色塊!好現代啊!
O_o
2 years ago
蛤?噗首那樣算誇張?我好驚訝!
LaurelValleyWorks: 感謝
記得後染(布織好後再染色)的技術好像是很後面才出現 就連中國好像也頗晚?
日本文化保存做得好+1。
連已經失傳的技術都可以努力再現,在台灣大概會被當成笨蛋
angelvoise: 絲織品比較耐保存? 中國也有許多古墓出土的絲織品還保存的很好。
而且絲製的比較昂貴,使用起來也格外珍惜
反過來講木棉製的浴衣之類的就比較少看到很久以前的,或許跟這些比來就是消秏品有關
以上是我的推測
ch890333: Iamposter: 粉紅色那件的正面是很大的鳳尾喔XD
https://images.plurk.com/1LzU7CoYjxALzs6CrmaXan.jpg
我第一次看到時驚訝得不得了
我第一次看到第二張圖的衣服時也覺得它超潮,應該還很新,直到看到袖子是圓角 https://images.plurk.com/5u0qTZrdfNHSoVOw5vPxFu.jpg 才發現她也是阿媽級。
現代的和服袖子做成圓角(俗稱小袖風格)的很少,不過5、60年前還滿常見的。
tamaki1224: 推論是這樣,因為需要的器材或技術更多,例如說防水的蠟、糊、木雕技術、造紙技術等等

不過說晚,對現代來說應該也是很久以前了,蠟染或絞染根據考古可能都是幾千年前的事情。如果從技術成熟開始算,絞染也是1500年前就已經是成熟的工藝
O_o
2 years ago
原來如此!確實很有設計感也很“招搖” (LOL) (LOL) (LOL)
angelvoise: 關於保存我自己的資料跟推測覺得是一個蠻複雜的問題
西方我不是很確定,但東亞的角度,和服可以保存比較久,可能是使用習慣與數量比較多

絲織品其實沒有很耐保存,至少比棉織品差,容易蟲蛀、褪色、絲蛋白變性(黃變、脆化)

這邊應該需要分成正絹(絲)和植物纖維(棉麻材質的太物)來說。

以江戶時代為例,除了特殊時期(例如飢荒)以外,町人(商人或某些身分的平民)是可以穿著正絹的。

所以通常就是貴族武士町人去買最新最流行的衣服,因為要應對的場合比較多,也不能一直穿一樣的衣服,穿膩了就賣掉。這時候會讓其他資金不那麼充足的人買去,一直循環到這件衣服不適合穿為止。

同樣的情況中國或台灣就比較內部一點,不會做那麼多衣服、也不會賣掉都在家族裡一直傳。

所以基礎數量上就有差
LaurelValleyWorks: 原來如此。因為我想說我會聽到和服像噗主一樣保存五六十年(雖然少但不是沒聽過)
或是婚紗(?)從奶奶時候傳下來
但是真的從來沒聽過中國或是台灣的服飾保存這麼久
所以說假如10件裡有2件有被好好保存可以留下來,顯然和服被留下的機會比較多。

棉麻就比較類似,都是日常的衣服,穿到不能穿,就看看能不能給孩子穿。連孩子都不能穿了,拿去做抹布。

另外也有可能和民族性有關,中國人或台灣人換成洋服(西服)的陣痛過程並沒有日本那麼長。日本是直到關東大地震發現和服會跑不掉,才接受洋服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