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ure
3 years ago
本周作业看到的例子是,孩子因为先天残疾,母亲创立了一个先天四肢残疾小孩的父母会,某天去参加无农药种植农场的活动结果遇到残疾人抗议
她觉得预防残疾跟歧视残疾人不一样
来抗议的残疾人说,希望小孩不是残疾人的父母本身就是歧视残疾人,不想生下残疾的小孩,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否定他们,而他们都是认同和爱着残疾的自己,喊着预防残疾的人让他们很难过,如果残疾跟正常是一样的,那么为什么要预防……
latest #17
不是吧他的邏輯.......可以反問:不歧視感冒的人,所以就不要預防感冒嗎?
Polure
3 years ago
linda9451: 嗯……那他可以问有人对感冒的小孩有偏见,提出不想要生下会感冒的小孩吗……
Polure
3 years ago
感觉焦点是,不想让这样的小孩出生到底是不是歧视……我感觉其实是有点难回答的……
立即下載
好吧,雖然第一時間反應很傻眼,但一些殘疾者本身是靠著這類自我認同信念生活,我相信一開始想傳遞的是正向的生活態度,但可能在這樣的正向認同裡有部分過度解讀

殘疾是否該預防或避免,與殘疾者的社會認同/自我認同應該是分開看的。預防的行為是在狀況狀況發生前(或是變嚴重以前),畢竟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殘疾的發生都是使殘疾者自身權益受損的事,除了自己的不方便,也會增加照顧者的負擔。所以用比較務實的層面來看,這是需要避免與預防的事。
至於想不想讓殘疾小孩出生(“可以選擇要不要”以法定的可墮胎週期來說)我分成兩種情況來看
如果小孩在出生前就已經被判定是無法完全生長到普遍認定的健康/能放心自立的狀態,這時考慮是否要生也可能基於自己能否負擔小孩的狀況,或許父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愛,但現實的考量中不一定有愛就足夠,如果家庭難以應付,小孩所受的苦可能高於預期

如果小孩的殘疾是預期能夠恢復或改善,那麼在他出生之前(後)一般都會朝著能夠幫助小孩恢復的方向努力吧?儘管會覺得「無法恢復也沒關系」,我想一般不會因為「不歧視殘疾」這樣的理由放任小孩的狀況因而錯失改善的時機,人都是希望能過更好的生活,就算最後都選擇生下小孩,也是期望小孩能健康一一我想所謂的「不想生下殘疾的小孩」其實是「希望小孩可以健康」才對,不能把自己不希望成為的樣子一律與歧視畫上等號。
Polure
3 years ago
linda9451:
不方便这点我也有想过!让所以人都能过得像“健康人”一样没有不方便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科技够发展,那权益受损的情况就不会发生,就像现在一直都在推进无障碍设施,如果所有事都能无障碍就不会存在不方便了?
现实中的难以应付,除了先天残疾以外的因为车祸后天残疾,生重病残疾,甚至性别性取向不符合社会期望的健康人也一样要受额外的苦?家庭难以应付的话需要的是社会帮忙?就是,残疾人过不上更好的生活是社会的错……
我还在想件奇怪的事,就是,就像盲道是因为盲人够多才修的,如果以后盲眼的孩子不再出生,全世界只有一个人看不到,那是不是就没人在意这一个人的需求了?残疾人担心他们群体数量减少是不是也有这个考虑?
干预小孩的残疾可能也是为了让他符合社会需求,根本逻辑还是社会无法接受这样的你,所以只能要求你自己想办法?
Polure
3 years ago
就像阿斯伯格之类的,不叫病症叫非典型发育,不是治疗而是干预和社会化?如果有一天他们可以只做想做的事就能活下去,社会化也就不需要了?特殊需求不是不正常,特殊需求是需要满足的而不是需要矫正的?用是否能满足社会需求来衡量小孩的人生会不会幸福 从而决定小孩该不该出生 这样可以吗……
因肢體上的殘疾受到歧視與陰性向受歧視的情形不同在於,若把社會給予的反應、態度 這樣的因素拿掉,殘疾者仍然有物理上/生理上的差異使他們處於弱勢的社會位置。而整體社會反應這項因素是可以透過教育、公民討論等方式慢慢改變的。
以公民社會來說,照顧人民、使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是政府的責任、人民納稅的用處之一,政府有義務照顧弱勢使社會達到公平正義,像是相關法規的制定或福利政策等都會拿來當作施政成效的判定,對弱勢照顧不足確實會被譴責。
「為確保某弱勢群體繼續受社會關注,該群體弱勢群體即便有機會減少也要維持一定數量」 因而阻止殘疾族群接受物理性恢復──像是「我只有受傷才會被關心,所以希望可以一直保持受傷狀態,但你不可以不理我」這樣的理由,我覺得這實在說不過去。解決問題應從根本,設置盲人輔助系統是提供盲人生活上的幫助,但若能從根本上預防眼盲的情況發生,以個人來說,恢復健康是好的;以社會來說,一個健康的人意味著少一份社會負擔,同時也讓投注在該群體的資源能夠做更好的分配。
對一弱勢族群的關注程度通常是「不在意→在意」這樣的演變方向,成果便是該族群生活情況的改善,照理說該弱勢族群數量漸少的話,政策方向仍會朝著相同的方向繼續努力,若會有「人數不多便不受重視」這樣的疑慮,除了比較有可能發生在「這種情況目前還處在不是很廣為人知」,或是對執政當局不太信任。
🌈越逃▻一坑未平一坑又起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關於「符合社會需求」這點,或許也是每個人身上都背負的事,畢竟存在於「社會」之中,誰也無法完完全全不顧及他人,不過我認為這句話的解讀也不必過於嚴肅。以自己高興的樣子過日子──包含以本人自由意志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拒絕接受治療──應該也算是一種。符合社會需求這句話我事比較難界定,但如果想成「符合社會規範」+「別讓他人不高興」就滿好懂的,可以的話,不考慮後者應該也事沒關係(但普通健康人如我是沒辦法完全不考慮後者)
再者,進步的社會傾向於幫助「需要幫助的對象」。與其解釋成「社會無法接受這些對象的固有狀態」,我覺得比較像是「社會整體會朝著改善這些狀態的方向努力」,心態上是不同的,因為這樣的改善並非是單方面的期望該對象融入社會,社會也會從教育、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改變讓整體成為更友善的環境。
關於有特殊需求的孩子,究竟採取怎樣程度的滿足或如何社會化,可能要教育學者+醫生的專業知識。但生不生這樣的小孩有時也不一定是考慮到/擅自預想到小孩本身是否幸福(小孩要認知自己是否幸福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有個結果的)
做這種決定雖然免不了去預想小孩未來的感受,但再怎樣都只能說是猜測,甚至是給自己這個「要生/不生」的決定找個理由,我覺得這件是的決定上應該還是父母基於個人的考量比較多吧......但說實在這我反而很難去說對或不對,即便都是遇到有問題的孩子,可每對父母的情況不同,而且就連懷上正常小孩都會猶豫要不要生了,更何況是有特殊需求的情況,意志不夠堅定的父母可能還會比小孩先垮掉......
Polure
3 years ago
linda9451: 对残疾人来说,他们不需要从节约税金和资源分配的角度考虑,他们认为如果社会支援足够,他们跟其他人就没有区别,这样的话就没必要不让残疾小孩出生,如果社会支援不够,他们想要的也是援助而不是预防
他们接受物理性恢复的原因是让自己过得更好,预防和物理性恢复不是一回事?
维持数量才能获得关心也是政府或者市场资源分配的考虑,不是他们能左右的,会有这种担心也不奇怪吧……罕见病的药物开发也是一样的逻辑,感冒药要比罕见病的药多得多,广为人知的前提也是数量要足够多或者有名人得病吧……
说起来根本的预防也做不到,说预防最后起反效果,比如谴责残疾人的家人没预防好,导致家人精神出问题的例子也是有的,后天残疾就很少有人这么说……先天残疾的人可能更容易体验到“预防”这个说法的坏影响?
嗯嗯,百姓可能大都單從自身權益來考量,所以我更覺得一般都會偏向「如果有機會生下健康的小孩,當然不會優先考慮不健康的小孩」吧。而且比起小孩未來會如何,感覺最先考慮到的是父母自己的處境,畢竟要照顧擁有特殊需求的小孩會有更多不確定的因素,也肯定比較費心。雖然是沒必要不讓殘疾的小孩出生,不過我覺得對殘疾的干預應該比較接近「即便最後生了殘疾的小孩也沒關系,但沒必要非得生個殘疾的小孩」

預防和治療都是讓殘疾者過更好的生活,而且我想一般都是並行的吧?當然資源分配的部分還是會擔心,所以除了政府社會,還會有非盈利團體提出訴求與監督,且首先還是要讓這個族群的情況更廣為人知......不然就是單純有學者有興趣研究/想來個醫學突破

確實不是每種情況都能預防,即便有優生學。
不過後天殘疾在預防上被譴責的狀況,公安意外應該不算少見(
Polure
3 years ago
linda9451: 是捏……所以我觉得才心情复杂很难说……照顾者的立场,残疾者本人的立场,社会的立场健康人的立场,社会科技的进步,健康和幸福的定义……从各个方面来说都好复杂……
而且这个例子可能只会发生在经济发达的重视人权的国家,中国的话,社会支援几乎为零,无障碍路线几乎没有,用轮椅顺着指示走都可能摔下井里死掉的,后天车祸残疾都要被退学,考教师证都因为体检不能通过,残疾就意味着不幸……是真的没法像这个抗议的例子一样能爱着自己的残疾……
Polure
3 years ago
存存这个新闻……就是车祸致残被逼退学自己考证通不过体检
Tinybit (@[email protected])
发达国家可能或许存在就是幸福可以接受先天残疾的孩子,但是在有的地方可能确实不存在比较好…就真的……心情复杂
......就算沒殘疾,對一般人也滿要求的欸.......對教師資格設身高門檻的必要性 ?
Polure
3 years ago
linda9451: 虽然可能是黑板不能调高度身高太矮写字不方便,不过现在都开始用PPT讲课了还这样就真的很离谱,中国不适合所有人生活,完全理解拒绝在中国生小孩的人……
我就完全没法用发达国家残疾人的思路去接受他们的抗议(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