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專家之路》 討論成為專家的主觀經驗。本書相較於如何培養專業技能或探測潛力所在,更側重在自我認同的改變過程與所需的種種條件。專家可以區分為三個階段:學徒(Apprentice)、熟手(Journeyman)與師傅(Master),這三個階段被賦予不同的角色期待。雖然學徒模式隱含社會地位(階級)的差異,但相較於物質報酬,本書更強調「把事情做好」帶來的非物質報酬:在學徒階段,如何在枯燥繁瑣的重複性工作中自我成長;在熟手階段,熟手「不只想到自己」,致力於讓顧客有最佳體驗;在師傅階段,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甚至是開創新領域。
https://images.plurk.com/nJaTGmAB1aFoxzLI5MgqD.jpg
#書籍連結為AP連結
#讀嘛讀嘛
latest #11
cmt
2 years ago
一併論述的是專家養成的社會條件。專家處理事前難以確定最終成果的「有風險的作品」(例如印刷字體的成品可以被預期,但手寫字體就蘊含風險),具備掌握問題核心,並加以解決的能力。作者批評這種類型的勞動者在現行教育體制或工作職場中沒有得到足夠支持,例如課程中缺乏動手實作的機會,或者自我進修的課程只講求速效速成;社會對於技術的需求變化劇烈,不代表需要捨棄長時間投入於某個技藝的養成方式。
cmt
2 years ago
學徒學習的重點在於如何(how)做好被交付的任務,需要努力適應工作與控制環境。學習的過程也是逐漸融入實作社群的過程。一開始被分配到的是沒人想要做的瑣碎工作(書中直接說「屎往低處流」),在苦熬與磨練的過程中,自己也朝著實作社群的中心穩定移動。除了累積對於素材的互動經驗外,也需要慢慢摸索工作團隊中每個人的個性,以及如何揚長補短與合作。
書中也花了許多篇幅討論素材、工作空間安排以及社交技巧。這些作者稱為實體系統的元素,是本書閱讀起來最有趣的部分。
cmt
2 years ago
學徒需要知道如何因應實體(布料)或非實體(文字、語法)素材的變化並完成任務,也要能夠調整自己的注意力範圍,觀察並回應感知到的東西。好的引導將會縮短這段摸索的時間,但並不存在演算法這種通用解。學徒仍需拓展自己對素材認識的邊界以及認識素材本身的極限。
立即下載
cmt
2 years ago
「然而,不只是實體的媒材可以『變薄』、延伸到極致的狀態。每當你草擬報告、處理職場衝突、練習一首曲子或是電腦程式,『完成』與『失敗』永遠形影不離。少了一點,還得再加;再多一點,又過頭了。」
「成功仰賴的是認出邊界,有能力再踏到那條線之前停下來。不論是在廚房裡把醬汁煮濃一點,還是去掉木雕上最後一公釐的木頭,我訪問過的每個人,在人生中都能找到這種微妙的界線,都有辦法察覺快要過頭的那條線在哪裡。」
cmt
2 years ago
學會如何做好手上的工作也包括學習如何在共享的工作空間中安排各種工具(作者稱為各就各位系統)以及如何與他人互動。
「帶著敬意、優雅地進出個人空間需要練習。 ……在個人空間裡工作,需要敏銳度,要有「解讀」他人的能力。熟練的專業人士有辦法在不會引發不適的前提下,進入並「占據」某人的個人空間,對方甚至不太會有感覺。」
cmt
2 years ago
最後,隨著經驗累積,學徒會感到意外的心理門檻也提高了,他逐漸能夠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作者在此區分「適應性知識」(adaptive expertise)與「例行性知識」(routine expertise)。這兩者通常並存,有些事情只要交由內在的自動導航系統,按過去的做法完成即可,但空出的額外注意力則要放在更上一層樓,嘗試以全新的方式解決問題。
cmt
2 years ago
當學徒逐漸從模仿職場前輩做事的方式到知道這麼做的原理,再到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才能初窺門徑,取得為自己犯的錯誤負責的資格。
cmt
2 years ago
熟手關注的重點在於能為顧客做到什麼(what)。聆聽是熟手的標誌,熟手會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在他身上。作者對裁縫師的訪談很生動的描述對熟手來說工作內生的風險:「你永遠在尋找平衡,在『西裝掛在衣架上的樣子』與『穿在人身上的樣子』之間的妥協。衣服永遠是一種詮釋。不論人們是否自覺,你必須辨認並回應他們的直覺反應,要不燃人們不會真心喜歡你所做出來的東西。」
cmt
2 years ago
師傅與熟手的差異在於,師傅反思行當為何(why)存在,將技藝傳承下去。教師的功能在於協助學生完成需要有人引導(搭建鷹架)才能夠完成的任務上。好的教練的重點放在大方向、光憑對方無法察覺的重點上。
cmt
2 years ago
作者希望鼓勵人往專家之路邁進,其策略是把「醜話」說在先,拉開新手對於成為專家所需耗費的時間與成本的預期區間,畢竟培養實作所需的時間不同於學習符號或知識:
「然而,不論你的活動領域是什麼,實作的時間沒有捷徑,無法撥快時鐘。瞭解這一點,可以幫助你做好心理準備,萬一進展緩慢,不代表你笨,只不過是每種「施做」的技巧規則不同。這樣的「知」不同於事實或數字方面的知識,需要以不同的速度培養。記住,在灰心喪志、看似陷入泥沼的時刻,上述的過程已經在發揮作用,終究會開花結果,只需努力下去就可以了。」
cmt
2 years ago
寫作的策略主要是求同法,書中許多章節刻意挑選來自截然不同領域的例子,來論證專家養成過程的共同點。至於這樣的寫作成效如何,仍然要讓同樣身處在專家之路的讀者來評判。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