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book #podcast #教養
最近的主題我自己也不懂,再怎麼說我家連小貓都是女孩,不過就算不是推薦給想教養自己應對世界的人,也還是好看好聽好聊呢

男孩情緒教養 by Mary Polce-Lynch
拚教養 by 藍佩嘉
#127 那些又丧又迷茫的年轻人 in #声东击西
https://images.plurk.com/66CYRaeEMWpKo01hT04icq.jpg https://images.plurk.com/3VbRNT15zqmvG0FFqhHKh5.jpg https://images.plurk.com/2vZgp21nT1G5ZOEWwuJVSH.jpg
latest #20
新新
3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podcast 見推加待聽,但我聽到的東西跟推主差好多 XD
Meta滷味 (@yorkxin) | Twitter
Podcast Hosting and Analytics - Welcome to Fireside!

順帶一提声东击西聽了一陣子,不管收音品質或主持人訪問節奏都十分穩定,有興趣的題目就會想聽聽看
新新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儘管我並不完全認同裡面來賓分析年輕人追星的理由,而且自我決定理論(Self-Decide Theory)或許不是人人都熟悉,需要稍微做點功課,但我的確對[40:19|原生家庭傷害可以被撫平嗎]頗有所感
新新 shares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我們都不是完人,我們肯定是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的。」
「任何深層的關係都必然會帶來傷害。」
立即下載
新新 shares
3 years ago
「現在去回憶我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我也必然傷害過他們,但那又如何,難道我們就不是父母與子女了嗎?」
「很多父母有一個妄念,那就是我一定要做最完美的父母,不能給我的孩子帶來任何傷害。」
新新 shares
3 years ago
「美國對初中生做過一個調查,有多少父母認為自己是『好父母』,百分之三十多,然後他們又針對這些父母的孩子做了調查,問他們有多少人認為自己的父母是『好父母』,結果是百分之七十多。」
新新
3 years ago
或許我能這麼坦然,一部分是因為我早已不住家裡許多年,另一部分則是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是個多麼恐怖(恐怖)的小孩 XD
新新
3 years ago
新新
3 years ago
#男孩情緒教養
新新
3 years ago
社會有一種普遍的錯誤心態,怕支持男生展現情緒會損害他們的男子氣概,那絕非實情。男生一定要很有男子氣概不然就是懦夫,《男孩情緒教養》質疑這種非此即彼的思維,讓我們得以克服,無謂擔憂。是的,男生可以既堅強也敏感,自在流露情緒也很有邏輯思考……完全無礙其男孩身分。
新新
3 years ago
某些文化潛規則限制了男生對自身情緒的表達與探討,我稱這些潛規則為「兄弟規範」(Pack Rules),那不僅扭曲了健全的男子氣概,甚至可能導致男生情緒的「消失」。
新新
3 years ago
當情緒無法透過自覺的口語傳遞,就會尋找行為或身體當出口。
新新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由理論可知,孩童發展改變,環境也會改變,兩者將始終互為影響。
小孩的發展(認知、情緒、氣質等)誘發周遭(父母、家人、同伴、學校等)特定回應,相對地,周遭回應也會影響孩子的發展。隨著年紀漸長,孩子仍會繼續影響周遭,過程持續來回。
新新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這樣的互動是在特定文化或脈絡之下,而這文化脈絡又型塑孩子周遭環境跟孩子的反應。這似乎有些複雜,我卻從中看到希望:
孩子跟環境,是可以共同持續發展及改變。
新新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真正的問題在於:男孩的情緒是否重要?如果是,父母與所有在乎的成人就必須克服恐懼,多去關心他們的情緒。

這種文化上抗拒男生表達情緒的現象,抵制了男生表達——或只是去感受——他們的情緒。這種抗拒必須正面積極處理。文化上的抗拒,需要反文化的回應,也就是鼓勵、幫助男生,去感受、擁有、表達原有情緒。

當男生的情緒面受到忽視或教導,那些自身陌生的情緒就會透過不健康的管道浮現,像是肚子痛、無動於衷,甚至攻擊行為。
新新
3 years ago
海蒂.卡杜森(Heidi Kadusan)——臨床心理學家暨遊戲治療師——堅持,接受諮商的兒童至少要能表達出四種情緒:快樂、哀傷、憤怒、害怕。

其他的心理治療師則認為,應該再加上「受傷」。

「他傷了我的感情」——這經驗如此普遍,任誰都懂,無須科學解說。我們往往打從胃部或胸部(多虧情緒受體)澈底感到這種痛楚,這句話確實捕捉住情緒與生理的真實體驗。而每當我深入探討,卻總發覺藏在受傷底下的恐懼。
新新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干擾思緒和健康的,並非情緒本身(就像《星際爭霸戰》裡的史巴克先生講的);真正的干擾因素,是欠缺情緒表達。
新新 shares
3 years ago @Edit 3 years ago
感受的抹煞或者被關掉,是很多男性在成長中會遇到的事,傷心不能哭,遇到困難自己解決,抹煞了負面的情緒,同時也抹煞了正面的,所以被抹煞情緒的教養之下,這些人傷心生氣時不會傷心生氣,但快樂時也不會快樂,這是很有意義的看法。

作者提到一個在電影裡看到感人畫面,後排的年輕男孩卻大笑的例子,我認為很深刻,那大笑並不是他們覺得這個真的多好笑,而是感情已經被抹煞的人,無法放心的讓自己柔軟甚至脆弱,因此無法同理他人的處境,而這麼多的情緒無處宣洩,最後就不恰當的變成笑聲,這不只是尊重他人感受的問題,其實更是這些男孩的情緒被抹煞以後的一種徵狀。
新新
3 years ago
整理著又想到《The Best We Could Do》
@haruspring - #book #GraphicNovel 《The Best We Could...
新新 shares
3 years ago
「我們有時候對於歷史的情況要有所理解,未必要立刻給出價值判斷,但去理解在那樣的時空裡面,父母所做出的決定,在那樣的時空,父母的遭遇,無論那些過去是好是壞,可能都有背景因素存在,很難簡單去說為什麼當年不這麼做或那麼作。」

「更難的是,成為想像中完美父母親的樣子。」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