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翔(moonfly)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最近「大河劇」這個詞真的很紅。在臉書看到有人說「日本的大河劇,會在不合史實的地方標註給觀眾知道」

嗯...是豬豬字幕組的《天地人》嗎?印象中好像當時很流行翻譯字幕加上註解
latest #33
BT大樹
2 years ago
劇後會有花絮倒是 是在講這個嗎?
萬聖節時空夾縫中的ARC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後面的也只是實地探訪做簡單的介紹吧,真的有人把大河劇當完全史實嗎XD
月翔(moonfly)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我自己沒有每齣大河劇都跟著看,有些是堆好幾個月的集數一起看,有些是直接看總集篇。但是我很少看到「不合史實的地方標註給觀眾知道」這件事。

片末的紀行,通常是劇情相關地點。不過也很少針對劇情的改編做更正。有時是用另一種表述的方式,說某某人在這裡度過餘生(然後跟片中劇情可能不同,但是不會直接指正)
立即下載
BT大樹
2 years ago
大河劇本身還是節目啊 也不是拍紀錄片 不可能完全合乎史實的啦
每年大河劇要開播之前,跟歷史書有關的出版社多少都會蹭一些。有些是一般向的文庫本、新書,有些是學術書跟著出來。這一點還滿感激的
當然網路上一定會有人批評內容不合史實,改編太多之類,我自己也幹過這種事。但是這類的文章,退燒之後就沒人看了。

反而是趁勢出版的書籍,或是深入介紹的節目、活動、講座,能夠繼續留下影響力。
很多事情就是北風與太陽這個老寓言。要怎麼做是個人自由,但是怎樣做更能達到目的,我覺得這是要思考的事情。
btree: 很多人NHK大河劇的期待很深,認為是公共電視台的節目,要背負起考證及教育責任。如果事後發現劇情不符歷史考證,會認為「被大河劇騙了」「被三國演義騙了」之類
atgaryoh: 我學生時代還有剛出社會的時候會這樣耶 XD 特別是自己的知識量跟不上劇情的時候,就會放棄思考全盤接收
這麼說來我有陣子找不到資料的時候也會覺得覺得不然就照大河吧(但自己其實內心知道那段真的還沒有資料,只是放棄思考了XD)
欸,可是有些大河自己就是拿小說改編的,本來就有不能當真的橋段啊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風林火山」了。整套看完NHK也沒說「晴信、由布和堪助的三角戀是我們編的,千萬不要信。」
小島毅在書中很露骨地說,他對司馬遼太郎的小說有很深的危機感。

「專門的研究者們一邊在同儕之間嚴厲批評這些小說家的歷史理解與敘述的方式,但是對於一般大眾,能不能提出替代的歷史樣貌(中略)。因此在專業的研究領域與讓一般大眾理解的水準之間,有著難以想像的巨大鴻溝。」
BT大樹
2 years ago
moonfly: 大河劇收視率越來越差後,其實製作「有趣能吸引人觀看」的意念會更高於「完整呈現史實」,要追求史實應該是去要求NHK教育台啦。我想日本的閱聽受眾應該也有這樣的認知啦。當然NHK大河劇有考證團隊這點很好,但是回到你原來的命題,NHK應該是沒有做這樣的事啦,臉書的那位朋友也腦補太多了。
小島毅身為一個歷史研究者,他很憂心讀者們把司馬遼太郎的小說當作是歷史。但是這個問題不在司馬遼太郎,而是讀者。

並且嚴厲的反省,為什麼專業研究者無法把知識傳達給大眾。
其實也很悲哀,歷史的敘述方式很難比小說更生動,因為不允許為了戲劇性去「創造」情節。
李伯重在《火槍與帳簿》提到「部分學者認為《明朝的那些事》之類的非歷史專業者的書,大多是娛樂性的玩歷史(中略),這是專業史家難以認同又無可奈何的現象」

最後李伯重下了結論,他反省「既然歷史學家是受過專門訓練,從事史學研究的人,他們自然應當成為向社會提供歷史知識的主體。如果這個工作是別人去做了,那麼只能說是史學家的失職」
btree: 我還滿喜歡看NHK教育台,節目都很有趣。大河劇從《利家與松》開始走年輕化,都已經超過了20年了。中間有一段時間,方針真的變動很大,感覺每一年都在做新嘗試。

可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經常有人認為大河劇=公共電視=正史。這個想法其實有點危險。
這個在30年前在西方史學界就有了,「敘事的復興」,在後現代破壞所謂歷史「真相」後,如何讓閱聽者能夠繼續接受歷史研究,勢必要脫開原先過份強調「求真」的寫作。只是30年後過去了,似乎還是沒什麼好轉,如同純文學跟大眾的距離,史學研究論文廣傳大眾仍有困難
seancat: 畢竟人都喜歡聽故事,故事就需要劇情,需要強烈合理的因果關係。
但是歷史事件的變數太多,太過著重在某個角度的因果關係,同時也忽略了其他變動因素。
月翔(moonfly)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因為我是沒有受過史學訓練,但是現在自媒體做通俗日本戰國史。一直以來對於這個話題很敏感。

之前閒暇的時候,曾經去圖書館借了史學方法論,但是我真的啃不下去。真心佩服所有歷史系的學生。
我覺得可能是使用的方法不同、還有注重的點不同?歷史作品和歷史書都是人寫的,但前者是「作品」,會更注重作品本身的故事性、邏輯性、角色(人物)刻劃,但歷史書往往有一個主軸,這個主軸不一定有故事性(可能是純粹按時間順序),也不一定符合邏輯(比方說獨裁政府寫史),但不能夠要求讀者在閱讀之前先去了解作者的思考跟背景,在完全沒有基礎知識的情況下,把第一本書當成真相的全部很能夠理解,而在之後要不要去吸收其他史說跟知識就是讀者的個人選擇,作者們只能夠盡可能去誘導吧
我之前修課上到的古代羅馬史,那時候沒有編纂正史的習慣,只有編年錄(條列式的紀錄)或者詩歌、傳記,而詩歌傳記要嘛美化要嘛醜化,當然也有很認真寫得生動活潑又貼近現實的書,但說穿了那也是寫的那個人的主觀認定。
現代的歷史家們會把傳承歷史的責任看得很重,甚至有些人會把這個責任延伸到任何創作歷史相關的作者都該承擔,但人類的歷史有沒有被正確的傳承,說穿了也只有利害相關的人會斤斤計較,非專業領域的人即便被指教也只會困惑吧w
其實中國傳統史學一直都以敘事為主,在史學「研究」時常常令現代研究者苦惱,因為沒有所謂「科學」統計數據,足以客觀表達甚至比較某個年代或某個人所作所為。而讀了史學方法論也只是入門,「史無定法」,唯有切合主題的方法。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說來,當這個日本這個社會累積了「龍馬一百種不死的可能」「信長/秀吉/家康的一百種版本」後,史實反而更穩穩地坐在王座之上。

又說回來,在新的史料挖掘之後,舊的史觀也還是會被推翻。

#版本看得夠多後就沒有版本對錯問題只有偏愛問題。
inside_AK: ChipperJones: ailinhuang: seancat: btree: atgaryoh:

感謝各位的回應,本來是發個閒聊文,沒想到收穫這麼多。我先消化一下大家的看法。
Pyrogen
2 years ago
大河劇的相關報導和文章才會做這樣的事情
大河劇對我來說很好的一個媒介(打底),把一段時期發生很多事件做一個完整的連串。腦內零碎的東西很順暢的接起來的感覺。
看過真田丸+最近補完官兵衛終於懂了戰國時代的感覺。
靄 -手取川河景第六排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先要有愛才會認識。 #追星須讀歷史之必要性
Pyrogen
2 years ago
傳說野史可以增加閱讀歷史的趣味,像屏東八寶公主的傳奇性
HJY
2 years ago
至少大河劇還沒有為了收視率在這個轉生者大爆發的年代插入轉生者來編寫劇本,我就不會太苛責了
戲看得太少這個症頭,多拍幾部嚇嚇大家就好了(誒
嗜血夜
2 years ago
哎呀~看看那個台日重播率&收視率一直都很好的暴坊將軍&水戶黃門,砍了一堆人下個鏡頭全消失的,創作感滿滿,不符史實的地方也爆炸多啊,觀眾也是笑笑不會完全當真,甚至還能激起觀眾興趣去翻史料,甚至本身也是創作者的觀眾會在自己的創作裡面吐槽分享自己發現的不同點,重點真的是觀眾而不是創作者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