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芺綾。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本來想下禮拜發,但既然機會到了,就新開個噗講一下。
為什麼說話或寫作的時候,自己想表達的意思,和對方(或讀者)理解的意思不一樣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語境」
latest #27
席芺綾。
4 years ago
語境是指語言在使用時的環境,直接舉例子來說
你媽媽問你「晚餐要吃什麼?」和餐廳服務生問你「晚餐要吃什麼?」是不一樣的句子,
如果這個媽媽是普通的家庭主婦,正常人應該是不會給個「扇貝佐烤波托貝羅菇與菠菜泡沫」這種回答,
而如果是去印度餐廳, 一般也是不會對服務生說「我要一份牛肉壽喜燒」這種話。這就是同一句話,在不同語境下的差異。
席芺綾。
4 years ago
不同的語言也有不同的語境,
以美語為例,服務生走過來要替你的杯子加水,你回答"I'm good.",意思是你不需要加水服務,讓服務生不要做這件事。
但同樣的話換到漢語的場景,你對來加水的服務生說「我很好。」服務生大概會幫你把杯子裡的水加滿吧。
席芺綾。
4 years ago
歷史與文化也是影響語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櫻花在日本有特定的形象,日本文學也常常設計與櫻花有關的死亡橋段。
可是在其他國家,和死亡有關的花就不一定是櫻花,會用其他花來完成文學的場景設計,例如王爾德的〈自私的巨人〉,在巨人的死亡場景,選用的是白花(all covered with white blossoms)。
而在角色設計上,因為漢語的梅花有那樣的意思,所以讓《紅樓夢》的林黛玉穿上一件繡了梅花的衣服,讀者們是可以理解意思的。
但今天如果讓印度神話裡的迦梨女神穿上有梅花的衣服,讀者們可能會?????
而如果場景是「滿州國裡的漢人穿上梅花」或「日本時代的臺灣起義民眾穿上梅花」,那意思又會不一樣。
立即下載
席芺綾。
4 years ago
而從以上的例子,可以注意到一件事,就是構成語境的一些元素是固定的。
例如在漢語當中,梅花的意涵主要就是高潔、堅忍不拔,想要在漢語文學裡,給梅花其他形象的話,就會需要額外的設定或說明。
例如寫說「河堤的一排紅梅因為沒人打理,枝枒長得凌亂張狂,強勁的寒風吹過去,搖曳的紅花枝有如燃燒的火炬。」
「金家村的地主金貴喜歡賞梅,老愛從花農那裡淘來名貴樹苗,卻又不懂得養花。不同顏色的金錢綠萼、潮糖宮粉、骨里紅梅、大羽照水,通通種在他後院那三畝的小花圃裡。」
席芺綾。
4 years ago
前輩作家們的作品,以及一作品的影響力,也是型塑語境的元素。
作家龍瑛宗在〈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裡,創作出有陰鬱色彩的木瓜樹。在臺灣文學裡提及木瓜樹,就會想到這裡的木瓜樹。
但使用漢語的人當中,知道這個木瓜樹的意義的人是不是沒有那麼多,木瓜樹在文學史裡的涵義比起梅花,是不是比較少?為什麼?因為哪些原因?
席芺綾。
4 years ago
多舉一下同代同族群的例子,
汪藻的詩寫「桃花嫣然出籬笑」,對漢語使用者的影響力是不是比葉紹翁的「一枝紅杏出牆來」來得小。為什麼?
如果今天,作品的受眾是普羅大眾的話,用哪一個會比較好理解?如果作品的受眾是文學菁英群的話,考量的事情還一樣嗎?有沒有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可以無視典故的知名度,使用冷門的典故還能讓普羅大眾閱讀?
席芺綾。
4 years ago
但必須說,在一個語言的文學裡,比較弱勢或冷門的一些文化事物,基本上是避不掉說明的。
例如地瓜葉在排灣語情歌裡有特定的涵義,但若我想在漢語文學裡寫排灣的地瓜葉,我不做說明,告訴大家地瓜葉代表什麼,看得懂的人一定很少。因為漢語裡沒有關於「地瓜葉」的意涵,不像上面的桃花、紅杏那樣,在漢語裡有漢愛情相關的涵義。
所以必然要說明,只是看我用了優秀還是平淡的說明方式。
席芺綾。
4 years ago
再舉一些例子,日本漫畫當中,描寫民族文化作品的《姊嫁物語》、《黃金神威》也都有很多說明環節,只是他們用了優秀的說明方式,讓解說橋段不枯燥乏味。
但他們在敘事上的暗喻量,就不容易像動畫作品《神隱少女》那麼多,因為他們敘述的主題不是日本民眾相對習慣的澡堂、妖怪、鐵道、「對面的世界」的文化,《姊嫁物語》、《黃金神威》的說明,一定還是得拉到明面上來說,很少讓讀者自行領略一些文化意涵。
席芺綾。
4 years ago
-------------------------------------
文學的說明姑且到此為止
以下講一些日常用語中,會戳到臺灣原住民的句子。
席芺綾。
4 years ago
有一次我認識的人打了
「『臺灣』這個詞是閩南語來的」這樣的句子
說真的,看到會覺得這個人在講尛,我身邊的原住民朋友全翻白眼,非原住民朋友也覺得莫名其妙。
我們知道臺灣的名稱由來,是從台南原住民們的Tayan、Taioan、Tayouan這些詞的發音而來的,後來改叫大員、臺員、大灣、臺窩灣,最後定成台灣這兩個字。
說成「臺灣這個詞是閩南語來的」,根本上不合理。
席芺綾。
4 years ago
於是我去吵架了。
吵架的過程中,還是我自己發現對方想講的是
「Taioan這個詞的語音來自原住民語,但音變成台灣(Tâi-uân),且選用了台、灣這兩個字,是在台灣閩南語裡發生的。」
嗯(菸)
我只想搖他,問他說你覺得這個意思,和你打的「臺灣這個詞是閩南語來的」的意思一樣嗎?普通路人讀起來完全就是「臺灣閩南語發明了台灣這個詞」好不好。
席芺綾。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寫字或說話的時候,不該省略的脈絡不要省,把這些脈絡摘掉之後會變得很奇怪。
例如上面有一樓寫的梅花,如果我把脈絡都摘掉,直接說個「梅花的涵義是熱烈的火」、「梅花象徵暴發戶」,一般人聽到應該都是wtf?
語言裡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意義,文法裡也有一些既定的規則,讀者們在沒有額外說明、特殊脈絡的情況之下,就會用一般的思維邏輯來看句子。
席芺綾。
4 years ago
說話和寫作的時候,必須去注意對話間的語境,確保意義有正確地傳達出去。
和很熟的朋友之間,因為彼此對於一些事情的脈絡都是清楚的,甚至可能討論過很多次,所以在講特定事情的時候,可以把很多前提都省略掉。
但如果是對初次見面或不熟的人說話,或是公開發文(明顯不是自用或發給親友的那種)、正在創作受眾是普羅大眾的作品等等,
脈絡一個都不要省,翻譯名詞通通要加註原文,學術用語不能突然出現還不解釋。
席芺綾。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說話者(書寫者)必須在語言(文字)間,製造出正確指向說話者意涵的語境。
說話者(書寫者)必須給予聽話者(讀者)一條他們可以跟隨的思考路徑,如果這條路徑堆疊的不好,例如詞彙錯誤、上下文連接不當、和規定的語法不同、用了他自己習慣的特殊用法且不解釋……等等,
那聽話者理解不了說話者的意思,是理所當然的事。
席芺綾。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除此之外,
有志描寫異族文化的創作者,除了要唸文物、歷史之外,審視語境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並不容易。
以下進一步說明特定留言者在上一噗的不當發言。
席芺綾。
4 years ago
為什麼一直強調有的詞彙不能省略,例如「台灣對原住民(或客家人)不好」,
這句話的「台灣」是不含原住民的,邏輯才會成立。
這邊可以先拿紙筆(或打字)記錄一下自己是怎麼理解「台灣對原住民不好」這句話的意思,然後把這張紙放到旁邊。
接著來審視為什麼這句話的當中,「台灣」不含原住民,邏輯才成立。
席芺綾。
4 years ago
如果這句話的「台灣」含原住民,會出現「原住民對原住民不好」這樣的語義。
喔?這樣跟剛剛寫下的語義還一樣嗎?
我們再來想一下,原住民可不可能對原住民不好?可能。但會出現在什麼樣的情況呢?
席芺綾。
4 years ago
例如日本時代的味方蕃,協助殖民政府打壓其他部落,這可不可以說是原住民對原住民不好?
一對原住民夫妻,丈夫或妻子對另一方很壞,這是不是一種原住民對原住民不好?
可以多想幾個場景,看「原住民對原住民不好」這樣的句子,在什麼情況下成立。
席芺綾。
4 years ago
接下來要把一開始的紙張翻出來,然後去比較,
在思考「原住民對原住民不好」時舉出來的例子,和一開始寫的「台灣對原住民不好」有沒有重疊,什麼情況下他們重疊了?
並且可以進一步替換語詞,比較一下
「漢人對原住民不好」、
「福佬人對原住民不好」這樣的話,
和「台灣對原住民不好」的重合率是多少?
席芺綾。
4 years ago
如果有空的話,再把「台灣對客家人不好」、「客家人對客家人不好」、「福佬人對客家人不好」等句子的語義、還有他們出現的場景比對一下,看重合率分別是多少。
席芺綾。
4 years ago
透過替換詞彙,比較一句話在語境裡的位置,
會觀察出這句話在語境裡偏向什麼意義。
語言和語境是一個要很精密可以很精密的東西,今天說「我在臺灣吃芒果」和「我在日本吃芒果」,背後的意思很明顯不一樣,芒果在兩地的價格、風味、形象是不同的。
我們再換一下詞彙,「我在臺灣吃蘋果」、「我在日本吃蘋果」,這兩句之間的差異,是不是感覺比芒果那兩句小,為什麼?
席芺綾。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台灣對原住民不好」的意義會和哪一句最像?
和「原住民對原住民不好」有重合嗎?應該幾乎沒有啦
檢視下來,會發現這裡的「台灣」是排除掉原住民的,不把原住民當成台灣的一份子,這句的邏輯才會成立。
所以說,像我這種自認為是臺灣人的原住民,看到這個句子會覺得不快。
席芺綾。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這句話有沒有不同的情況,有,
第一種是漢人(某族裔機率可能高一點)說「台灣對原住民不好」,不把原住民當成台灣的一份子。
第二種是原住民說「台灣對原住民不好」,是原住民自己不把原住民當成台灣的一份子。
兩邊的意思是一樣的嗎?不同身分的說話者,傳達出的意義還一樣嗎?分別的意思是什麼?
拉回這句話出現的地方,說這句話的人,傳達出的意義更偏向哪一邊,是需要判斷的。
席芺綾。
4 years ago
然後我這邊還是示範一下相對不踩雷的打法
「臺灣社會對原住民不友善」
「以漢人為主的臺灣社會對原住民並不友善」
「臺灣的幾個政權對原住民都不好」
上三句其實都還是有踩雷,但通常不會爆。
也希望大家猜猜看,地雷分別在哪裡?
席芺綾。
4 years ago
這邊給一下詳答,可以去比對看看上三句缺了什麼。
「17世紀起,漢人來臺的數量持續上升,經過幾百年,漢人已成為臺灣島上的優勢族群,且現在統治台灣的政府,主要是由漢人組成的。也因為漢人人口數眾多,當代原住民在求學、工作等場合,必須適應以漢人為主的臺灣社會,但主流社會不一定意識得到少數人的需要與差異,漢人很容易用漢人的文化觀念理解原住民,造成雙方的衝突。」
席芺綾。
4 years ago
----------------------------拉線結束
席芺綾。
4 years ago
如果上面的還是不好理解,加一個人字,改「台灣人對原住民不好」。
可能會更明確吧(尤其是在省籍、族籍隔閡比現在更深的年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