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09)。
#不讀會死 #讀嘛讀嘛
latest #25
買了很久,但一直沒看的書(倒)
本書和作者其他書(《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是一系列相關研究,但其他本我並沒有讀過,這本是我第一次看王明柯先生的書,也是第一本關於游牧部族的書籍。
雖然是學術性書籍,但覺得整體而言並不會太難閱讀,句子不會過度拗口,前後邏輯敘述清楚。
立即下載
第二章〈中國北方游牧社會的形成〉是其中我覺得閱讀上最困難無聊的一章。但也不是因為作者表述不清,純粹是因為內容中有很多遺址文化的名字(作者以墓葬等來講述北方游牧社會形成的理論和理論之中不足之處),如果對各種文化的地理位置不清楚,那麼其實很容易搞混、覺得無趣,或是讀了之後也不太理解自己到底讀了什麼。
後來我自己畫了時間線(依據作者書中的內容),有比較好一些。
──────────
覺得本書對想要了解游牧經濟的讀者是一本很好入手的書(但其實我也沒看過其他游牧相關書籍,僅以本書的閱讀經驗來說)。
本書分為六章,第一章〈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簡述游牧經濟。這章的安排是上述說很適合此領域初學者的原因之一。作者從自然環境、畜產種類、畜產比例、移動模式、分工與消費、輔助性生計(諸如農業、採集等)、社會組織、分支性社會結構(游牧社會特點)與領袖威權講起。
在讀的過程中,覺得作者是以同心圓的方式向外推展。
最先是「游牧」經濟本身,再然後是每個地區不同的游牧方式,講述完經濟本身後再推展至最小的社會單位──家庭,再推展至更大的社會全體:家族、氏族與部落。最後,再論超血緣的領袖威權,以及游牧社會如何與外在世界(再本書中多指漢帝國)互動。
這章帶給了不懂游牧知識的讀者最基本的概念,所以對於接下來以匈奴、西羌、烏桓與鮮卑為具體例子來講述的內容比較熟悉,且架構清楚(也都以相同架構講各個部落)。
而且會學到很多很可愛(?)的知識,比如有些會結冰的區域會將馬和羊混養,因為馬可以踏破冰層吃草,而馬和羊吃的草的部位又不同,馬吃比較上面的草,羊則吃比較靠近根部的地方,所以馬先吃過的草,羊還可以吃,反之則不行。
又山羊和綿羊會混養,讓比較會移動的山羊形成領頭的作用。
──────────
跳過第二章(欸),第三、四、五章分別是講匈奴、西羌、烏桓與鮮卑。
匈奴、西羌、烏桓與鮮卑的游牧方式和社會組織完全不同。
(話說,讀完第一章後,如果用一句話詮釋游牧經濟的特點,我應該會選「因地制宜」──每個地方都不一樣,而且不是很細微的不一樣,是從畜產構成、畜產比例就不同,遑論與之配合的社會組織等)
(對了剛剛忘了說,游牧不只是一種經濟方式,會影響並從而產生與之配合的社會組織等生存模式)
回到原來匈奴、西羌、烏桓與鮮卑的話題(?)
作者書寫的架構大致上和第一章架構類似,所以內容也很清楚明白,同時感受到游牧社會的洗禮(欸
三個部族和外在世界的互動非常的不同,同時依據他們的游牧方式,也衍生出了不同的社會形勢以面對漢帝國。匈奴發展出「國家」形式,但必須注意的是此處的「國家」並非所謂現代國家,定義時要小心;西羌則因自然環境以及主要敵手為其他羌人部落,所以很難形成一穩定的大型組織,多以「部落」的形式與外在互動,具有高度自主平等的特性;烏桓與鮮卑則以「部落聯盟」的形式活動,有出現領袖威權,但只處理跨部落的失序事情,底下的家庭仍具有自主性。
很有趣的是,北方游牧社會和南方的華夏帝國是相輔相成的:北方因為資源不足而南下,因而使南方加深並形成華夏認同,並建造了「長城」這一物理的資源邊界,此更促使北方游牧化。
而游牧社會與外界互動時,會自然而然因對方的力量、政治體大小而形成相應的組織,例如面對漢帝國時,就比較不會以「部落」的方式去面對之,而是以部落聯盟或是國家的形式,以免勢單力薄。這種「分枝性社會結構」──能夠快速聚散組織──是游牧社會的重要特質。
因為三四五章的內容實在很豐富做摘要太困難了(痛苦
─────────
最後想要說說,在這本書裡面讀到的、覺得很重要的兩個概念:一、歷史本相與表徵。二、邊界、移動、抉擇。
關於「歷史本相與表徵」:
作者認為應要追尋歷史事件背後的「本質」──因為歷史本相(本質)存在,人們因應本相而為選擇。但人們並不全然順應本相選擇,與本相不符的選擇會修改本相。所以重點不只是歷史本相為何,更是歷史本相下人們如何、為何違逆或順服本相。
在結語的部分作者特別談了「邊界、移動、抉擇」:
邊界諸如資源邊界、性別階級邊界等等;移動則指跨越邊界;抉擇則是人們面對生活所做出的各種抉擇,而這是這種抉擇有時會「移動」(跨越邊界),進而重塑。
讀完後,其實覺得這兩個概念貫穿本書,後者本身便是這本書的主軸。前者則是作者在內文中也不斷提到歷史本相與表徵,並且以實際事實涵攝。
───以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