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在某個社團發現,現在小孩對1990年代蘇聯解體的過往陌生。翻舊筆記出來解說時,覺得剛好可以把2010年的一篇文再拿出來貼。真是歷久而彌新,而且剛好可以比較一下現在是世界第一大稻米與小麥進口國的中國的處境;中國也是大量補貼各種農作物生產的國家的。

故事的源頭是1917年俄國共產黨如何在十月革命中讓群眾推翻二月革命上台的共和政府。
latest #27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三年,末代沙皇治下的俄羅斯帝國因為徵調太多農民上戰場,加上天公不作美,農作歉收嚴重,帝國人民肚子吃不飽。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三年僵持不下,死傷無數,人民厭戰。但是沙皇還想奮戰到底,一直加大徵兵幅度,派人民上戰場當砲灰。帝國人口1億7510萬,戰死331萬人,傷殘495萬人。
Alec
5 years ago
二月革命從聖彼得堡的暴動開始,沙皇擔心被暴力推翻,自行退位,由國家杜馬接手整個國家。國家杜馬本來是沙皇的諮議跟立法議會,換句話說就是國會。

沙皇退位,由國會直接行使主權。這個國會對外不但沒退出戰爭,還繼續參加大戰。對內,國會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各派系互相內鬥,什麼內政問題都沒解決,糧食短缺依然。

這給了蘇維埃/共產黨一個好機會進行鬥爭。打著反戰旗幟的蘇維埃取得軍人認同,打著麵包配給的旗幟取得工人認同,最後蘇維埃在十月革命中武力推翻了共和政府。
立即下載
Alec
5 years ago
蘇維埃上台後的基本國策之一就是人人有便宜麵包吃。麵包如果太貴了,一定是有產階級的陰謀,無產階級要鬥爭有產階級。麵包的價格要管制,壓低在人人吃得起的便宜價位。
Alec
5 years ago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蘇維埃推動了農業集體化,發動佃農鬥爭富農跟地主,所有的糧食生產歸公。結果專業的農民大量被鬥垮,小麥產量一落千丈,終於導致1932年跟1933年的烏克蘭大飢荒,餓死240萬到750萬烏克蘭人;到今天烏克蘭獨立後,烏克蘭人還是會拿這件事出來說。
Alec
5 years ago
本來烏克蘭在19世紀跟之前的小麥產量世界第一,美國的小麥產量在19世紀中才追上烏克蘭。結果共產黨上台後,穀倉地帶居然餓死幾百萬人。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因為氣候不佳造成穀物歉收雖然是飢荒的原因之一,烏克蘭收成只是少了7.8%。真正的兇手是國家收購量增加了150%,明明是農產地區,卻留不住自己收成的農作物。有人說是共產黨把農作物賣到國外賺外匯,也有人說是共產黨的糧食補貼政策造成大量的浪費。
Alec
5 years ago
好比說很便宜的麵包價格一直沒波動,即使小麥歉收也不變。便宜到比豬飼料便宜時,就有人拿麵包去餵豬,產生比實際上被人吃掉還多的假需求。
Alec
5 years ago
饑荒後,人口減少,共產黨也取消了農業集體化的作法,小麥產量才恢復過來。雖然產量恢復了,假需求沒有消失。1947年又發生一次全蘇聯規模的大饑荒。
Alec
5 years ago
即使如此,保證人人(跟豬)吃得到便宜麵包的基本國策還是沒變,不管小麥收成量好還是壞,麵包的價格不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也跟其他西方國家一樣有戰後嬰兒潮。政府補貼小麥跟麵包的預算持續成長,小麥跟麵包的浪費也持續成長。
Alec
5 years ago
1972年起,蘇聯開始必須向西方國家進口大量小麥。這筆開銷成為1980年代蘇聯外匯最大開銷,相關的糧食補貼預算也成為蘇聯國家預算僅次於軍事的最大開銷。
Alec
5 years ago
到1990年代蘇聯解體前,蘇聯已經沒有美元外匯可以進口足夠小麥。國內公務員發不出薪水,民眾也吃不到價格還是很便宜的配給麵包。到處都有人罷工跟示威抗議,戈巴契夫即使推行改革開放,也都來不及了。

蘇聯終於垮了。
Alec
5 years ago
俄羅斯共和國成立,第一件事就是解除小麥跟麵包管制,恢復農產市場機能。

一樣的小麥產出量,共產蘇聯為了讓大家都買得到超便宜的麵包而搞到山窮水盡,人人沒麵包以外的東西吃;資本主義的俄羅斯聯邦讓市場決定麵包價格,麵包的假需求消失了,小麥充足到足夠出口到歐洲賺外匯,賺了外匯讓大家都有麵包以外的東西吃。1932-1933的蘇維埃大飢荒起因於20%的小麥歉收,餓死了超過六百萬人。2010年俄羅斯小麥歉收,估計比往年產量減少25%,超過當年蘇維埃大饑荒歉收的量,但是沒有人會被餓死,短缺的部分靠進口小麥填補,頂多是糧價上漲。

以上有兩個關鍵字,「假需求」與「浪費」。
Alec
5 years ago
那時候(2010年)我看到另外兩篇文章,分別是路透社的財經記者Felix Salmon寫的
Medicare and the deficit
跟哈佛出來的經濟學博士郭凱寫的「问题的严重」;相信自己能為中國盡一份力的郭凱後來回中國去,然後就沒消息了,很可惜。

這兩篇文章在講美國要處理預算赤字的燙手山芋,真正關鍵的長期大宗赤字要項卻沒人敢碰。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Felix Salmon引用Kevin Drum給的數字,指出美國長期預算赤字只有1%用在任意項目上,有另外1%用在social security社會安全保險上,另外98%用在Medicare健保計畫上。任何長期赤字削減計畫,如果不能針對Medicare進行處理,就只是在赤字問題上搔搔癢。雖然美國人口老化程度是已開發國家中最輕的,Medicare的登記人數會從2010年的4700萬人增加到2025年的7100萬人,而且未來人口壽命會愈來愈長,Medicare的花費會愈來愈多。
Alec
5 years ago
郭凱則從另一個方向來說。他說美國赤字委員會在2010年11月10日公布裁減赤字的提議,希望到2020年能夠削減4兆美元的赤字,確保美國社會保險體系在未來75年內不破產。諸多提議中,稍微比較有可能實現的也只有延後退休年齡到69歲。

法國政府不過是提案修法延後退休年齡兩年,法國罷工潮已經鬧到不可開交;根據BBC給的Q&A,法國人退休後是活最久的了,延後兩年退休尚且如此。美國人是已開發國家中退休後活倒數第二久的,如果要延後四年退休,美國人會甘願嗎?

這些問題的核心,主要都是老人醫療費用居高不下,而不是退休後有沒錢吃飯或有沒地方住。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可是這些新聞,那時候讓我聯想到那篇俄國麵包的故事:

正因為政府扭曲市場運作機制,試圖透過各種補貼方式(美其名為醫療保險)提供大家便宜的醫療服務,才會導致醫療資源的假性需求與浪費。政府扭曲市場運作在先,面對愈來愈高到不能負荷的補貼費用,又試圖透過扭曲資源服務提供者的資源運用與人力運用機制,來控制居高不下的醫療保險費用。如果不能回歸市場機制,每一個已開發國家下場都會很淒慘。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那現在舊文翻完了,回頭來看現在的中國。

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稻米與小麥進口國,並不是因為中國自身稻米與小麥產量不夠全國人吃。正好相反,中國政府管理的糧倉塞滿了國產米跟國產麥,但是都市居民還是愛吃進口米跟進口麥。

中國的農產價格補貼不是為了壓低農產的市場價格,而是補貼過高的產銷成本。
Alec
5 years ago
就拿2015年底Dim Sums的文章來說吧。
China Pushes Reform, Puzzles Over Grain Glut

中國稻米最大的生產地,東北,例如遼寧,生產出來的稻米,在運送到稻米的最大消費市場江南的路上,損耗在三分之一到一半。除了運送過程中腐爛、壞掉的問題,運輸成本也太高,以致消費者看到的中國國產米價比進口米貴上一大截。

又如玉米,中國國產玉米價格比美國進口玉米貴一倍,即使美國玉米超過限額的進口關稅高達65%,進口美國玉米也還有利可圖。可是即使國產玉米在市場上有好價格,當農民工進城可以跟大學畢業生一樣月入4000人民幣時,種一畝田的玉米只有月入1000,稻米700,小麥800。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長此以往,中國沒人要種田了,而政府當局還想要把農作物價格砍到跟進口農產品一樣,宣稱要推動大規模機械化耕種。但是這根本沒打到問題核心,尤其在中國農村的農產品庫存創史上新高的時候。鄉村工作會報討論如何降低農產生產過剩,可是卻沒提出任何辦法,而中央還要農民生產更多、更降低成本。

同時,截至2015年12月20日止,中央還在繼續用保證價格採購500萬公噸的玉米,2015年每立方公噸玉米的收購價是2000元人民幣,2016年砍到1600元人民幣。雖然砍了收購價,中央為了穩定農村收入成長,另外會發放400元人民幣的玉米價格補貼。(那何必砍價呢?)

除了生產跟運輸的問題,一號文件也說會另外補貼玉米處理廠,每立方公噸玉米400~500元人民幣,希望處理廠提高處理量,消耗過剩的玉米庫存。
Alec
5 years ago
另一方面,儘管東北運米到江南的運輸問題多,江南農民因為種米收益不如養鴨、種竹,或轉作小麥,或者乾脆棄農,收入還夠買高價的國產米,或者乾脆就吃便宜的進口米就好了。

中央雖然宣示要讓農產品價格自由浮動,一方面因為糧食自足率跟農村收入成長問題不能放棄補貼,另一方面補貼佔產值的比例又不能超過WTO規定的8.5%。
Alec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Science/Nature的科學新知新聞也報導過,中國稻米生產力其實已經提升到跟日本差不多,史上最高的水準了。問題並不在中國農作物生產力不足,而是在產地離市場太遠,生鮮食品的運輸基礎建設與保存設施又太落後。

農產運輸跟保存用的設施是小農無力去改進的,政府卻要小農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這就好像當老闆的人市場策略錯誤,卻要基層員工不領加班費加班做到死一樣。
Alec
5 years ago
三年過去,中國農產運銷問題還是一樣,又要面對川普要求降低美國農產進口到中國的關稅。

中國如果降這個關稅,國產農作物在市場上更沒競爭力了;那還要不要補貼農民?不補貼,農民要找共產黨麻煩。補貼了,美國人要找共產黨麻煩。

共產黨遭遇的這個問題,在台灣很少人提起的。凡事都說中國好棒棒的人更是不會拿出來講。
Alec
5 years ago
歸根究底,又是共產黨的一個基本國策出了問題:為了國防需求,國內的米產量一定要足夠全國需求,所以一定要補貼生產。但是補貼生產,破壞了市場機能,國產米就缺乏競爭力。不管米好吃難吃,黨一律補貼。不管運銷途中損耗如何,黨一補貼了,就沒人在乎如何去減少那個損耗。

共產黨要填滿穀倉,製造了假需求。針對整個產銷系統的補貼,允許大量的浪費繼續下去。

Ag Trade War: Keeping Score照Dim Sums上個月的新文,引述中國海關的統計數字,中國今年十月進口了103億美元的糧食與農作物,同月份的年成長16億美元。

如果一年花在進口糧食與農作物的外匯開銷就破千億美元,毫無疑問的黨是要傷腦筋的。
Alec
5 years ago
資金嚴重外流幾年後,中國現有一兆五千億美元外匯中,一半以上其實是外資投資在中國的錢,中國照規矩是要準備著讓人家變現提走的。

剩下的,如果還要滿足川普填平中美貿易逆差的要求,另外加上不盡然全是從美國進口的糧食與農作物,中國的美元外匯週轉空間其實不大。
Alec
5 years ago
中美對抗,習大大更在意國內穀倉有沒填滿,本來說要解除補貼的,結果年年補貼愈來愈大。

以前黃仁宇講崇禎死結,眼前中國共產黨這個結也是死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