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lyswallow 正在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民俗曲藝》第67、68期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十月出版 布袋戲專輯
P.88布袋戲簡史 江武昌
小說戲至金光戲沒落。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13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前面跳過。
北管布袋戲,表演技巧創新,加強武戲部份,增加奇禽異獸。
此時布袋戲欣賞重點是音樂、唱念、藝師演技外,觀眾要求劇情曲折,開始從正本戲(北管、潮調、南管),進入小說戲古書戲時代。約民國成立前後。
小說戲時期之一,古書(冊)戲,改編自中國傳統的章回演義,也稱歷史戲,描述歷史英雄豪傑保家衛國,愛民護國驅虜殺賊的稗官野史。
也包含神怪小說的西遊記,清官英雄的演義小說。
但施公案、彭公案等江湖人士協助清官打擊惡勢力,也獨立成公案戲。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小說戲時期之二,劍俠戲,江湖奇俠能人打擊邪惡的劇情,具有超凡武功。早期的武俠,七俠五義系列,施公案、大紅袍、雲州玉聖人等具有尋常武功的俠客,義士與奸人鬥爭,到吐劍光、幻術的武童劍俠、雲州大儒俠等。
清末民初1920年代,小說戲從古書戲到劍俠戲,此後武俠戲成為布袋戲的特色。
劍俠戲主要角色入世的佛道人物代表正義的一方,打擊邪教江湖敗類。發展到1950年代,演變成打殺能事的金光戲。
過程受皇民化運動的武士道劇情影響,仍以江湖劍客與邪魔歪道的恩怨鬥爭為主題。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古冊戲劍俠戲公案戲仍用北管音樂作為後場伴奏,唱腔只用在主要角色的出場或極度情緒。為表現人物性格情緒也加入南管曲牌唱腔,大部份南曲用在女角。
潮調音樂稱為衰尾仔調,類似黑頭道士的法事音樂,多用在妖道、匪類敗走時。另一原因是虎尾五洲園與西螺新興閣的流派恩怨。
1940劍俠戲開始流行,潮調代表新興閣,也逐漸改用北管南管,1950只有極少仍用潮調。
立即下載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日據至光復初期,北部許王龍頭金刀俠,李天祿少林寺。南部五大柱:一岱黃海岱公案戲,二祥鍾任祥笑俠戲,三仙黃添泉武打戲,四田胡金柱笑料戲,五崇盧崇義愛情戲(風情戲)。
南台灣四大藝人,一仙黃添泉,二崇盧崇義,三士員李士員,四全明鄭全明。
劍俠戲時期台北地區仍用北管,中南部南北潮混用,光復前後南部改用北管風入松,南投新世界陳俊然將北管風入松發展至全台,1961灌錄成唱片發行,只有台北如李天祿仍堅持用正統北管。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皇民化運動時期:
1937中日戰爭爆發,禁止傳統戲曲音樂使用鑼鼓嗩吶,1938嚴格,導致傳統戲曲演出被破壞,由於戲箱輕便容易躲避,還有不少布袋戲偷偷演出。1941皇民奉公會,增設娛樂委員,禁止一切演出中國歷史故事,禁止中文台語戲劇。委員黃得時喜愛布袋戲,主張改良取代禁止。
1942試演會特點,採用西樂或留聲片,服裝中日合併,台詞混用台語日語,立體化佈景片舞台。由電影業者組織兩個劇團。台灣演劇協會的會員才能公演,黃海岱、鍾任祥等加入會員,只有七團能繼續演布袋戲。領月薪,指定的戲院,武士道劇情,除演師是台灣人外屬於日本化的布袋戲。
這次改革影響台灣布袋戲:舞台佈景、唱片配樂、武士道劇情、木偶造型改革加大,迎合統治者的宣傳政策等。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反共抗俄劇時期:
應付政策,在劇情或結束時加上宣傳口號而已,但絕大多數業者不屑參加。
光復初期恢復傳統中國戲劇相當受到歡迎,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禁止外台戲一年,於是發展戲院的內台戲。促使金光戲誕生,戲偶加大、佈景加寬、燈光舞台裝置變化、劇情變革。
解除禁演,反共抗俄故事的歌仔戲「女匪幹」受到歡迎,布袋戲跟進,打破禁演地方戲的禁令。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反共抗俄劇只在地方比賽風光幾年,之後恢復傳統劇情,仍需具有主題正確、忠孝節義的戲劇。

金光布袋戲時期:
一九四八年李天祿從上海帶回「清宮三百年」小說,編入布袋戲大受歡迎,吳天來幫拿不到後續劇情的「血戰羅浮山」編戲,更受觀眾歡迎。
新興閣鍾任祥本身擅長少林拳術,借吳天來協助編劇發揮得淋瀝盡緻,金光戲取代了劍俠戲、古輩戲,成為最大主流。
金光戲主導者:一九五三年鍾任壁與吳天來合作,推出「大俠百草翁」、「奇影怪俠」等對布袋戲做出改革。摒棄傳統鑼鼓改用西洋和電影音樂,加強燈光變化,使用砲火加強神祕。上中下三層的立體佈景取代傳統木雕戲台。黃俊雄木偶加大,燈光佈景增加戲劇效果,用西洋音樂和南北曲交雜使用。台中第一樓林大豐,一說是最早使用佈景舞台,嘉義光興閣鄭武雄最早使用唱片取代鑼鼓。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編劇方面李天祿、吳天來,舞台效果新興閣鍾任壁。
皇民化時已用唱片取代傳統音樂,彩繪佈景取代傳統戲台,非黃俊雄首創,炮火聲起自反共抗俄劇。
金光戲另稱金剛戲,此類劇中角色多為鍊氣士與修道者,鍊有金光護體,上場多用彩色布條表示金光飽滿。主要角色總能起死回生,金剛不壞之身。
多無歷史背景,或借用仙道人物衍申變化。基本情節是東南派俠士與西北派惡人的鬥爭,劇情錯綜複雜曲折離奇,沒有結束的一天,又稱「竹篙戲」,角色神祕又稱「神祕戲」。為虛幻怪誕刺激懸疑滑稽綜合體。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吳天來編劇說明,要俱備基本漢學基礎,要懂得塑造人物性格、劇情懸疑,懂得把事情說的天花亂墜。人物名稱要名如其人,要押韻。要懂得主演者的長處與缺點,不能全部事先都編好劇情,必須在演出時觀察觀眾反應,再構想次日劇情。觀眾喜愛的小人物可以一夜之間變成主角。
南俠翻山虎,丑角太受歡迎變成主角,原本主角只好變成神祕人物必要時才出現。
編劇人才缺乏,吳天來曾被挾持編劇,戲班為爭奪地盤觀眾,常發生打鬥,有的戲班常帶有擅長打鬥的弟兄協助。五洲園新興閣時常打鬥,南北雙雄、五虎將、五洲三怪、閣派五虎等稱號,除了主演轟動,也代表不好惹。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武力、拼戲之外,打對臺或是接連演出時,會將對手主要角色放入自己劇情,然後迅速殺死,或成為無恥卑鄙的角色,以令觀眾厭惡。
一九六一年,囝仔仙陳明華編劇,青少年就才華敏捷幫人編劇。
吳天來戲劇注重劇情內在結構,高潮轉折情節細密,越看越欲罷不能,天天才能連貫劇情。陳明華著重熱鬧精彩,打殺場面多,前頭吸引人後面較弱,隔幾天看情節大致相同。打殺太過死傷慘重,戲偶角色不足的劇團不敢演陳明華劇本。
一九七一年陳明華進入華視,編導武俠連續劇「保鏢」,為真人金光戲。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金光戲初期,因音響技術品質問題,音樂多為好萊塢西部片音樂,鑼鼓,而興起歌手制度。曲調延續劍俠戲的南曲北曲歌仔調。
歌手多為年輕女性,年輕漂亮又擅長演唱的受劇團歡迎,甚至由主演娶為妻妾,一是省去請歌手的費用,二是不用擔心找不到歌手。一九五四至一九六五年間,也有不少由歌手轉為女演師。之後因唱片流行,歌手制度逐漸消失。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光復前布袋戲師徒制度明顯,一般三年四個月才能出師。
劍俠戲末期、金光戲興起,進入戲院演出時期,戲班人員變多,助手學會演出,敢於開口,學藝過程簡單,很快就出師獨立,產生大量金光戲的劇團。師徒關係複雜,先後跟三四個師父學戲,彼此輩份混亂,以五洲園系統最普遍。
社會文化變遷外,太多劇團惡性競爭,導致金光戲開始沒落。
chillyswallow
4 years ago
廣播電台與電視布袋戲:
一九六一年寶五洲鄭一演出的錄音在廣播電台播放,不少口白取勝的主演加入,藝術特色在說演故事。
一九六一年,黃俊雄拍攝電影「西遊記」,一九六八年前後拍攝「大飛龍」「大相殺」。
一九六九年,台視請亦宛然李天祿演出三國演義。
一九七零年,黃俊雄大為轟動,集數不斷追加。一九七四年禁演。
一九八一年,開禁。
電視布袋戲大多為劍俠戲以及金光戲,重視口白,演技依靠攝影技術、燈光、舞台佈景、配樂、音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