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rycat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閱讀] 《醫學簡史》 著·Roy Porter 譯·王道還
https://www.taaze.tw/goo...
帶去公司看的時候,同事問我這本在講什麼,我回:「在講醫學發展,並非以往僅沿著時間由古至今泛泛而論,本書將醫學相關的事物切成幾大塊,專注描述其進展。不過,這本非常的講義,相當科普,也相當像老師的講稿,很多地方都是點到為止,似乎才剛看了點門縫又移到了下個門前,看習慣專述論文再回來看這本覺得很不夠味。」

#讀嘛讀嘛
latest #6
berrycat
4 years ago
作者的脈絡相當清晰。先有疾病,衍生出醫生這行業,透過觀察身體,爾後又用一系列實驗室手段,診斷疾病,然後治療,隨著科技進步,外科醫學也從理髮匠的技藝晉升醫學殿堂內。醫院是整合的場所。最後是醫學與現代社會的碰撞。

思路很清晰,然而就像樹的根系,在八大根系下又分出密密麻麻的小細根,互相交織纏繞,雖然作者努力清理旁支保持根系完整,還是免不了無法清理乾淨的部份;而且細枝龐雜浩大,相信作者已經盡可能精挑細選,仍讓人感到目不暇給頭昏眼花。
作者陳列了很多重點,但太多重點的缺點就是沒重點,當然當科普書瀏覽沒問題,看完似乎什麼都沒有記住。如果有專家帶讀提點濃縮會輕鬆很多,這也是我覺得很「講義」的原因。
berrycat
4 years ago
第一章疾病在介紹隨著人類居住、生活型態的改變,易感染的疾病也隨之改變,像是農畜讓牛瘟、結核得以轉移到人類身上,倉儲讓鼠疫增加;發現新大陸後,天花毀了阿茲特克,同時也將梅毒帶回歐亞大陸;近年則因雨林開發而出現的HIV、Ebola,疾病一直伴隨在我們的身邊。

第二章醫生則從醫生的形象講起,以歷史著名醫生為端,概略地介紹了各種醫學理論的興起與發展,像是古希臘的希伯克拉底與四體液說,之後的蓋倫與他的解剖學,不同時段醫生所掌握的方式與社會流行的模式都不相同,然後從個人擴展到醫生這個團體與醫生的培訓手段。
berrycat
4 years ago
說完醫生,我們還是回到疾病與病人身上。第三章的身體是指人們對身體的認知,而這份認知取決於解剖學上。從動物推擬人類,從死物想像活體,顯微鏡的發現讓人們的目光從人體、器官到組織、細胞,「每個社群的醫療觀都由文化對身體的態度與價值支撐」(p88)著眼點不同,治療手段也會不同,然而在提治療之前,還得介紹能更細微觀察身體變化的方式——實驗室。
立即下載
berrycat
4 years ago
第四章的重點在實驗/實驗室的診斷手段,像是聽診器的誕生,化學分析的介入,顯微鏡的改良關係到人們對「病原體」的認識,分析微生物也成為實驗室的目標之一,然後是抗體的發現,分析與分離似乎成了常規手段,於是發現導致疾病的影養不良、賀爾蒙與酵素的功效。顯微鏡是醫學史上的一大突破,確定遺傳物質也是,從此目光焦距調到更小的DNA上。
第五章的治療則是基於對身體的認識,略過最早期的四體液說,從草藥再轉到藥材,化學製劑的興起,抗生素的發現,然而我們的治療手段不只有藥物而已,手術也是。
第六章的外科醫學,要說不同於其他的醫學,還不如說他們看待身體的方式不同,而支持外科醫學的興起,是對微生物/感染的認識,是對身體認知的精準,是止痛藥的出現,是輸血醫學的完善,當然,器械的改進也是助力。
berrycat
4 years ago
而醫學的誕生、執行醫療手段,不能不提醫院的存在與轉變,從一開始為了見證善行、讓教徒受禮的地點,轉變成為醫者實踐理論、指導學徒的場所,病人聚集了,醫生駐入了,照料病人的護理職業也逐漸規範化、制度化,現代醫院的雛型出現了。再因診斷方式的增加,各部門紛紛成立,行政人員也隨之增加,然而醫院並非善堂,醫院企業化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berrycat
4 years ago
最後章節的醫學與現代社會,乍看之下似乎想談公衛(其實前面已經談到非常多了),作者卻是聚焦在政治上,各國醫療政策的同與異,因民情各有不同的發展,醫療政策是選舉的口號還是真有實績?健康政策施行的結果,健保的推行,照護的發展。作者預言「二十一世紀的醫學似乎必然會改變,無論角色與眼界,焦點不再是對抗疾病,而是讓人有選擇生活型態的餘裕,強化身體,進一步延長壽命。重新定位之後,醫學也許會經歷一場偉大的轉化,為漫長滄桑的醫學史開啟新的一章。」(p24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