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仔ヽ(*´∀`)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20211003 愛你在心口難開】

個人解禁後值得紀念的第一場,
睽違四個多月的劇場就給家聲啦!
關於喜歡、關於舞蹈、關於鳳飛飛,
關於徐宏愷&余彥芳的100min。

#知新劇場 #陳家聲工作室
#愛你在心口難開
latest #9
三級前一晚在南村看了陳家聲二人演唱會的首演,散場後和大家聊著當時詭譎緊張不安的疫情狀況和氣氛,總覺得哪裡不妙卻還是互相打氣希望順利看完這檔演出。然而隔天就宣布三級了。

這幾個月來陸續劃掉行程,也搞不太清楚票退了沒?錢有回來嗎?有些取消有些延期有些要退票再買有些可以直接保留,各方票頭為難QQ

四個多月後的十月我終於解封,踏入久違的劇場、見到以前幾乎每周都能見的朋友,意外地沒什麼違和感,彷彿上週也還在看戲。劇場的莫名安心感,還有一如往常的陳家聲。

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解禁後第一場也是家聲。很開心我的小小願望有成真。如果可以,接下來也希望能全勤每一齣製作。
先以結論來說,看了陳家聲好幾檔戲之後感觸最深的是:與其評論戲的各種技術面,更多的是這齣劇帶給我什麼樣的反思。

常常看完家聲的戲都會有種不知道自己看了些什麼,卻有一些在看的過程中不禁聯想或投射自己心情&經驗的地方。有時候燈亮後會發現自己記不清劇情細節了,卻會有幾個盤旋腦中不由自主一直去思考的想法。

還記得去年戲稱每一檔戲都會喚醒不同的PTSD,但這也正是劇本厲害的地方,好像就在講你的事情、又好像不是。是親近感嗎?可能是細膩的人性觀察和對生活細節的留心吧。

雖然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成為好像很鐵的聲寶,但通常在推家聲的戲給其他人的時候,我都會很小心翼翼地說,可能要不就是很愛、要不就是一部都看不下去。私認為這也和觀眾預設想在劇場得到的東西不同有關。
扯遠了,回到這次的新戲。
通常會先簡單寫一下這是一齣什麼樣的劇,但其實我覺得噗首寫的大概就是全部了,D編說很像有畫面、聽得很順的podcast。對話確實好順而且好自然,彷彿最近在看的紀錄片式電視劇,分不清楚到底是勞闆跟彥芳老師在台上真聊天,還是一切照劇本來?又有點像看了一場talk show。一度也被牽著鼻子走,聊著聊著就不太知道主軸在哪,卻又能一個一個扣回主軸:關於喜歡。

說實話我既不是鳳飛飛年代也真的沒聽過幾首,更一向是...看不懂現代舞那種人(只能讚嘆肢體動作美妙,無法再更多...)但不知道為什麼用鳳飛飛作為議題開頭&主幹,再以舞蹈包裝這個形式讓人覺得很美也很合理。尤其最後講解了這是一支沒有聲音並試圖反駁一切,帶點憤怒的舞之後,好像終於有些恍然大悟。
立即下載
為什麼我們不會主動說自己喜歡鳳飛飛?
因為沒人問啊。

為什麼不敢承認自己喜歡?
為什麼明明不喜歡卻又會勉強自己fit in?
為什麼明明真心喜歡卻又要裝成自己是有諸多理由,逼不得已才喜歡、才去做?

是因為覺得丟臉嗎?
還是因為自己不夠喜歡?
對啊,為什麼。我也曾不斷地質問自己。
不能大聲說出喜歡,是因為什麼原因?
邊看著劇,我想到了自己的經歷。

大概從國中開始就會說自己喜歡SMAP,當時會追星的同學們大概都是喜歡飛輪海或棒棒堂之類的,說出一個同學們相對陌生的日本團體彷彿有種優越感,但現在回顧那還不是真正的喜歡。

高中後我真正成為粉絲了,身邊同年齡人大概是喜歡KT或NEWS之類當時正夯的新團。從那時候開始,只要我說出SMAP,必然會被問的就是「他們不是很老了嗎?你怎麼會喜歡。」青春期的我什麼都不怕,會熱情地講述自己怎麼喜歡上他們的過程,縱使別人不一定能理解。但漸漸地,我開始覺得麻煩、在意別人的眼光,還是一樣會介紹自己喜歡SMAP,卻不再闡述那些熱情,反倒是先主動自嘲自己兩句以利快速結束這回合。反正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好了。
因為隨著自己說出的答案,別人似乎就會擅自幫你定位、幫你貼上標籤,在彼此根本還不熟識前就擅自有了奇怪的偏見。所以為了要融入大眾,我們會開始模仿,學習世俗的認知,避免惹麻煩上身,當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就好。

我自己不是一個會隱藏自我的人,但很有自覺會過度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但又不想說謊,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把表面做得漂漂亮亮,但最真實的那面就留給懂的朋友就好。

或許這就是在社會上的生存之道,現在的我也依然有這樣的傾向,但至少我開始學著不去過度在意他人眼光。雖然在同事們問我晚上要去看什麼戲的時候,除非是很有名的大作不然我還是無法坦率說出口(縱使我們辦公室感情都很好,但例如不熟的業務就會說喔就是文藝少女嘛)。

真正阻礙著我們大方承認「喜歡」的,或許就是這些無意義的世俗標籤吧。於是我們勉強自己成為一般人喜歡的形狀。
還想到去年我重回台灣劇場圈,透過每一場演出再度確認本命果然還是呂寰宇的當時,大家沒什麼惡意地認為我是小馬迷妹,但那時的我非常抗拒,心裡很不舒服,不舒服到我還去溝通了這件事。(然而現在我就大聲嚷嚷自己就是小馬迷妹無誤w)

這中間問題出在哪,心境轉變又是什麼?機會難得就趁這次討論有關喜歡的戲順便記錄下來。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很失禮地,我覺得有太多被稱為迷妹的人都只是很膚淺地說著喜歡教官、想被S、想被踩。當然明白這是一種風氣跟場上的快樂,但因為我不是...所以心裡的防衛機制就自動開始抗拒。於是我開始寫信想讓小馬知道我是為什麼喜歡他,想讓他知道我喜歡的不是受到哪個角色或外表影響,而是真真切切地喜歡呂寰宇這個演員。(啊我真的寫到寫信成了我的代名詞甚至小馬都吐槽寫太長了w)

所以其實我只是不想被誤會而已。
彥芳老師的劇情中提到他對於貫穿這齣戲的那支舞有所虧欠,因為研究所時期明明根本不懂他的好卻因深怕無法融入大家而草率裝作喜歡。這樣的心情跟另一個命題:無法承認喜歡是因為不夠喜歡嗎?我認為是有相關的,都是一種好像有虧欠、不尊重的心情。

現在的我奉行的是:
①愛就要說出來。所以我寫信我全刷我斗內。
②不要否定喜歡過的自己。每個人的喜歡都是不同樣貌,尊重包容,並對於自己的喜歡感到驕傲。
③所有的相遇都是最好的時機。不遺憾錯過的,把握現在和未來的,就是現在的你才會喜歡上。

正是因為不希望有虧欠有遺憾,更想堂堂正正面對並珍惜自己的喜歡。
又有點離題了,但這些想法在我心裡都能呼應劇中的某些片段,也是看到那些片段才勾起這些經驗和回憶。

回到這齣劇記錄自己喜歡的橋段的話:高中時期兩人為了讓自己融入環境而模仿有關fit in的討論、對於那支舞的虧欠、關於跟還不熟的人去ktv不敢點老歌的片段、關於宏愷說表演不是喜不喜歡而是工作,舞台不是什麼夢想的斬釘截鐵。

鳳飛飛其實就是個引子,舞蹈也是一個媒介、一種呈現手法,看似不知在幹嘛的片段也都串起了核心討論。很喜歡這種跟著家聲迷路但在過程中看見許多風景的感覺。雖然有時候會覺得要一直思考滿累的,但還是很愛。

謝謝陳家聲工作室as always。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