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文史工作者葉柏強笑說:「一般都認為臺灣人中秋烤肉的習慣是金蘭烤肉醬廣告帶動的,其實應該是花蓮人發明的。」沿著海灣一路向北,重現花蓮舊港的百年風華與滄桑 | 農傳媒
latest #6
https://images.plurk.com/2MXConwDJJISTVtzaZbwF6.jpg
日治時期尚未築港前,花蓮溪與美崙溪之間的弓形海灣已被稱作花蓮港,是所有船舶停靠之處。跟著葉柏強從花蓮溪出海口出發,由南向北,逐一重現或消失或改變的港口地景。南濱公園就位在這條弓形海灣上,葉柏強說:「看現在閒適的風景,很難想像一百多年前先民在此為生存奮鬥的景象。」
因港灣深度不足,當時的大船只能停靠在外海,人與貨都靠小船接駁,再由縴夫們拋繩,奮力將船拉上岸。
「無論地景怎麼改變,阻隔人與海,花蓮人總會想辦法和海建立連結。」戒嚴時期,政府禁止人民在海防區逗留,港口周邊更屬嚴加戒備區域。唯獨中秋節例外。每到中秋,家家戶戶聚集在海邊烤肉、賞月。從花蓮港往兩方望去,綿延不絕的火堆點亮暗夜中的海灣,像是盤踞在太平洋邊的火龍;但這個全民烤肉運動在1988年被禁止,成了老花蓮人獨有的港都記憶。
--
文字/李香誼 舊照/葉柏強提供
沒有人不喜歡花蓮的海。【沿著海灣一路向北,重現花蓮舊港的百年風華與滄桑】:
立即下載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消失的鳥踏石仔漁村

江口良三郎紀念碑的所在地,在1980年前是個名為鳥踏石仔的熱鬧漁村。當年,漁村前的那片海不只是天然漁場,也是花蓮人的天然游泳池。村裡的雜貨店賣著涼水,兼出租內胎給孩童和旱鴨子當游泳圈。

每當清晨漁船回港,村民立刻動員整理魚貨,冷凍技術未普及的年代,靠著密集勞力爭取時間,趁鮮賣得好價。村裡的女人理完魚貨再清網、補網、上好餌鈎。船長分贈一些漁獲,家家戶戶都有魚吃。整個村落形成一個規模小卻功能完整的互助經濟體系。這裡沒幾戶就出個討海人,船一出港,家人的心跟著七上八下,人說行船三分命,於是大家將心比心,碰到強颱,全村一起到附近花蓮高中禮堂避難,越艱苦,越要互相扶持。
鳥踏石仔因港口而興起,也因港口而消失。因第四期拓港工程,漁村用地被徵收,1980年後,居民陸續搬離。小廟裡的土地公與恩主公被移至市區,當最深的共同信仰都必須離開時,一切生活根基也等於消失。村落舊址變成一座公園;橫貫村內的臨港鐵路廢除,改成腳踏車道;那條串聯漁村的東岸街,成了沒有名字的公園步道。
我好喜歡這段文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