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心
2 years ago
【紀錄片觀後】《The Wisdom of Trauma(創傷的智慧)》

非常喜歡並推薦這部紀錄片。內容聚焦於「創傷」上,以非常溫柔、貼近人們的眼光在看待這些已經發生/可能發生的傷痛。如果要以近期比較常見的名詞概稱這樣的眼光,或許就是「創傷知情」吧,但它的出現也非是最近才開始的,而是在不同心理學派的長期積累、對話下,漸漸生成一條理解人類狀態的路徑。

紀錄片的步調、色調及配樂皆非常和緩,故事、實例、圖示也都用得十分得宜,對於「創傷知情」或「創傷」有所興趣的人真的不能夠錯過這部。無論是否已有相關的先備知識,相信觀影後都能夠有屬於你自己的收穫,並不會因為艱澀而難以下嚥。
https://images.plurk.com/3Dn2xIyTp6WP9M4LF5S7Z5.png
#劇透感想下收 #筆記下收 #有影無
#漫漫 #諮商小芽慢慢長 #嘴邊肉
latest #20
晨心
2 years ago
已經寫完的碩論與創傷有關,也期待自己未來的能夠從事相關工作,因此本來對於創傷訊息跟知識就有格外花心力關注及整理。這部影片所談到的,之前雖都已經知曉,但聽著Gabor Maté的陳述、跟著影片梳理的方向走,仍舊有許多感動。

「我們須看見彼此身上發生的事,而非彼此的錯。」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這整部片也都有這樣的核心思想貫串,一直都在用如此溫柔的眼光看待各種在社會之中顯得邊緣的人們──無家者、受刑人、成癮者。儘管我認同這個信念,也傾向以這樣的眼光看待案主,但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尤其在行為可能關乎所謂對錯或合法與否的狀況下。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會這麼說,是因為許多時候他們是因為特定的問題行為而非自願與你相見,在這種時候,就算平時能夠秉持這樣的眼光,但還是會遭遇到各種狀態的卡頓──一,那些傷害他人的暴力行為,往往會讓我難以越過對錯或所謂的刑罰去看見這個人的狀態;二,機構的期待可能會是「矯治」他們的特定行為,或甚對於介入者有著關乎成效的期待,以及對於可介入時間的限制,那麼在這樣的壓力下,如何越過特定行為去看見這個「個人」,這就也是件不容易的事。
(寫到這邊,突然覺得很有趣,這段話要是幾年前的我應該寫不出來,會覺得這樣的「難以越過」是不被允許的,大概會被埋藏起來,直到自己覺得可以「順利越過」為止。)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何謂創傷?

其實這部紀錄片中講得非常清楚,創傷並非是「(促發)事件」本身(如:遭逢天災、強暴),而是「個體因為經歷了這些而受到的影響」;畢竟,已有太多研究證實,隨著人的內在因素不同,就算是同樣的(促發)事件類型,也可能引發不太一樣的震盪。而當我們用具有脈絡化的眼光重新理解眼前這個人的狀態時,往往都能因此而得到一種新的理解(並非刻意正向詮釋,而是你能夠因此而意識到這一切的發生都有其脈絡可循)──覺得這便是紀錄片中一再強調的態度,非是要直接扭轉、改變對方的狀態,而是先與其擁有真實、接納、不評價的接觸,方是啟動改變的可能。
立即下載
晨心
2 years ago
我知曉這類視角在目前的社會中也正遭遇到某些質疑的聲音,之中最為鮮明的便是「免死金牌論」──「是不是把一切行為都歸咎於過去的創傷,那麼人就不需要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推論顯得荒謬,但這其實是非常常見的不安,尤其當我們身為/站在受害一方的時候,便會認為對立者並不能夠因此而脫身。但以我的理解,會覺得這樣的態度(將一切行為歸咎於過去的創傷)反而是種濫用,跟創傷知情真正要談的並不相同。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面對創傷,會有些自動化的反應/因應方式,許多時候並不會被發現。我們可能只會看見自己的表層行為如何被引發,卻並不全然理解之下脈絡,或甚至不會意識到曾有過的創傷仍影響著自己。這也是為什麼創傷知情一再強調的便是理解、辨識創傷,作為最基礎且重要的開端。我們得先有所意識,才有機會能夠有所調整及不同──這在許多心理學派也都同樣強調著,創傷亦是,待我們理解了它如何對我們造成影響、又因此而有什麼樣的反應/行為,再加上我們對於創傷的新學習及認識,那麼才有辦法不一再反覆同樣的行為循環。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在論創傷時,我覺得還有個很重要的部分是「多代性」,這有些時候是很哀傷的連結。跟許多案主談原生家庭的時候,往往都會談到對父母的無法理解,或因期待而生的一些失望──這些也同樣在我的生活之中上演,甚至在最一開始還拼命想著要鬆動、教育他們,但一段時間過後,我便可以理解或許在我們眼中他們的「不夠好」,已是他們可以所能想到、做到的「好」了,而這個「好」與他們的原生家庭、成長經驗也脫不了關係。(片中,一個孩子提到被父親用皮帶抽打時,母親視而不見;而當再深問,Gabor Maté將他們的生命經驗連結起來後,那瞬間是非常令人傷心的。)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回歸到孩子的兩大基本心理需求,其實紀錄片中非常直截地條列了出來──一是與他人的依附(attachment),一是與自己的連結(真實性,authenticity)

前者,已有許多研究一再證實其重要性,之中最為出名的應是客體、依附理論,其會影響到孩子如何知覺、理解、預測這個世界與自己的連結;後者,在片中則反覆被強調著,與自己的感受有所靠近、接觸,不應一味地壓抑,而是試著與情緒共處──說起來同樣是容易的,但實行上我們都可以意識到這有多麼不易,從平時的情緒教育(有教育這回事嗎)應就可以窺見一二。尤其,在我們對於「成熟」、「大人」的理解之下,許多時候隱含了對於情緒的足夠控制,而又會十分可惜地與情緒穩定、不顯露負面情緒非常有關聯。
晨心
2 years ago
這是文化、教育,還是什麼帶給我們的呢?或許各有相關,但最為明確的仍是一再壓抑之下帶給我們的各種反作用力。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許多時候,我們也會想,「假如未來成為大人(或爸爸/媽媽),那我絕對不要跟他們一樣。」但諷刺的是,更多時候我們會在不知不覺間講出與他們一樣的話,就連自己都會被這樣似曾相識的話語所驚嚇。這時候又要回歸到前面所提的,如何讓「不知不覺」過渡到「有所意識」,這或許就這個時代的大家都正在努力的吧。

不僅只是療癒自己,同時也想著要善待身邊重要的人們,這便成了相關學識不停發展的關鍵契機。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以下是筆記整理

先附上影片連結給大家:Wisdom of Trauma - Movie Premiere | Wisdom of Trauma
非常推薦,有時間的話請撥個一個半小時看看。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創傷使我們能夠看見存在的美。
談論創傷是種時代的精神,因為許多病症之下的共通腳本即是創傷。
創傷的意涵:
和自我斷開的狀態,因為當自己太痛苦了。
並不在於你的個人經歷,而是在此經歷中你內在所遭遇的。
唯有經歷了才是我們的智慧。
孤獨的傷痛:創傷不見得要是發生什麼事情,忽略、孤獨也是種傷痛。
實際上,人的體內有個未曾能夠被表達出來的整體。(「我們不回應當下,而是在回應過去。」)每個人都有一個真實的自我,而那是不會被摧毀的。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監獄的社會計量法(Compassion Prison Project):
發現監獄內的受刑人中有64%有負面童年經驗(ACE)。
創傷的多代性:
片中母女的故事:對於夫以皮帶毆打女兒卻不動聲色,是因為自己也曾經如此經歷。
過往的創傷使得他們成為疏於內心感受的父母,而這樣的父母也會因此而疏於關注孩子的內在感受──不知不覺地衍生,及後續影響。
孩子的基本需要有二:
依附(attachment):嬰兒期和父母的連結。
真實性(authenticity):和自己的連結,須和自己的情緒成為朋友而非隔絕。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成癮:
成癮之人皆有創傷:成癮是為了使自己短暫解脫的渴望。
我們須看見彼此身上發生的事,而非彼此的錯。(「First, not why addiction, but why pain?」)
目前存有對於成癮的迷思:都是具有傷害性的。
成癮是個選擇:這會讓成癮者似乎得承擔罪責。
成癮是種遺傳疾病:這會讓成癮者不需承擔自己的「選擇」問題,但卻成了種需要被「治癒」的疾病。
晨心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成癮的真實:
人面對創傷的正常反應(人遭遇痛苦時,會想要逃開)。
成癮是在這種狀況下為了使自己完整的方式,短暫掩蓋空虛。
成癮者會希望是像人一般被對待,而不是想要改變他們。當我們能夠以一般的方式與他們相處時,就有可能開啟他們改變的可能。
晨心
2 years ago
經濟體的整體危機:
權力:外在權力的爭取 vs. 內在能量的富足。
人類對於自然(Mother Nature)的濫墾、濫採。
無家者:他人視而不見成了種身分的內在化,此會影響到個體的自我價值。
婚姻是回到原生家庭的創傷。
多數慢性病是種身體的表達。
得癌症的人:不能表達憤怒,對別人比對自己還要好。
晨心
2 years ago
好奇心詢問(compassion inquiring):相信真相在自己的內心。
操作:可從身體感受定位開始。
創傷的能量可轉化為生命的能量。
晨心
2 years ago
晨心
2 years ago
一段一段貼到這裡後,頓時激發了趕快找放文平台的動機。
不好意思,正看到影片裡用死藤水Ayahuasca做為輔助療法的部分,但是台灣這裡的資料不多,好奇在台灣有正規管道會使用這類藥品來做輔助治療嗎?
還是晨心您對這類的輔助放鬆的藥品有什麼看法嗎?
晨心
2 years ago
SusantMa: 你太客氣了,不用稱呼我為您啦
不確定在臺灣是否有同樣的進行方式,但我目前還沒接觸或聽聞過;至於我對於這類藥品的看法......同樣比較定位在輔助,而非唯一或真可以因此而有所改善的方式,跟片中醫師對於藥物治療的註解相似。其實,死藤水輔助療法那段,我看到的不只是藥品的部分(頭一次聽到死藤水也覺得新鮮),吸引我的反而是過程中滿強的靈性意味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