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無法加載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關於毛骨悚然]
與某人談「恐怖」。講到眾多引起害怕的恐懼種類中,最喜歡「毛骨悚然」。這件事以前也跟電影課老師同學聊過。
latest #10
(無論恐怖、驚悚還是推理作品)
意識「不對勁、有問題」的瞬間、接著一個個理解過來直至一切揭曉,或,越思考、排除合理可能性後的結果卻更加不對勁(非bug或邏輯失誤),的過程,最吸引我。像有什麼滲入毛孔,從尾椎涼意竄升,爬過背脊、頸項,一下扼住喉頭。
以前說這個都舉一個自己的經驗說明(雖然不可怕但很好理解)。
以前和我媽一起睡。老家隔音差,如果我比較早上樓,總能聽見樓下動靜:爸媽親戚朋友來聊天、聽音樂,或講電話的聲音。有次做了一個夢。

我在樓上睡覺,但那日難得淺眠,中途醒了,本來睡不好已經很煩,媽和阿姨又在樓下電話講很嗨,我一下乾瞪牆壁一下又閉眼,反反覆覆睡不了。
與內心交戰掙扎不久,實在忍不住,睜眼起身,準備朝樓下喊話請他們小聲點。

......結果發現,媽背對著我躺在旁邊。同時樓下持續傳來她和阿姨說話的聲音。
眼前、樓下,總有一個人不是......意識到這點的時候,眼前的人動了,正緩緩轉過來。
--
「發現旁邊躺著媽、樓下又傳來媽說話聲的當下」就是毛骨悚然的時間點。當初想明白這種感覺是怎麼回事,後來想想,這種詭異除了不合理外,也關乎「模糊性(vagueness)」。部分與未知(unknown)感類似,但令人熟悉的部分更多。簡言之,是一種熟悉物出現陌生,和諧中出現不和諧、邏輯沒失誤卻難以解釋的情況。概念類似恐怖谷效應,只要排除「似人非人」的侷限,替換成自由度更高的「似x非x」即可,而重點在處於安心與危險兩峰之間的谷槽,其無所適從、身心難以反應的狀態。
立即下載
我想過假設比例對調,是不和諧(多)中的和諧(少)、陌生物中的熟悉部分、直接定調成已知狀態的恐怖前提,我還會有類似的感覺嗎,結論是不會。反而可能覺得可怕中有點溫馨、隔閡裡有股親切......
我對推理、驚悚、恐怖作品的「毛骨悚然」,正是從原本以為的熟悉和諧 進入 認知其陌生與不和諧 的狀態(不對勁),持續至該來源的面目被揭露(真相、恐懼正體)或證實絕不合理。
再細剖,比起揭開真相或恐懼正體等剎那(犯人、事件面貌;鬼怪神靈現身)......哪怕遭遇不測是接下來的事,我好像依然是對前段更有感。
.....甚至招架不了又欲罷不能的,好像也不是揭露過程的「最高點(peak)」,而是「由0到1」、發覺不對勁的那一刻 至 最高點之前。
史蒂芬金之前好像有講過這種恐懼就像你以為在自己家中,卻在某一刻發現其實那不是你家,或是所有你的東西都被替換成看起來一樣的東西......我在哪裡看到這個的......講creepy的那個影片......
至於Unknown沒特別找過,我對未知的恐懼好像也比較沒那麼有感。Jaws: When Seeing isn't Believing這支我的共鳴也沒有很高。
Awesome⇔aweful,terror→terrific,boo-tiful
這幾組真的很有意思。
歪題,與毛骨悚然無關,於我而言(特別是虛構作品),有致命吸引力(雙關)的人事物,也常常有類似的兩(多)面性。如terror與terrific、aweful與awesome的關係。
雖然也喜歡不少單純的人事物,但真的對令人害怕也令人讚嘆的東西很感興趣。如果是個人,那麼在某處帶著難以控制的超然性、非穩定狀態,其中有混沌、也有極為純粹的部分,我會覺得很動人。
那種「好」不總是令人心安,具破壞力與反面性,卻也難直說是「壞」,甚至,它之所以「好」也正是出於同樣的理由。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