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肥魚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Hung-Wen Yen

身為一個少數同時完成台美兩地內科住院醫師訓練的醫師.我一直很想找個機會把心得跟大家分享.首先先說結論,台美兩地至少對內科醫師的要求和期待並不同,差異的原因是因為兩地不同的醫療制度和社會環境

台灣的情況很像美國的大都市,即使是常見疾病也常由專科醫師診治.再加上全民健保的關係,所以沒有美國醫療保險系統下的轉診困難.但這造成的問題有三個

第一個是大部分內科醫師都只把內科住院醫師訓練作為次專科訓練前的跳板,大部分內科住院醫師沒有時間也沒有心力去鑽研非未來專科的醫學知識

第二個問題是很少照guidline治療疾病,治療很少標準化.很常治療方針取決於醫師本人的經驗和喜好

第三個問題是醫療人力浪費,沒有讓醫師做醫師做該做的事
小肥魚
2 years ago
而美國的內科醫師訓練的要求很明確,一開始就要求合格內科醫師能有獨立處理至少八成常見成人疾病的能力.基本上一個內科醫師應該能熟悉所有非侵入性檢查和能處理任何藥物治療就能解決的疾病(化療例外).這就是為什麼美國內專考題會考一個憂鬱症或偏頭痛的懷孕婦女要如何調藥.以我個人意見而言,美國內科醫師的知識含量約相當於台灣所有次專科含五官科,神經,精神,婦科與泌尿科的fellow的總和.唯一的差別是不會做侵入性處置.這樣要求的原因是美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住在鄉下(比郊區更偏僻).往往內科醫師就是那個小鎮唯一的醫師.病人要看其他專科醫師需數小時的車程和繁瑣的保險行政作業.
小肥魚
2 years ago
美國醫療體制要求每個內科醫師不論任何疾病都能照guideline提供標準化治療.所以美國住院醫師訓練和專科考試重點是guideline,考前一直在看的是各種常見疾病的處置流程.這也是為什麼雖然美國醫師大部分疾病處置會比台灣更標準化的原因,例如社區性肺炎一定是ceftriaxone + azithromycin. 高風險暈厥的檢查必定包括心電圖,telemetry 24-72小時,基本血檢,心臟超音波.因為醫師們都知道常見疾病guideline,所以如果有醫師不照guideline治療,那一定要在病歷說明原因,因為所有的病歷都是法律文件.美國體系的優點是能保持進步的能量,讓醫師做醫師該做的事.當然缺點就是花費太貴且行政程序的時間金錢成本非常驚人.
Kevin
2 years ago
台灣的醫學教科書是用美國的,guideline也是(大部分)用美國的,不照guideline走的原因是全民健保制度...
立即下載
Kevin
2 years ago
Guideline還是有用啦,在產生醫療糾紛的時候...Anyway, you know
這英文版一看就是先寫中文再逐字翻,看了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