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latest #52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https://imgur.com/spffNBS.jpg
出現救護車聲了
立即下載
噗浪剛剛有點lag
網友:我這4級 剛剛前面停一台遊覽車 整台車都在晃
聽說捷運停了
住在台北的網友:路上好多消防車和救護車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5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網友:剛剛有關心同學在花蓮慈濟急診醫師,目前還好,只是中橫有人受傷

【更新】快訊/花蓮強震 馬國男子遭落石砸傷命危 | ETtoday新聞雲via ETtoday分享雲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https://news.ltn.com.tw/...
花蓮強震》新北新莊傳瓦斯外洩 五股、林口電梯受困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朋友家抽屜被晃出來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新聞】氣象局:非正常能量釋放 周內恐有規 - Gossiping板 - Disp BBS網友:也好,多來一些小餘震好過來一次大發的
柯文哲經新工處現場查證,信義區松仁路南往北路面黑色線條,為一般性路面修繕維護所使用之新材料修補工法,並非路面開裂,或是路面柏油灑落情形,該處路面修補使用「加熱型改質瀝青裂縫填縫膠」,具有優越的黏結性、延展性、滲透性及耐候性佳等性質,讓初期的破損在材料的保護下延續道路壽命。
痕跡是工程痕跡(人為故意)
https://imgur.com/MyIq14B.png

via [轉LINE] 痕跡是工程痕跡(人為故意)拍照上傳者不一定,因為當下驚慌+以前沒往下看可能性也有。搭捷運去上班的話,很有可能沒經過那段道路或者沒有觀察過那段道路
生活內底揣趣味(生活中找樂趣) says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問卦】阿伯:地震住危樓旁邊,像住在中國旁邊? - Gossiping板 - Disp BBS北市長安東路大樓傾斜 現場直擊今天台灣發生地震,台北市長安東路有一棟大樓,傾斜靠到隔壁的大樓。

一群記者圍著訪問隔壁大樓一位老阿伯。

老阿伯:
我們這棟大樓安全是沒有問題的。
隔壁那棟已經有三次被宣佈為危樓。

記者:那你會不會害怕?

老阿伯:
當然會害怕啊!
就像我們台灣在中國旁邊,你說會不會害怕? 一天到晚想侵略我們。
昨天下午1時1分,花蓮發生芮氏規模6.1地震,全台劇烈搖晃,造成一棟大樓傾斜、20校毀損,17人輕重傷。昨地震也勾起不少人驚恐,大叫:「搖這麼久,讓我想起921!」氣象局指出,這次地震原因和以往不同,並非正常能量釋放,且是台北市近十年來最大震度地震。這起地震連中國上海、杭州等地也都感受到這股威力,日本沖繩甚至發出海嘯警報。
101阻尼球創地震最大擺幅
氣象局:非正常能量釋放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分析,昨地震與以往情形不同,以往地震多是地質較軟的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地質較硬的歐亞大陸板塊,地震多發生在菲律賓海板塊,震央多在沿海,但此次地震發生在花東縱谷西側、近中央山脈,是因板塊長期撞擊後,歐亞大陸板塊累積能量產生變形。
陳國昌說,這起地震不是去年2月6日花蓮地震的餘震,也並非正常的能量釋放。一般正常能量釋放的地震,是指一個地區在一定時間間隔會發生差不多規模的地震,秀林鄉震央附近過去只發生5次地震,間隔時間也不一定。因該處是剛性地質,能量調整、衰退較快,預估僅一周內會有餘震。氣象局統計,台灣每年平均約有2至3個規模6以上的地震。
中國網友「搖到我頭暈」
這起地震不僅台灣有感,據外媒報導,連中國上海、杭州、浙江、福建也有不少高樓居民感受到,有人家裡魚缸水濺出來、家具移位,甚至有中國網友討論時說「搖到我頭都暈了!」
地震專家、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前主任郭鎧紋指出,從測得的規模來看,昨這起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當於0.7顆廣島原子彈,台北市搖晃很明顯,是因為地震波傳來受到盆地效應影響,感受搖晃會更放大。
郭鎧紋推算,台灣周遭每年應釋放大約8顆廣島原子彈能量,但前年到去年地震數量明顯偏少,換算下來仍有13.3顆廣島原子彈能量尚未釋放,後續地震活動還有待觀察。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馬國鳳分析,中央山脈構造位於米崙斷層下方,累積的能量較大,先前研究推估該區域未來50年發生規模大於6的地震高達90%,規模7以上是17%以上。昨發生規模6的地震後,因能量已獲得部分紓解,未來該區再發生規模6以上地震機率會稍微下降,但規模7以上地震機制不同,並不影響對規模7以上的地震預測機率。
=摘錄結束=
生活中找樂趣 says
4 years ago @Edit 4 year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