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哭]心情不好來抄課本
看到「該不該救援/同情人民幣地區的太太」的討論,先來爆個社會福利的哏:你知道隨著價值觀的不同,人類可能會被分為「該救」跟「不該救」這件事嗎

#社會學導論 #0.05學分 #超難科普(修正)
latest #59
kellerlin
5 years ago
先把用詞全部定義清楚,免得閱讀與討論鬼打牆...(翻課本)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規範(norm):(社會群體對(個體)行為(行動)適當與否的要求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需注意的是,規範有時候可能是小團體方便運作潛規則,而不必然是合乎公德或合乎邏輯的...要求團體成員的行為(行動)哪樣才是「適當的」,可能是動態運作出來的,而非開天闢地就存在
立即下載
kellerlin
5 years ago
所以不同的小圈圈遇到不同的小圈圈,以及遇到更大的圈圈,規範可能就會相衝......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價值觀(value):社會成員對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可以追求的或不可以追求的共同道德觀念
kellerlin
5 years ago
價值觀如字面所述,就是一個人覺得什麼事物或抽象概念是有價值的、是應該要追尋或是花錢錢與時間在上面、甚至是相信大家都能一同追尋的人事物
kellerlin
5 years ago
但我更喜歡的講法是:你對世間萬物跟抽象思想的排名,有些事物排名比較高、有些則是吊車尾,然後你願意為排名高的人事物付出代價以維持它的排名,而對吊車尾的不屑一顧,嚴重的甚至會想去消滅它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道德(Morality):給予個體或群體行為(行動)正當性的一種論述系統,會以規範的方式要求個體行為(行動),也會跟價值觀互相影響而改變
(這個是我個人的定義,為了論述方便,撇除了宗教文化社會歷史層面的脈絡,建議當個人說法就好)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在社會學的研究中,雖然可以指出某種價值觀與規範的展演是社會事實、或是具有當代的普遍性,但對於道德本身,仍然有跨文化或跨時空定義的根本問題,也就是說道德在主觀與客觀、主體與客體的流動性、日常生活與宗教文化的錯綜、研究者自身觀察角度的極限(沒有相對應的文化脈絡或因為誤解而導致的傷害),讓定義/界定/區別「道德」極為困難...反正我也只是方便行事,別來噹我(撞牆
kellerlin
5 years ago
(飯先)
kellerlin
5 years ago
(回來)
kellerlin
5 years ago
若假設道德是一種論述系統(system),就不難想像不同宗教文化歷史會有不同的論述系統,違反或是反對這個論述系統的行為或觀點,就會被稱為「不道德(Immoral)」;而對這個論述系統採取不關心、不相信、無認知,則會被稱為「非道德(Amoral)」。此外,不同的社會群體與個體的論述系統也不會相同,只適用個體的稱為「私德」,在公開場合、公共空間或公共場域群體之間的互動,則稱為「公德」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道德(Morality)本身,就是一個很難講的東西,在古代社會中其規範與價值觀一旦跨文化就沒辦法共通了,但隨著歷史與交通通訊科技的發展,道德本身不斷的調整成為一種具有普遍共識的論述,允許不同脈絡的社會共享好的文化,也使得我們在講「道德」一詞,往往指的是那個「最大的共同價值觀(=最大共同道德觀念)」(比方,人權)
kellerlin
5 years ago
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指人的有意識的行為,而不是本能或無意識的反應舉動。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簡單來說,我有意識打出這一串字,就是一種社會行動,我是有自覺的在社群網路上打出一連串有意義的文字來對不特定的多數觀眾表達我的想法,而不是用臉滾鍵盤(像這樣.jhgds.sjkrrrrrrrsmhielmixfgbmxjihuygnfgcr6dse)
社會學假定只要使用人類的東西,而且有人類能夠看到或知道,就算在社會行動的一環裡了
※「社會行為(social behavior)」與「社會行動(social action)」有差,前者包含生物或生理心理學等人類社交活動,後者則專注在社會學領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行為」,而不是專指「社會運動(Social movement)」的「行動(action)」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社會結構(social structure):是相對穩定的社會關係類型,它賦予了相對位置的社會關係(有)不同權力和社會期望,而形塑(了)社會運作的穩定基礎。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社會結構包含社會關係(social relation)、位置(position)與地位(status)、以及角色(role),由這些要素與指標構成了整個社會親疏遠近高低的樣態,也隨著關係、位置、地位、角色的不同,而有財富積累、名譽高低、權力政治、義務範圍的差異。
kellerlin
5 years ago
講到這邊,請當成元素週期表硬背下來
因為這些就是社會學的基本元素,以後講到它,就先記得它是這個意思
現代、後現代的先等等,這邊只講古典理論
kellerlin
5 years ago
接下來示範一遍,如何把它系統性的串聯起來
kellerlin
5 years ago
- - - - - 分 - - - - 格 - - - - 線 - - - - -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若,社會結構透過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運作出來
且,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都是社會行動運作出來的
則:社會結構是不同個體的社會行動所運作出來的✓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若,社會關係、位置、地位、角色遵循以道德作為社會行為(行動)的正當性
且,道德是給予個體或群體行為(行動)正當性的一種論述系統,以規範的方式要求個體行為(行動),也會跟價值觀互相影響而改變
則:社會關係、位置、地位、角色的運作,會遵行一個論述系統,以規範的方式要求個體行為(行動),也會跟價值觀互相影響而改變✓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 - - - - 分 - - - - 格 - - - - 線 - - - - -
好的,這邊進入應用題了...(心已怠)
kellerlin
5 years ago
社會中的個體在社會結構中不同的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會有不同的規範跟價值觀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社會福利本職是社會結構的再分配,也就是,在社會結構中打破不同的規範跟價值觀,試圖建立以人類福祉為主體的「最大共同道德觀念」(例:人權)
kellerlin
5 years ago
然而,社會結構畢竟是不同個體的社會行動所運作出來的,遵行一個論述系統,以規範的方式要求個體行為(行動),也會跟價值觀互相影響而改變...以人類福祉為主體的「最大共同道德觀念」往往傾向或符合特定的主流價值觀,而非打破結構
kellerlin
5 years ago
儘管社會結構中不同的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會有不同的規範跟價值觀,但因為價值觀跟規範跟隨道德論述取得正當性,反而有助於穩固社會結構中各層或各種類的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所以,在二戰與民權運動之前,古典社會學家多認為:價值觀跟規範跟隨道德論述,是(良好)社會結構的基石
只要人們有道德、三觀價值觀正常、社會規範正常運作,社會(結構)就會穩定(這是一種靜態的、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的看法)
kellerlin
5 years ago
前面說過,違反或是反對這個論述系統的行為或觀點,就會被稱為「不道德(Immoral)」,當時的社會福利相關法案,在這種古典觀點下,形成了殘補式或是對於貧窮的歧視與羞辱,因為,主流價值觀就是這樣想的......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在資本主義為主流的價值觀下,透過薪資與所得調查,把人分為「該救」、「不該救」,而不提及基本需求或是個體差異,透過規範((社會群體對(個體)行為(行動)適當與否的要求)要求如:「不應該買奢侈品、不應該買3C」,在道德的論述下(濟貧、慈善、積陰德、作善事),演蓋了穩固結構的事實
補充:簡單來說,如果把有錢當成價值觀,會再度鞏固有錢至上的社會結構,而可能使其他價值觀的人被社會排除,社會福利本來要避免人被社會排除,但卻可能因為主流價值觀判斷「該救」、「不該救」由有沒有錢來決定,而造成親手把需要的人排除出去的矛盾,最終再製並強化了有錢的價值觀與社會結構
kellerlin
5 years ago
這些想法在二戰後與民權運動時期,就被世界局勢給炸得亂七八糟,現代的社會學家漸漸主張:「雖然價值觀規範跟隨道德論述,是(良好)社會結構的基石,但是,沒有一個價值觀或規範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什麼單一的道德論述是最好的,一切都要靠社會行動不斷的改進,社會結構才能往好的方向改變一點點...」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這就是現代-後現代講到「解構(拆解結構)」的初階簡單概念
存在與虛無、像徵互動與結構主義先不講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社會福利不想再重蹈覆轍了,因為走過把人類分為「該救」或「不該救」的歷史,現在導向雨露均霑(普及式社會福利)跟特殊加給(選擇式社會福利)兩種都有的狀況,目的就是為了平衡「人類福祉為主體的『最大共同道德觀念』往往傾向或符合特定的主流價值觀,而非打破結構」的問題......更多時後還會透過社會運動來擾動結構...
(主張用社會運動來改變這個穩固結構,即是社會學結構衝突論的論點)
kellerlin
5 years ago
不過台灣社福單位都是吃公家補助的,這點很吃虧
kellerlin
5 years ago
而且有些學說卡在1930年沒有再進步了,很麻煩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這是社會行動與社會結構發揮在社會福利領域的樣態,光是應付不同的規範跟價值觀、或是要防止主流價值觀的宰制,都已經自顧不暇了,更令人心寒的是,那時的人們是在理性思考的情況下,選擇了違反人權的想法作為當代「最大共同道德觀念」,而沒有注意到這些規範與價值觀(如:資本導向)再製與鞏固了結構關係...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所以當代要做助燃助人專業,會盡可能的先了解對方所在的社會結構、價值觀、道德,才敢小心翼翼的策劃行動、或是偷偷扭轉其他人的規範與價值觀(尤其是社會行動理論與象徵互動論的方法與技巧),以求當事人能夠突破社會結構的困境,而不會再被原有惡性的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所限制或傷害......
kellerlin
5 years ago
- - - - - 分 - - - - 格 - - - - 線 - - - - -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好的,這邊回到現實......套用古典-現代的社會學想法,這個偷偷說的做法效果好不好呢?
kellerlin
5 years ago
我們夠了解人民幣地區主流價值觀跟道德、規範嗎?
我們夠了解當事人的社會結構,我們跟她的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能夠有多少能力跟資源幫她呢?
我們夠了解自己人的主流價值觀跟道德、規範嗎?
我們是不是連自己人的社會結構規範跟價值觀都不太了解呢?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我們有智商想出更好的社會行動或社會運動來幫助當事人嗎?
即便我們知道人民幣地區的主流價值觀跟道德、規範可能跟我們南轅北轍?
即便我們知道道德論述不一定是普世的價值觀,但我們有好理由或好方法要求別人接受「以人類福祉為主體」的價值觀嗎?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不過,就社會行動的角度來看,有做什麼也比沒做什麼要來得好,就算沒有找到答案,也至少......有表達你的立場了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但記,無論如何,請不要重蹈社會福利的錯,人不是該救不該救的東西,而是要怎麼救的問題...對吧?
kellerlin
5 years ago
開放回應
- - - - - 分 - - - - 格 - - - - 線 - - - - -
kellerlin
5 years ago
追加:台灣-本土化-社會學在古典-現代的應用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先講一下台灣社會學-本土化研究的背景:早先1950年左右,因為中國大陸的主要的學者被困在人民幣地區沒有過來,過來的是社會工作體系的行政人員,加上很多社會主義的書也不能讀,所以面臨學術的空窗期。直到1970年代第一批外國留學的回國後,才建立起社會學的理論與研究系統...不過1980年當時的重心是「社會學中國化」,台灣社會研究要到1990年後,才累積足夠的田野與本土研究者,隨著解嚴與民主化,台灣社會研究才終於不需要本土化-也不再是中國社會研究的附庸了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但研究史長這樣,必然也留下了一些有台灣社會學研究的特色:隨便引用外國典範導致研究理論沒有脈絡與不同學派的大亂鬥、明明是台灣社會田野卻套用外國理論解釋而忽視了本土化的脈絡、以及教學或是討論社會學基本理論與工具時對非西方的不同文化體系學生難以帶入或有進入障礙等等,都是,人文社會學院與社會相關系所的日常
kellerlin
5 years ago
這就變成,雖然「規範」、「價值觀」、「道德」做為分析社會的概念(工具),「社會行動」、「社會結構」做為觀看社會的巨觀/微觀等觀察向度或目標,往需要被修正或是額外加註跟西方分析不同的地方,才能有效解釋台灣社會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最常見的就是,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裡,反而是「道德先行」為主要概念
也就是,要先有道德的正當性,價值觀才能被建立起來,才能執行規範。所以道德規範就是價值觀的執行,這三者幾乎是知行合一的
kellerlin
5 years ago
從這個角度來解釋社會結構,就會很兇猛。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是透過道德-價值觀-社會規範的三合一,來鞏固與穩定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所以從西方社會學者的角度來看,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是集體社會精緻化的結果,道德規範形塑了社會所有成員的一生,而社會成員在這個論述系統(道德)中,不斷的自我複製並運作下去;而以非西方的學者的角度來看,歐美社會以個人組成的社會出發,把個體的價值觀道德規範與宗教倫理都以理性切開來,建構了一種有效的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來運作社會體系,而社會成員在這個運作中,不斷的解構再構或以宗教法律等具體規範以凝聚社會意識......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原本學術交流也不過是啟發學者對於不同社會文化的想像與解答,但在全球化經濟與文化優勢的影響下,關於集體與個體主義變成經濟、社會文化與政治化的戰場(暗示集體或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是低下的,而西方或歐美社會的個人主義才是潮流),更別提有過「社會學中國化」與「西方典範去脈絡」的台灣研究,每次要對田野資料做理論文獻的後設分析,就會覺得好像前後文對不上,整個很阿砸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講回來,如果「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是透過道德-價值觀-社會規範的三合一,來鞏固與穩定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那要擾動或是撼動這個三合一就會變得無比困難,因為等同撼動的就是社會關係、位置、地位、以及角色,也就是社會結構(與取得行動的正當性)。牽一髮而動全身。
kellerlin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所以如果看到台灣社會在道德-價值觀-規範上面有所改變,就會覺得根本是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的奇蹟,因為亞洲社會/華人文化圈的文化道德(觀)與社會結構真得很難擾動,超難
照舊才是常態
kellerlin
5 years ago
站在台灣社會學的角度,會自動形成一面對照人民幣地區的鏡子,然而儘管我們有「社會學中國化」與「西方理論的訓練」、也有進出中國田野的衝勁與資料,但我們夠了解人民幣地區主流價值觀跟道德、規範嗎我們夠了解自己人的主流價值觀跟道德、規範嗎
kellerlin
5 years ago
總是要先了解人家,才能幫對忙吧
kellerlin
5 years ago
然後,還要小心,不要讓助人的普世原則被主流價值觀跟道德、規範綁架喔
kellerlin
5 years ago
先醬
kellerlin
5 years ago
雖然這樣好像變相解釋了為什麼有些教授要拯救人民幣地區的想法
有能力救的去救,沒能力的就先救自己啊,why not? 幹麻酸人聖母呢?
不過一般人救人的方法有沒有效率又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社會所一直在救人的說,只是我們不說而已(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