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DC美漫閱讀心得記錄3。
latest #100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GTLqHmZNM04oJeBdxskXH.jpg
Batman: Night Cries
Writer: Archie Goodwin
Penciler: Scott Hampton
Inker: Scott Hampton
Colourist: Scott Hampton
Letterer: Tracy Hampton Munsey
bluesky
4 years ago
最近看到一篇針對1964年科幻小說作家Isaac Asimov預測人類未來、和數篇關於社群平台如何以情感塑造道德化以及透過人性化文字包裝來傳遞不同立場思想的學術論文、所延伸而出的心理學者TED講座中譯逐字稿(如果你有興趣,它在這裡),大致上是這樣,Asimov被問到2014年人類生活狀況,Asimov這麼回答,「我們的生活會離不開電致發光面板,它可以用來影像聊天、導航,更深入地說,我們將會遠離大自然,人們會創造一個更適合我們的環境。」TED演講學者再以學術論文進一步說明(以下濃縮),「廿一世紀的人們,將因科技生活,降低社交活動而產生社群疏離感,分擔與理解他人情感的共情能力將逐漸下降,觀點則將會激烈、偏執,也更傾向於關注煽動性強烈的表現形式。」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會截錄這一段,也是剛好已經一陣子了益發意識到一個狀況,有些作品是作者試著在以關懷為出發點,將一個人類世界中永久存在的社會問題,用人性化與容易理解方式去和讀者溝通,但因為社會的複雜度,在一次又一次的觸發中不斷產生抗壓性後加深人們對於事物的疏離感,對此,對於關懷面相觸動不了讀者,儘量以持平態度看待,畢竟人類看事敏感度與寬容心確實需要長時間學習與磨練,只是,如果如此悲傷真實的題材,使得讀者對於這類創作的否定是「這不具有挑戰性」、「它的偽造手法笨拙」、「創作者處理過於樣板平面也無聊」,導致無法確定人們是需要更強效有力的結果論,又或者是失去移情作用而認為只不過是個月經文式的問題與老掉牙的處理回應,我會為這兩者感到同樣沮喪。
立即下載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會注意到「Batman: Night Cries」,就是因為老外讀者的閱讀評價給得很不漂亮,看完後也頗感沮喪。而我還是已經自覺是個對關懷社會夠不週全的人了。

好的,以上,都是題外話。
bluesky
4 years ago
1992年的「Batman: Night Cries」,著重在探討兒童虐待議題,透過高登探長手上的兩起家庭兇殺命案、和蝙蝠試圖以毒品戰爭來建立起它的關連性卻失敗,陷入膠著的兩人重新釐清思緒,並注意到案件中的孩童都有受虐跡象,深入追查下,最終案件以悲劇做為收場。
bluesky
4 years ago
背景時間若以高登接任探長一職和面臨夫妻分居前夕所透露的來做判斷,約莫是蝙蝠執業第二年之時,剛好是蝙蝠尚未意識到某些類型罪犯是義警也無能為力的初階時期——又或者作者有意質疑——。在這之前,先來談別的。關於家庭暴力,如果查詢相關資料,它都會指向暴力循環/Cycle of violence,這套暴力引發暴力的社會理論於1970年即開始發展,它不算新穎,在父母虐待兒童的研究統計中認為,遭受過暴力對待的兒童,會認為暴力是親密關係中可接受之行為,因此有很高機率,不是成為虐待型父母就是受虐型伴侶,編劇採用的1992年與美國兒童局2017年數據即可顯示美國社會集體對此無能為力程度——這個國家每年有200萬(1992年)/400萬(2017年)起虐待兒童案件、和超過2000例(1992年)/1600例(2017年)兒童死亡事件。
bluesky
4 years ago
說來很吊詭,它可能違反直覺認知——每個人類認為自我是可信任的理性動物、自發性行為一定有它的正當理由,「Batman: Night Cries」也有點到這一點,只是採用隱晦方式來表達。最初,蝙蝠急於將線索串連出關聯時的旁白——「link by link it will bring you to the other」,最後,阻止以毆打孩子來讓孩子不要繼續哭鬧的父親之喝斥——「it's a chain. and it's got to be broken!」,然而蝙蝠在進行的行為正是以暴制暴。因為這份傳達,個人會認為這是個批判性色彩強烈的作品,看看結尾前,蝙蝠面對兇手的場面,戴著面罩的兇手穿著打扮上形同於另一個義警而非暴徒,血淋淋鏡射印象就放在那裡,這一幕暴力循環讓雙方都傷得很深的對峙也是全書最讓我難受又難過的地方。
bluesky
4 years ago
事實上對峙一幕,甚至直覺蝙蝠是在和羅賓對話,這又讓人想起兒童兵的長久爭議。
https://images.plurk.com/jSv52olPEehtgvKl4c1iD.jpg
bluesky
4 years ago
另外,雖然乍看下該期刊不是以蝙蝠為核心人物,故事也帶有批判蝙蝠義警作法色彩,它卻釋放了一個重要訊息——壓力創傷症侯群是非常普遍且具有高危害性的社會問題,所以倖存者的內疚、不是你的錯的旁白不時出現,而故事中所有的角色,至今都深受昔日他人暴力行為所苦,這當然包括了布魯斯韋恩,編劇最初也暗示,布魯斯對抗自我心魔的治療方式正是成為蝙蝠俠。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老實說,美漫編劇大多時候只是老實地反映了美國當代社會混沌情況,或許個人主義盛行、意識形態主張極度強烈、陽剛文化當道、國家政策與社會結構雙向交互影響,在此之外,仍有編劇看見,而願意試著為讀者指出這些習以為常但實則扭曲有害文化問題來之時,這個真的是支持我看蝙蝠漫畫最大的動力來源了。
https://images.plurk.com/6uF7zKJjEQg6OzonpyYl2U.jpg

-----------------------------------------------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MZ8fTDjZetLeUfIyeuxmJ.jpg
Secrets of Sinister House #1

本來以為單純是今年萬聖節應景期刊作品,查了DC網頁才發現書名接續了1972~1974年期刊企劃名稱。看到這年份覺得怪有趣,來簡單聊聊之前曾看過的相關資料。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m23iwQilU83zBypxmHilo.jpg
長期接觸美國電影的閱聽者大概都看過這張反海斯法典海報,海斯法典英文名為Motion Picture Production Code,它是限制美國電影表現內容之美國電影審查制度法規,公佈至取消時間為1930~1966年,此張反海斯法典海報故意觸犯多條禁令:警察死亡、露腿、內衣、屍體、毒品、酒精、裸胸、賭博、槍枝等,事實上,美漫也曾面臨過相同處境。
bluesky
4 years ago
美國漫畫界在1954年時出現漫畫規範管理局(Comics Code Authority),它是美國出版商成立的一個自我審查機構,當時法規對漫畫做出嚴格詳細規定,「拒絕鼓勵與同情罪犯、權威神聖化與不容侵犯、婚姻家庭讚頌、禁止吸毒淫穢內容、不容許有暴力和性描寫、不能描繪一切恐怖現象、禁止攻擊宗教等等(詳細法規)」。CCA法規在1971年出現鬆動,1989年做了第二次修正,吸血鬼狼人和盜屍者以及兇殺題材皆獲得解禁,2011年出版商全面退出後,CCA才正式走入歷史。
bluesky
4 years ago
CCA的起源與麥卡錫主義盛行脫離不了連帶關係,CCA成立之前,某些地區已經出現大眾焚燒出版品組織行動、和各地區政府公佈漫畫取締禁令,造成一個漫畫時代的慘烈結束。主要原因是當時英雄題材疲軟,科學怪人影視給了美漫界啟發,讓恐怖漫畫在1945~1950年來到高峰期。作品泛濫後,血腥暴力逐漸升級,當時引來心理學者Fredric Wertham反對,學者以相關研究理論來撰寫eduction of the Innocent(純真的誘惑)一書,並發起反漫畫運動,造成正反兩派對立,並進入到公聽會辯論。
bluesky
4 years ago
Fredric Wertham最終說服社會,認定漫畫是兒童讀物、並排斥成人讀者群,主張社會謀殺、強姦、青少年犯罪都與通俗文化習習相關,連英雄也是奇異變種的教唆作品,促成了法規出現,讓出版商自我審查,影響題材出版意願,至1970年都無法解套。1971年因為一部為美國國家衛生部製作的反吸毒漫畫遭到CCA拒絕批准出版,才再度引發大眾重視,CCA的影響力從此逐漸被削弱。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說起來,我原本並不是Horror(恐怖)題材愛好者,還是朋友從旁分析才理解到,閱讀恐怖是需要文化底蘊,因為恐怖的先天條件是「你認為引發恐怖的威脅是什麼」,而更進一步則是社會成見觀念「這種威脅性的存在該如何排除」。當瞭解這層道理時,看恐怖題材就變得格外有趣了。
bluesky
4 years ago
抓了1972年的Secrets of Sinister House其中一本期刊來試讀做對比,覺得怪有意思的,心理上解禁隔年的美漫前輩仍被束縛著,2019年的晚輩素材應用上反而更開放自由,只是對於Horror的解釋,2019年的《Secrets of Sinister House》缺乏1972年的敏銳度,嘛......2019年刊物畢竟以英雄為主也不好說什麼。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P0dDqjkZxxaVkorBmxp5j.jpg
Red Rain Batman in “Nightmare Mist”
Writers: Rafael Albuquerque & Rafael Scavone
Artist: Rafael Albuquerque
Color: Dave McCaig
Letter: Tom Napolitano

如果看過「紅雨」,應該會理解為什麼會判定這是個非常失敗的衍生作品,「紅雨」其實是個省思度非常高的恐怖漫畫,就像前面提到的,你認為什麼是威脅、什麼又該被排除,特別是該漫畫中被排除的對象即是蝙蝠本人時,會去思考賦予排除定義的是誰。

儘管它沒有保留「紅雨」重要內在精神,不過故事讓吸血鬼蝙蝠對抗貓頭鷹法庭、成為孩童守護者這點,還算OK。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4mCKF5UvCV8ejNBpAnnoK.jpg
The Atom in “The Footsteps of Old Worm”
Writer: Dan Watters
Artist: Sumit Kumar
Color: John Kalisz
Letter: Troy Peteri

生態學家尋求原子俠的協助,原本只是要探查昆蟲生態群何以消失不見,卻因此破解臨近工地工人死亡謎團。

這篇滿有趣的,故事多少帶有打生椿概念,裡頭的角色反應,以前也曾在圍觀美國鄉民討論時發現過,那時才突然驚覺自己不太對勁,太平心靜氣接受人祭儀式謀殺行為。而這是八個故事中,唯一較具有Horror警示精神的作品。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pnuyShocEngAEBhNk8lRt.jpg
Harley Quinn and Zatanna in “Calling Dr. Bonkers!”
Writer: Paul Dini
Artist: Cian Tormey
Color: Romulo Fajardo Jr.
Letter: Travis Lanham

哈莉與札塔娜的墓地怪奇冒險經歷。裡頭每一尊幹壞事的小丑娃娃造型都好可愛!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S6EXtPo6FF7hlQDHVEmvU.jpg
Martian Manhunter in “Out of My Skin”
Writer: Diego Lucero Lopez
Pencil: Phil Hester
Ink: Ande Parks
Color: Jeromy Cox
Letter: Andworld Design
bluesky
4 years ago
火星獵人設定版本被改變微調過好幾次,我知道的最新一版,是火星獵人從事科學研究的兄長成年後對於自我文化打從內心瞧不起,於是發起一場種族滅絕行動,僅有瓊恩逃過一劫。

嗯,這是一個很奇怪的角色情況,在於火星獵人膚色為綠色,他的種族滅絕是從內部引爆,但以火星人種族為傲的瓊恩外型酷似黑人,而瓊恩本身具有變身能力,來到地球後選擇的掩護身份對象是名已故黑人刑警,種種膚色設定有種即不套用又不否定的不可理解性情況存在,導致常常不太確定,編劇是否沒那個心思或要藉題發揮,比如說這個尋找皮膚的故事啊......。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IPLAISfFwROhM09PqFzbT.jpg
Justice League Dark in “Dreamweaver”
Writer: Robbie Thompson
Artist: Tom Raney
Color: Hi-Fi
Letter: Rob Leigh

黑猩猩偵探與搗蛋鬼的鬥智一局。有克蘇魯元素。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fmVDjjxgB2mmp8MDlF4o4.jpg
“House of the Dead”
Writer: John Layman
Artist: Jorge Fornes
Color: Jordie Bellaire
Letter: Steve Wands

我喜歡這個故事轉折發展!一家三口買到一棟氣派的哥德風房屋,入住沒兩天,小女兒新結交的「朋友」決定把房屋給燒了,父母才發現房屋問題很大條。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zQaSIPci0EPz3qv7cXOFv.jpg
Green Lanterns in “Fear 101”
Writer: Che Grayson
Artist: Miguel Mendonca
Color: Bill Crabtree
Letter: Dave Sharpe

綠燈俠傑西卡的故事時好時壞,雖然講起來心態很不正確,個人還滿偏好編劇描寫傑西卡帶衰體質的劇情,這個結合了憂鬱症與幽靈船的作品還不壞。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QeOsnuFpOcxsyiVCmk11F.jpg

Constantine in “Hell is for Dreamers”
Writer: Bryan Hill
Artist: Alessandro Vitti
Color: Adriano Lucas
Letter: Willie Schobert
bluesky
4 years ago
幽靈復仇記。

雖然結尾很DC風,不過以讀者立場來看,官方有個問題很需要克服,在於康斯坦汀的人設。團隊中有一個不擇手段的隊友確實是必要的,只是以前曾研究過康斯坦汀,個人認為這個角色有自我發展歴史,而他的厭世成熟性格不知道從何時起被定型住了,目前只是一個表現得很刻薄實際上仍是個英雄的反骨成年人,官方變相地讓康斯坦汀容易被猜測,造成結局往往沒有太大意外爆點的這情況,反而會讓人有康斯坦汀漫畫缺乏挑戰性的即定印象,對角色不是件好事。
bluesky
4 years ago
總結,和1972年的Secrets of Sinister House作品路線不同,1972年版本走的是浪漫懸疑傳統路線,作品帶有警世寓言效果,2019年則是很一貫DC正面精神的萬聖節安全紀念刊物,新版本故事的共通點讓角色身處於一個險惡困境中,而困境本身帶有某個直球式的恐怖元素,優點為角色印象聯結性強烈,缺點則是皆在一個可預期範圍內發展故事。

-----------------------------------------------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ibnSpE7U8UthP5WZfRR53.jpg
DC House of Horror

相較之下,接下來要加場介紹的《DC House of Horror》還滿讚,有幾個故事的Horror精神完全發揮到。
bluesky
4 years ago
以前曾提過,DC帶有一份強烈的Dream World精神,這和它的黑暗法則並不相互違背,不管角色遭遇再悲慘,皆能克服難關、幫助他人來激勵讀者,而該期刊卸除了角色如此一貫的正向能量,讓角色行為劣化且心態也不高尚美好,接著編劇試圖引發讀者對未知矛盾體的恐懼,儘管每個假設情況看似超現實,但當威脅恐懼是鏡射於現實世界的真實想像,讀者要試圖瞭解故事背後恐懼根源是什麼時,我想,定期來個恐怖流派嚐試也算是個挑戰自我心理層面敏銳度的好機會。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xmHgHsjYRXezddRVnzMLO.jpg
"Bump in the night" a Superman story
Writer: Edward Lee
Artist: Howard Porter
Colrist: Hi-Fi
Leterer: Rob Leigh
bluesky
4 years ago
這一篇很故意我覺得,它的第一人稱敍述者是瑪莎,而且擔當的是被追殺角色,事實上如果有關注於電影類型片研討,應該都會圍觀到恐怖片的受害者類型統計數據與反應常被拿出來交換意見,覺得比較有趣的一點,即使外界已有一個刻板印象,女性對於主動者的野性化與被動者的被追緝,在同人區裡往往仍有一個浪漫化的綺麗想像畫面,等於是女性自我再度強化這份印象力道,反而是DC官方,會基於尊重長駐型角色,而特別去模糊性別應有的印象,所以瑪莎反應很人性化的慢兩拍這個、還挺讚的,可以吐槽筆戰兩方。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zKiVQZaeBisslGVbshgW3.jpg
"Man's World" A Wonder Woman story
Writer: Mary SanGiovanni
Artist: Bilquis Evely
Colorist: Mat Lopes
Letterer: Taylor Esposito

結構非常完整又驚心動魄的短篇故事。當神力女超人被強迫召喚至「男人世界」,讀者對於戴安娜反應不管是正或負的回擊力道都會是種關乎個人對於社會集體意識權力看法——是要社會和諧又或者個體威脅,讀者說不清誰的威脅性比較高,而且兩者具有強烈排它性,無法取巧地兩者皆要,如此的啟示傳達、相當優秀。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VNRuNTGgDDPbX6CzNVfzF.jpg
"Cray for You" A Harley Quinn Story
Writer: Bryan Smith & Brian Keene
Art & Colors & Letterer: Kyle Baker

哈莉篇讓讀者不曉得憑空出現的哈莉到底是幽靈、還是幻想人格,當主人翁思緒越來越混亂失常時,哈莉卻越來越正常還會講道理,這種錯亂感可能正是編劇想營造的結果。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dMrIkVxQH89YMOiq0PSvd.jpg
"Last Laugh" A Batman story
Writer: Nick Cutter
Artist: Rags Morales
Colorist: Loverm Kindzierski
Letterer: Wes Abbott

蝙蝠篇利用扭曲視角觀點,來講述一個社會邊緣人的故事。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G0COlIbsj816w5s8W6qKL.jpg
"Blackest Day" A Justice League story
Writer: Brian Keene
Artist: Scott Kolins
Colorist: Romulo Fajardo Jr.
Letterer: Josh Reed

當僵屍病毒蔓延整個地球,瞭望塔上僅存數名英雄被追逐時,很難克制不爆笑反應,看到他人絕望到某個程度時,荒謬到出現不得體反應好像還滿正常。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OBwBrVVG11oz2rmYFXCAF.jpg
"Stray Arrow" A Green Arrow story
Writer: Ronaid Malfi
Artist: Dale Eaglesham
Colorist: Jordan Boyd
Letterer: Pat Brosseau

官方太習慣於讓綠箭和黑金絲雀勢均力敵,於是,殺手綠箭接下來絕對會踢到鐵板的畫面也不難想像了。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wj2EyTNVbKI6uKwppb96c.jpg
"Unmasked" A Two-Face story
Writer: Wrath James White
Artist: Tom Raney
Colorist: Gina Going-Raney
Letterer: Sal Cipriano

當城市遭逢巨大昆蟲攻擊同時,連續殺人魔混在其中犯案,人心也更加惶恐不安。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N11FpaDl3hzCGeB4pSRES.jpg
"The Possession of Billy Batson" A Shazam! story
Writer: Weston Ochse
Artist: Howard Chaykin
Colorist: Will Quintana
Letterer: Ken Bruzenak

孩子不斷被糾纏,最後認為只要照著老人意思,就能獲得清靜,沙贊篇最終留下的懸念還不壞。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總結,整體而言,2017年的《DC House of Horror》是本為老讀者與成年人服務的萬聖節應景期刊,企劃相當優秀,儘管有幾個故事還有改善空間,不過八個作品都有做出各種挑戰,心理上、道德上、社會上,試圖掐斷粉絲理性邏輯手法很不錯,以Horror流派來說,它值得被列入閱讀清單中。

-----------------------------------------------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HvhSfcEzB9EXqGt5ZQrUi.jpg
Trinity Vol.2

以超人、神力女超人、蝙蝠三人共同攜手合作所策劃的期刊共有三個版本,2003年、2008年、2016年,三個版本劇情皆為獨立運作、互不干涉,故、這回跳過前面,先來介紹2016年版本、合計22冊完結外加一冊年刊的「Trinity」Vol.2期刊作品。以下皆以三位一體來稱呼該期刊。
bluesky
4 years ago
先談總印象,三位一體品質還滿穩定,劇情主軸控制得宜,參與的畫者也都很優秀,算是一份閱讀安定、不用擔心會突槌的期刊。不過比起正義聯盟期刊,會覺得跑劇情時三位一體的氣勢相對弱了些,主要是正義聯盟期刊不會顧忌粉絲,往往因個性不合、爭執磨擦的衝突場面會經常上演,故事張力相對上來說會格外強烈,而三位一體則是以訴求情感層面為前提,採用包容與接納的和緩氣氛,以更多內心情境表達,來處理協調三人個性和做事方法的差異性。

對於訴求情感,其實還滿樂見,特別是正向能量的超人與神力女超人也非常適合走這條路線,問題在於蝙蝠,如果處理方式不對,就會怎麼看就覺得蝙蝠怎麼怪。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事實上美漫中蝙蝠個性沒有個統一早已習慣,個人刊有好幾個階段性的不同,早期紳士溫和、中期狂野脫疆或陰鬱內省、近期嚴謹拘束,獨立期刊多半內斂沉穩,超蝙斜線刊老成強悍,正義聯盟則沉默尖銳操控欲強烈,來到三位一體,蝙蝠反倒顯得多話、具有冷幽默、和更願意敞開心胸。雖然不曉得算不算是官方策略路線影響——畢竟官方早已定調超人與神力女超人是蝙蝠最知心的兩位好友——,只是,三位一體期刊裡前中後就出現三種蝙蝠型態,這未免也太沒統一性了啊啊啊。
bluesky
4 years ago
上面談得是前半段,接下來談後半段。後半段就沒那麼出色了,閱讀感雖然不會太差,每一個單元故事的發想都很有趣,只是前半段的概念完整度越佳,也就越顯得後半段的主題訴求越平庸,這在同一期刊一次閱讀時是最容易看到編劇功力高低落差。矛盾的是,反而結尾前的蝙蝠更符合認知形象,結果搭配上一個比較不理想的內容,讀刊時常碰上這狀況說來也挺讓人感到扼腕。
bluesky
4 years ago
至於Trinity,它是個基督神學術語,對於無神論者來說,直接應用在漫畫上會覺得古怪,好奇搜尋也不曉得是否關鍵字錯誤,沒能找到官方採用原由,儘管2008年版本Vol.1確實有為Trinity與三巨頭做了比較粗暴直接的劇情聯結發展,該組字義倒是遠在2003年的單行本發行時即被採用,而2003年版本故事看似和神學不相干,它的內容倒也和「homoousios/同本體論的substance/物質、essence/本質、或nature/自然(解釋耶穌與上帝的屬性與本質是完全相同的三位一體信條)」,以及該單行本中的超人、女超人與蝙蝠三者人設與交纏緣份印象有些微模糊對應上。
bluesky
4 years ago
接著來到了2016年版本,直覺上編劇切斷了Trinity字義本身該維持的這種神學關係想像,因為裡頭有提到Trinity時,已經僅剩數字化了。欸這年頭的編劇怎麼會偷懶成這樣啊。(噴)

不管如何,三人缺一不可的友誼概念寫得很結實!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qloOpkE32Bms4gbr1juha.jpg
Trinity Vol.2 # 1~# 6《Better Together》
Writers: Francis Manapul
Pencilers: Francis Manapul, Clay Mann, Emanuela Lupacchino
Inkers: Francis Manapul, Clay Mann, Seth Mann, Ray McCarthy, Matt Santorelli
Colourists: Francis Manapul, Brad Anderson, Hi-Fi Design
Letterers: Steve Wands
bluesky
4 years ago
「Trinity」Vol.2接在「Justice League」vol.2後開始做劇情發展,超人刊還沒補齊,只清楚主時間軸的超人已死,閃點前的超人則帶著妻兒來到這時間線世界定居。一開頭,是露易絲認為過於防備的超人有必要和女超人與蝙蝠交流互動,於是特地邀請兩人前來共渡晚餐,只是農莊之夜並不平靜,毒藤女為了讓女兒白慈花離開蒙戈夢境,需藉由農村奇異能量,並在未知三人身份下,下藥迷昏並透過三人身體當成通往夢境通道,迷失的三人最終得互相幫助、克服萬難逃出夢境。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rSoH2FzT9nKN17KkVhFIu.jpg
Trinity Vol.2 # 7《The New Pandoras》
Writers: Cullen Bunn
Pencilers: Clay Mann, Miguel Mendonça
Inkers: Clay Mann, Johnny Desjardins
Colourists: Brad Anderson
Letterers: Steve Wands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oieONaV5kGHs83mKbVuoW.jpg
Trinity Vol.2 Annual《Tied Together》
Writers: Rob Williams
Pencilers: Guillem March
Inkers: Guillem March
Colourists: Tomeu Morey
Letterers: Carlos M. Mangual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dT9AJt7rbs4HVUdke7OGg.jpg
Trinity Vol.2 # 12~# 15《Dark Destiny》
Writers: Rob Williams
Pencilers: V. Ken Marion
Inkers: Ray McCarthy, Sandu Florea
Colourists: Dinei Ribeiro
Letterers: Josh Reed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 7、年刊、# 12~# 15,是同一個主題故事,# 7概念出發點很強,年刊普普,# 12~# 15起頭有趣、收尾差強人意。3333的數字化在這裡出現,扣除掉反派一個3,英雄陣線的333在十六世紀神祕學中代表著一隻隱於深淵中的居民惡魔,到現在還不太確定編劇是否故意惡搞,因為會驅使惡魔的傑森布拉德也有出場耶。

反派的3是蝙蝠敵手拉斯、超人敵手路瑟、女超人敵手瑟茜,英雄陣線333分別是,蝙蝠、超人、女超人,紅頭罩、異魔、阿爾忒彌斯,康斯坦汀、死人、札塔娜。

劇情講述反派們發現潘朵拉之池,決定拿這座池來對抗英雄,傑森布拉德發現,向三巨頭預警,而凡是落入此座池,將會遭受巫女瑟茜控制,法外者在拒絕傭兵任務邀請,被強迫推入池內後由瑟茜下令向三巨頭展開攻擊,為解除控制,蝙蝠三人找來巫師、亡靈與魔法師當幫手。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CRQzS4mVMzOrPkraIcozK.jpg
Trinity Vol.2 # 8《The Truth About Superman》
Writers: Cullen Bunn
Pencilers: Emanuela Lupacchino
Inkers: Ray McCarthy
Colourists: Hi-Fi Design
Letterers: Steve Wands

這篇和「Superman Reborn」相關,探討人類抽象的現實概念,超人刊不熟悉、劇情有些捉摸不透,不過放在哲學Reality架構下面來閱讀,還滿符合該有的狀態解釋。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n4ZcE7zldEGbRaBlXaht4.jpg
Trinity Vol.2 # 9~# 11《Dead Space》
Writers: Francis Manapul
Pencilers: Francis Manapul, Scott Hanna, Scott Godlewski
Inkers: Francis Manapul, Scott Hanna, Scott Godlewski
Colourists: Francis Manapul, Wil Quintana, Blond, Francis Manapul
Letterers: Steve Wands, Tom Napolitano
bluesky
4 years ago
《Dead Space》是接續《Better Together》之後,講述白慈花最終得以逃離蒙戈夢境,這部份和《The Truth About Superman》狀態解釋相呼應,而觸發的主事件則是異形外星人攻擊瞭望塔所起。

主事件滿有意思,我們表象看到的真實以為是真實,實際上對真實需要質疑的則取決於什麽是我們現實中不去質疑的事物。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c0ifXnyQOc893a4WGLHod.jpg
Trinity Vol.2 # 16《Old Acquaintance》
Writers: Rob Williams
Pencilers: V. Ken Marion
Inkers: Sandu Florea
Colourists: Dinei Ribeiro
Letterers: Steve Wands

自殺小隊連動刊,蝙蝠協助死射尋找被綁架的女兒。普普。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GDMPoCRcOnq4gygamYLGg.jpg
Trinity Vol.2 # 17~# 19《No Home for You Here》
Writers: James Robinson
Pencilers: Patrick Zircher, Jack Herbert
Inkers: Patrick Zircher, Jack Herbert
Colourists: Gabe Eltaeb
Letterers: Josh Reed, Carlos M. Mangual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dRpwC6rGa9nufpogWG5Zs.jpg
Trinity Vol.2 # 20~# 22《The Search for Steve Trevor》
Writers: James Robinson
Pencilers: Jack Herbert, Tyler Kirkham
Inkers: Jack Herbert, Tyler Kirkham
Colourists: Gabe Eltaeb
Letterers: Josh Reed, Carlos M. Mangual
bluesky
4 years ago
是全期刊中蝙蝠最符合認知形象的故事,另外要解釋,前面提到內容不理想多少和個人有關,我對蠻荒魔法世界向來苦手,又是叢林法則,又是科技智慧,兩個新舊混雜設定只會感到錯亂不已啊啊啊。

# 17~# 19、# 20~# 22為一個打包型作品,《No Home for You Here》是超人和蝙蝠要幫助女超人找到回到家鄉天堂島的路,卻掉入異次元時空,在迷失路途上他們遇上戰爭領主,戰爭領主正在協助原住民對抗殖民主戴莫斯,他向三人尋求戰力協助,交換條件則是會讓魔法師女兒幫忙三人離開異時空世界。《The Search for Steve Trevor》,儘管在異次元時空協助擊退巫師戴莫斯,也回到現實世界裡,戴莫斯卻是早一步來到現實世界中擄走女超人伴侶史蒂夫,三人繼續追擊戴莫斯,並瓦解他的霸主野心。
bluesky
4 years ago
-----------------------------------------------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0OZKjiJJWWrvAdFoMolV1.jpg
Green Lantern·Superman: Legend of the Green Flame
Writers: Neil Gaiman
Pencilers: Eddie Campbell, Michael Allred, Mark Buckingham, John Totleben, Matt Wagner, Eric Shanower, Jim Aparo, Kevin Nowlan, Jason Little
Inkers: Eddie Campbell, Terry Austin, Mark Buckingham, John Totleben, Matt Wagner, Art Adams, Jim Aparo
bluesky
4 years ago
一開始沒有注意,閱讀中途越看故事越古怪,回頭一翻才發現2000年發行的《Green Lantern·Superman: Legend of the Green Flame》的編劇、哇嗚~原來是蓋曼大叔,乾脆和2009年的《Bat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aped Crusader?》一併做心得記錄。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Tfa1zCrQnE8uh34SEIKCw.jpg
Bat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aped Crusader?
Writer: Neil Gaiman
Penciler: Andy Kubert
Inker: Scott Williams
Colourist: Alex Sinclair
Letterer: Jared K. Fletcher
Editors: Mike Marts, Janelle Asselin
期刊收錄:Batman # 686、Detective Comics # 853
bluesky
4 years ago
嚴格來講,我不算是尼爾蓋曼死忠書迷,畢竟已經好幾年沒摸過尼爾蓋曼小說,也缺乏追他戲劇改編的狂熱衝勁,不過蓋曼大叔對我還是有一種魔力和指標性作用在,源自於他的達觀、辯思和不因循守舊與追求浪漫情懷的靈魂。雖然就個人以前交換意見所知,尼爾蓋曼的寫作優點正巧是造成一部份讀者認定為瑕疵缺點之處,這些反面意見是認為,蓋曼的天馬行空創意導致結構鬆散難以串連,講故事技巧過於花俏,劇情印象差強人意,有一陣子不太能明白看法,還是很久以後看了《Bat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aped Crusader?》,有一瞬間意識到情況是怎麼回事,只是很快地,思緒飄過就忘了這件事,直到最近看了《Green Lantern·Superman: Legend of the Green Flame》才又回想起來。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在這兩本漫畫作品上,確實是會較容易理解反面意見看法,不過做為反面意見的讀者表態背後是有殺傷力在。不太確定解釋能力足夠與否,我嚐試,意思表達不清也請見諒。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9c3mNTbBVYwf7tN2MhhTn.jpg
bluesky
4 years ago
先解釋,Whatever Happened to (x)?是來自於DC在1978~1986年發行的「DC Comics Presents」企劃期刊概念,「DC Comics Presents」共有78卷,每一卷都是超人和一位超級英雄配合搭檔故事,蓋曼借用了企劃概念,來處理蝙蝠俠告別式追思會。《Bat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aped Crusader?》是Batman RIP系列最後一集,Batman RIP又和Final Crisis系列相關,在Final Crisis期刊裡,蝙蝠為了阻止達克賽德入侵而犧牲,尼爾蓋曼是特別被邀請來撰寫蝙蝠俠最終命運,系列最後一集單純是一個蝙蝠俠70週年致敬故事,它不具有故事連續性,可以獨立閱讀,不過瞭解蝙蝠歷史發展,在故事閱讀上會更容易。
bluesky
4 years ago
至於《Green Lantern·Superman: Legend of the Green Flame》,當初故事發行出現一些小波折,本來預定在1989年Action Comics中出版,只是1986年危機三連拍的重啟讓綠燈俠不再認識超人秘密身份,而蓋曼編寫卻是以老友相聚為開場白,喜歡故事發展的編輯不想讓蓋曼做更動,故事於是擱置,直到尼爾蓋曼的The Sandan打開知名度,DC決定重新發行蓋曼先前未集結作品,這故事才得以在2000年正式出版。除了超人和綠燈俠,出場的尚有黑鷹中隊、死人、魅影陌客、惡魔艾崔根(艾崔根2000年當時應該是被困在傑森布萊德體內,而不是煉獄裡頭,最後用會以十四行詩對話的惡魔做為取代角色)。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7MqvC74EOpubMoplhZ7Dv.jpg
《Green Lantern·Superman: Legend of the Green Flame》是個朋友交會、短暫冒險、告別後回去繼續人生旅途的故事,開頭為哈爾特地前來和大超敍舊,露易絲臨時要求克拉克出席博物館宴會活動,克拉克推辭不了工作、哈爾陪著赴會,博物館會場展示品中有個綠燈俠充電用的能量提燈,研究中途,突然爆發的魔法能量造成兩位英雄瀶死,兩人在死亡交界處徘徊,努力尋找回到人世間之路。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KYh96UsTBudKi2NHCGYFR.jpg
《Batman: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Caped Crusader?》是個意境幻想式劇情,以眾人參加蝙蝠俠告別式追思會,讓正反派角色訴說他們生命旅途中交會的蝙蝠、他的人生與結束方式,而每個人口中的蝙蝠遭遇皆不同,例如貓女,拖延蝙蝠就醫導致失血過多身亡;阿福和朋友聯合假扮反派鼓舞主人,最終主人清醒了,朋友卻陷入虛構人生無法自拔,導致悲劇發生。
bluesky
4 years ago
這兩個期刊故事共通點在於場景跳得很快,故事邏輯串連上會讓連結線變得模糊難以辯認,以蝙蝠俠告別式追思會這本來當例子,先是貓女、後是阿福、再來是羅賓、接著反派輪流述說,它們全都是角色性格投射反映。貓女為何拖延蝙蝠就醫?因為即使走上正途她也爭不過高譚,即然得不到蝙蝠的心、保有蝙蝠的身也就成了補償心態。阿福的存在為何導致悲劇發生?那必需從家長職責也是需要從基礎學習談起,前提得先瞭解,蝙蝠家第一組最明確的父子關係事實上是阿福與布魯斯,因為愛和教養界線難以拿捏,而阿福的愛總是多過於訓斥,最終悲劇產生。一個又一個快速跳躍場景的構成最終在提醒讀者,蝙蝠俠漫畫的世界觀與核心價值,而這些都是過去現有的,讀者必需從內部記憶叫出來,才能產生共鳴。
bluesky
4 years ago
《Green Lantern·Superman: Legend of the Green Flame》狀況更明顯,故事在快速變換場景的同時,邏輯也開始出現些微斷裂,只是這情況我清楚是自己對於死人、魅影陌客、惡魔艾崔根的歷史只有一個初步輪廊認知,並不全面熟悉角色導致,這情況要改善也算簡單,去補足漏缺的那一塊即可。

尼爾蓋曼的原創小說也是如此,他對任何事物皆感興趣,也廣泛涉獵許多亞文化,接著運用它們來建構自我獨特的世界觀,他選擇讓讀者放開想像力而不光是爬註解文字山,不喜歡他的手法表現,沒有問題,但拘泥於認定尼爾蓋曼作品只是空泛幻想沒有內容,這對讀者本身是致命傷。
bluesky
4 years ago
其實我總認為自己思考不具有良好跳躍性,靈活度也不足夠,不過如果核心東西都掌握住,透析更多和自己與眾不同且觀點更卓越的人們,並不難跟上狀況,重點可能只是在於,自己有沒有真正看見創作者想要表達的世界觀了。

-----------------------------------------------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oRmYocjwl65If8CtQCbcL.jpg
One Night in Gotham City
Writer: John Byrne
Penciler: John Byrne
Inker: Dick Giordano
Colourist: Tom Ziuko
Letterer: John Costanza
期刊名稱: The Man of Steel Vol.1#3

以下重點、非常抱歉不在超人刊,目前依然抽不出空檔閱讀超人刊,還是先前想補齊某個外星入侵大事件、搜尋連動期刊時不經意瞧見格外顯眼的蝙蝠城市名稱,於是順勢閱讀的單篇漫畫,此卷故事是在述說超人與蝙蝠連關係建立都談不上的初次相遇。
bluesky
4 years ago
先前介紹Crisis系列曾提到,危機三連拍給了一線超級英雄在設定上有改革或者重新開始的機會,1986年的「The Man of Steel」Vol.1正是這一波創作漫畫成品之一。如同蝙蝠,超人也曾有數次不同的改造樣貌,不過在危機三連拍之前,超人為優先是官方和讀者的普遍共識,危機三連拍之後,DC賦予超人全新定義,這時期的克拉克肯特還只是個不瞭解自我身世的年輕人,他並不完美,他不再是個四處在天空上飛翔的天然呆外星人,他開始被拉回地球來,首先是克拉克肯特、其次才是超人,超人是份志業、農家子弟才是真正自我。在這之前,克拉克和布魯斯長久培養的深厚友誼不復存在,收錄的《One Night in Gotham City》透露了,他們不再是朋友,而是互相警惕彼此的陌生人。
bluesky
4 years ago
雖然還沒正式接觸超人刊,不過就偶而還是會撿起來閱讀的老期刊裡所透露得知,早期的超人與蝙蝠個性差距並不像如今這般有白天與黑夜的強烈性對比,老年代中,超人與蝙蝠個性更為相似,攜手合作也時有同步默契存在,紳士風範不相上下。《One Night in Gotham City》則是處於兩者之間,編劇在當時已開始拉大了超人與蝙蝠的差異性——不管是思考態度或做事方法,例如超人的坦誠直率,和蝙蝠的內斂迂迴。現在回頭看到兩人在1986年過渡期與昔今的差異,感覺怪有趣的。
bluesky
4 years ago
劇情為蝙蝠正在追捕入室偷竊大盜手下,路過的超人認為蝙蝠手段過於殘暴,原本打算將蝙蝠押至警局、讓警方處理,只是此時的蝙蝠早在八個月前透過新聞媒體得知外星超人出現在大都會時早已有所準備,蝙蝠告知超人,一旦超人碰觸他,將會導致力場改變、在某個無辜者身上事先安置的炸彈將會引爆,來阻止超人任何具威脅性舉動。
bluesky
4 years ago
整體而言,是一篇內容不夠突出但還不壞的期刊故事,它的優點是能在有限篇幅內將超人與蝙蝠個人特質準確傳達給讀者理解他們的不同處。

在發出威脅並邀請超人共同解決案件下,超人被動協助蝙蝠逮捕入室偷竊大盜,隨後,蝙蝠有向超人解釋,保衛地球安全和清理城市罪惡,需要兩套完全不同型態因應做法,一方面肯定了超人對地球的奉獻,另一方面則要求超人換位思考問題癥結點。早期漫畫手法雖然老派古典,講故事倒是直接又乾脆,《One Night in Gotham City》也是,老故事特別有味道的在於兩人交會再拜別彼此的那份生疏又寧靜氣氛,覺得這是個滿好的中途句點,也是為什麼會做了它不算突出但內容還不壞的評語。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最後,在印象中,秘密身份有很長一段時間是DC官方的一項重要策略,不管是危機三連拍之前又或者之後的人物設定,以蝙蝠來說,事實上官方非常看重蝙蝠的都市傳說色彩,還是直到2001年「JLA」正義聯盟面臨團隊破局危機時,才正式打破這項遊戲規則,讓正義聯盟成員首次知道蝙蝠和超人真實身份,之後,蝙蝠的都市傳說色彩也日趨被淡化。個人特別喜歡早期的秘密身份設定,是因為個體生命的自我認識與整合,往往面臨著更多不確定性及混亂和自我質疑場面,一旦開始擴展家族(此處泛指群英會和局外人等非核心成員品牌團隊),定錨基本方向完全不同,也就造成個體單打獨鬥時必須凝視深淵的獨特省思氣場自然地煙消雲散,十分可惜。

另外,有空也會來為「All Star Superman」整理一篇心得文,官方在處理超人的人生省思也有很獨特、不同於蝙蝠的見解方向。
bluesky
4 years ago
總之,如果感興趣人格特質不同的超人與蝙蝠是如何展開友誼探索的初次相遇,不妨可以嚐試該卷故事。

-----------------------------------------------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0H1tyT4yQJWOhxERUPw3v.jpg
DCeased
Writer: Tom Taylor
Penciler: Trevor Hairsine, James Harren
Inker: Stefano Gaudiano, James Harren
Colourist: Rain Beredo
Letterer: Saida Temofonte
Editor: Ben Abernathy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介紹作品之前先來聊聊Limited Series。

Limited Series是DC從1979年開始的一個商品項目,在Limited Series下發展的作品,是被官方允許可以撰寫任何不符合主時間軸法則的格局故事,篇幅不一,3、6、12是較為常見的卷數,它從開始到結束為止僅專注於一個主軸發展,Maxiseries也通常成為此類商品項目的官方促銷用語。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只是說來有點搞笑,催生出Limited Series是來自於前一年已展開一段時期之營銷企劃突然被官方大量取消、遭到粉絲諷刺命名為DC Implosion,DC當時會有不正常的營銷企劃還是因為1970年初以來,DC市場霸主地位被漫威給取代,1975年起,DC為了搶回市場佔有率,三年內密集推出三十多個新系列期刊作品,來到1978年,DC銷量情況仍持續惡化,主要是當年天侯變得極度惡劣,不只中斷經銷作業也讓書迷購買意願降低,加上通膨影響、造成經濟衰退與成本上昇,1978年不僅裁員也必需砍掉四成生產線。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一年後,以Superman原生星球做為劇情發展舞台的《World of Krypton》問市,原本是要以超人刊中已有系列標題的「The Fabulous World of Krypton」來繼續發想劇情,只是在DC Implosion裡它同樣遭到取消,1978年再度送出企劃,這一回故事佈局沒有以正式編制的主時間軸做為劇情擴展,官方新嚐試成果受到讀者歡迎,《World of Krypton》不僅成為美國漫畫界首部Limited Series,也奠下了情節不同於主時間軸的迷你劇得以持續問市之發展基礎。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必需解釋是因為曾看過美漫電影粉戲稱DC走投無路才會弄出一個僵屍期刊來刺激銷量。呃......乍看這種發言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歷史典故是沒錯,不過現今Limited Series的受歡迎程度跟主刊應該是不相上下了。

好,回來介紹這部僵屍漫畫。2019年的《DCeased》普遍看到的評價都還不錯,只是《DCeased》的主要反派太難以預測它的動向,個人還是劇情來到後半部才熱身起來。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前半部沒有太多爆衝情緒,也是因為以主時間軸的閱刊思考方式在臆測總是會出現解藥吧,越看問號越多,終究,有解藥只是一場錯覺。事實上對於Limited Series也要有個概念,雖然不是主時間軸刊物,但它也從未脫離主時間軸刊物所有的規劃設定細節,有時編劇如果不按牌理出牌,習慣老環境的老讀者出現栽跟頭的機率還不小,這其實是種樂趣——平衡直覺被搗蛋的錯亂感。於是,等到發現這套樂趣是在看英雄怎麼個死法時,劇情已經進入尾聲,只能重新翻閱,感受一下各種奇異死法的樂趣了。
bluesky
4 years ago
故事一開場直接透露正義聯盟成員逮到再次入侵地球的達克賽德,驅逐出境同時,蝙蝠意識到鋼骨不見蹤影,此時鋼骨已被達克賽德僕人狄賽德擄走,其因在於達克賽德覬覦反生命方程式已久,他已掌握一半方程式,而另一半下落在鋼骨體內,達克賽德主僕倆人要讓這份程式合而為一,但又不能在將程式抽離之前讓宿主死亡連帶毀掉另一半方程式,於是招來死神維持宿主性命,結果這個舉動反而造成反生命方程式被腐化,不受控制地感染了達克賽德與鋼骨,狄賽德眼見情況不對,緊急將鋼骨傳送回到地球,鋼骨這時已成為零號患者,反生命方程式利用鋼骨特性,以科技有機病毒模式做為散播病毒手段、感染所有閱讀視頻者,一旦接觸網路,將成為反生命方程式奴役者,接下來感染者只要透過肉體攻擊,人體受到傷害,也同樣成為反生命方程式奴役者。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解釋一下:
達克賽德(Darkseid)是DC最強大的反派之一,為天啟星的統治者,人生目標是消滅全宇宙生命的自由意志,並進一步控制思想,讓達克賽德自我形象成為全宇宙生命尊奉之唯一神祇。
狄賽德(DeSaad)是達克賽德的僕役、信徒兼求刑官。
鋼骨(Cyborg)是生化電子人,正義聯盟成員之一,有世界上最先進的數據處理能力。
反生命方程式(The Anti-Living)只是一道數學公式力量,主宰了它將能主宰所有生命意志,持有者進一步將能扭曲改變現實。它的概念在於所有生命都是絕望與枉然,自由與希望將是徒勞無功。
bluesky
4 years ago
《DCeased》的主要反派是反生命方程式,而《DCeased》的死亡其實有分批次,那個批次,說起來還滿故意。有興趣的請注意它的死亡順序,以及正義聯盟成員們的能力、位置與權力關係。要特別來談一下第一批次感染者,達克賽德被感染當下有種自業自得的黑色詼諧感,問題在於對應到結尾前,零號患者鋼骨發現解方為何的一瞬間,也有同等的詭譎感受,而鋼骨本身無辜與他的英雄能力特性造就了整起悲劇,在他獲得解答的同時也是最後一個批次死亡時,其實那種死亡是最沒有意義的一個行為,也造成先前所有殞難英雄的死亡瞬間形同虛無。可能有讀者認為,仍有部份人類與英雄可以在新地球展開新生活而有新希望,但我是覺得因為那份故意分梯次的死亡,多少有種身為美漫編劇對於英雄不死的自我調侃解嘲意味,看完心情反而更顯複雜,想來編劇的日常幽默八成很陰暗。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雖然不是滋味,不過還是滿推薦《DCeased》,它的跳痛頗有趣味性,特別是各個英雄的各種奇異死法啊啊啊!

PS. 《DCeased》有續集了,《DCeased: Unkillables!》排定3卷,預定2020年初發行。

-----------------------------------------------
bluesky
4 year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12MoZ2X0vLDBAJVL1kvmQx.jpg
the 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in: Justice
Story: Jim Krueger & Alex Ross
Script: Jim Krueger
Art: Doug Braithwaite & Alex Ross
Letterer: Todd Klein
bluesky
4 years ago
2006年的「the 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in: Justice」是個好故事,不過因為視角狀態不斷挪移,導致它並不容易閱讀,建議第一次閱讀完成先不要評斷,再次閱讀時大腦應該會自然進行視角整合,故事將更清晰明朗,也更容易田野觀察到該本作品政治觀點。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嗯,老實說,一套漫畫要看兩遍以上才能通讀,從創作方而言,當創作者試圖製造深廣度、於是在故事架構與敘事能力上考驗讀者耐力,也不太確定它到底是種建立了閱讀困局、又或者是種閱讀能力提昇累積,目前對這部份持保留態度;倒是從讀者端切入來說,畢竟每個人對於閱讀故事大概都有自己一套解讀方法,沒有捷徑可走,頂多是參考他人見解來獲得某些要領,只是,若沒通讀前太快下評斷,發了負面評價反而成了一種自我程度揭露評量時,覺得這是個挺尷尬的情況——前陣子偶然間回溯至舊書評看得只有想回去抓著自己雙肩用力搖晃的衝動。
bluesky
4 years ago
「the 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in: Justice」雖然是個好故事,但它不是沒有缺點,它有很多突兀設定讓讀者無法消化,舉例來說,我在書名上就撞了牆,雖然這部份比較類似是種誤會,主要還是個人認為,英雄是個很複雜也應該複雜的志業,特別在於編劇該如何拿捏個體優越主義又或者司法不公於是挺身而出的界線前提下,它可以化繁為簡、僅僅聚焦於正義定義,它也可以盤根錯結、討論蒙面英雄對社會群體影響之疑慮。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對於這一塊漫畫,個人並沒有嚴苛標準,不過,就一個漫畫中,英雄本身即依存於社會群體共生關係的身份屬性而言,超英漫畫在創作上若能不避諱政治理念表達是值得另眼相看,這也是一開始看到「the 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in: Justice」第1卷,它的內容與書名Justice明明相呼應,後續卻益發意識編劇和我的期待方向距離越來越遙遠,整個感覺被打亂所致。

雖然說是誤會,卻也是視角狀態不斷挪移所產生的錯覺問題,光看第1卷內容,本來期待的是偏社會性議題的英雄存在意義探討,結果只是正反兩派的拉鋸戰。儘管最終也沒有失望。
bluesky
4 years ago
在解釋劇情內容前,要先提出漫畫中有微妙地反映了現實特性,還是第一次明顯看到一個位階式的社會組織結構擺在眼前,正反兩派皆有,並且呼應了最後路瑟認為大量棄置缺陷人類將有助於社會不被拖累的功利心態之某種政治主張,反派可以理解在於一層一層控制、讓該階級組織不致於潰散難以管理,反倒是正派就有趣了,一線超級英雄、二線超級英雄、接著的接班門徒、英雄們的親友、以及一般平民。這種階級分層不是壞事,只是看到現實被反映出來,而且不像是創作者刻意表現,仍會驚奇人類思想在不知不覺中複刻痕跡就是了。
bluesky
4 years ago
先來談反派的社會組織結構。劇情中反派有三層架構,第一層是布萊尼亞克/魔神腦,憎恨一切生命體的外星機械人,試圖改造人類成為機械子民,為了獲得自願成為機械子民的人類,與路瑟合作,並答應消滅正義聯盟後,將帶離被改造為機械體的子民到別的星球,讓路瑟能統治地球,第二層是負責腦波控制的管理執行人古魯德和玩具人,第三層為戰鬥部隊。第1卷中,反派角色預知夢,就是靠著第二層反派去控制第三層反派共同夢見地球即將被摧毀,而英雄無能為力,於是第一層反派可以驅使第三層反派為自己賣命、對抗英雄。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劇情來到正式對決時有透露到,第一層反派並不在乎第三層的死活,至此,反派的階層關係對比至英雄時,更強烈顯現人情淡薄、現實冷漠,這些對比性的差異製造,都是認同超英的編劇為了突顯價值觀錯誤時,反方建立的社會將必然會出現的病態特徵。
bluesky
4 years ago
故事前半段建立在壓迫英雄之上,而英雄們被質疑、遭到折磨、受盡各種苦難,卻仍挺身而出、為他人而戰,書名的Justice到了此時(進入收尾線)才正式發揮它的意義與精神,事實上統治人類的計劃就算被揭露了,三層反派皆有他們的善意存在,他們只是採用不道德的手段來追求錯誤的目標,卻因此造成人類更多撕裂與苦難,相對來看,英雄的正義反而是種要讓社會可以正常運轉而不失能的中立姿態。這也是為什麼和我預期方向不同也沒有對它失望的原因,雖然結果是在強調正反兩派的差異性,它仍然折射出美國獨特的菁英政治觀點——這群英雄的Justice和一般人引頸期盼的救贖是兩回事。
bluesky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撇去意識形態的部份,劇情節奏其實掌控得還不錯,故事曲折、情節也完整,只是很多小細節真的很尷尬,以後記「秘密檔案」來說,正反派人物側寫至今還是可以派上用場,只是官方十多年來陸續做了些微人設更動,讀者回頭閱讀老刊物,看著官方要將原設定處理融合進入一個故事敘事弧線,卻不妙地在使用它時出現了時代脫節感,特別是「the Justice League of America in: Justice」的教條印象很重,兩兩加乘效果,有些地方看了實在會滿不給面子地笑出來。但不論如何,還是覺得這套美漫值得推廣。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