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一邊看一邊做紀錄,斷章取義可能性有
latest #57
掰噗~
5 years ago
呱呱
社會變遷之下,傳統工作模式已經不適用現在的社會,以前可以學習中等技能拿到高等薪水,現在即便學了上一代的技能也拿不到一樣的薪水,想要更高的薪水要自己創造工作,現在受義務教育的小孩之後要從事的工作有60%還沒被發明
人類平均壽命延長,勞退基金可能破產的情況下,提高退休年齡是趨勢,未來估計退休年齡是75歲,等於大學畢業之後要工作50年,工作不再只是為了餬口,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變成工作才有辦法做一輩子,傳統退休之後再享福的觀念或許會改成退休→學習新東西→再投入工作
立即下載
傳統職場跟旅行團一樣,遇到好的導遊(老闆),按部就班的跟著走(方針),就會得到樂趣(升遷等),但如果中途遇到別的有興趣的事就要說服大家改行程,或是脫隊自己去玩。
新世代的工作像是自助旅行,自己尋找樂趣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這句太精闢了我原文摘錄:
如果不趁年輕的時候找到自己的熱情,也只不過是拖延十年等到中年危機來臨,才開始考慮要不要完成最初的夢想而已。喔不,到那時也可能你已經被工作馴服,認為理想什麼的不要緊,寄託給孩子也可以。
談戀愛或是選擇旅遊地點的時候我們一定是挑自己最喜歡的那個,但是遇到工作的時候就會變成先求有,再求好,把自己塞進沒那麼喜歡的框框裡
父母教育都是「現在好好讀書,以後才可以賺大錢」,卻沒告訴我們賺了大錢之後要做什麼,更別提都是教育小孩好好讀書才能進大公司上班當別人的員工,而不是把人生目標放在當老闆這件事上。
在人口減少,經濟不振的年代,可能無法保障退休之後的生活,如果有想做的事為什麼不現在立刻就去做,要等到退休了或是賺大錢才去做?
傳統用金錢來衡量一個人的人生成就,但超過某個程度之後,錢再多也不會讓人覺得開心,花越多時間賺錢,就越少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錢不會讓你自由,只會把你綁在賺錢上面而已
幸福的來源是保持足夠的動力,全力做你做得最好的事,沒有人剛開始就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都是經過不斷的碰撞才找到,無論有錢沒錢,想清楚人生要做什麼、真的去做,才是把日子過得更幸福的方法。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
先睡覺。
看前50頁總歸一句:還坐著幹嘛?去追夢啊!!!作者說沒有錢不是藉口,如果在尋夢的路上夠努力就能藉由夢想賺到自己的生活費,但是實際上還有很多要考慮的事,光是家庭花費就壓死人了,舉個例來說,我阿嬤之前住加護病房一天要5000塊........能說去追夢就追夢的人很幸福啊......
🥕🍆🥕
5 years ago
覺得能說去追夢就追夢的人很幸福+1QQ
手邊沒書但也蠻有興趣的,謝謝Lilly的筆記
ilrs25: 不會XDD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
繼續。
一個無法讓你現在就開始動手的夢想,根本不算夢想,頂多是嗜好興趣、業餘休閒而已。大部分的人覺得自己錢不夠不能實現夢想,但很少人想過要多少錢才夠
賺錢為了求生存的是勞動者,不去思索工作能帶來的自我實現以及透過行動影響、啟發他人的話,往往會覺得自己很忙,卻不知道為了什麼而忙
每個人做的事對其他人有什麼幫助,會變成其他人認識自己的方法,一個人的工作開始變成一種「身份」,讓別人透過工作來知道、理解我是誰
通常喊出「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時候心裡早就默認了工作是大於生活的,以前認為跟賺錢有關的是工作,其他算是生活,但不妨把身體健康顧好、和家人相處這種當作為了活下去而必須做的工作,把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說法改為工作與工作之間平衡,有的人想多賺一點錢,或是想多和家人相處;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才不至於除了賺錢之外什麼都沒有
工作憂鬱的一部分原因是羨慕別人贏,害怕自己輸,導致工作越做越多,責任越來越大。也許在這個喜愛競爭力的社會裡,甘願認輸會比較快樂——舉例來說,這個社會認為結婚的女性是贏家,那不婚的女性就也不用解釋太多,只要自己心裡了解就夠了,不用特別去堅持什麼,好好做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日子一樣可以過得很好。
不滿意工作卻無法離開的原因歸納:
1.工作成就感:既然工作是成就感的來源,那失去工作等於剝奪成就感,也導致沒工作比爛工作更強的恐懼。試著接受自己是暫時的魯蛇,離開沒有成就感的工作,以後才有贏回來的機會。
2.穩定經濟來源:離職之後接踵而來的各種經濟壓力會導致不敢離職,在下定決心換工作之前,把戰線拉長,先過一段「高築牆,廣積糧」提昇本錢的階段。
3.想換工作也不知道要換什麼:台灣的文化並不鼓勵工作者摸索找出方向,對工作的想像力也很貧乏,我們沒有「在荒野裡找出一條路」的文化,為了穩定的經濟來源,我們擅長在同個標準底下競爭,卻不擅長思考規則為何要這樣定、工作還有什麼可能性?
工作熱情不會平白出現,要投資時間、花費精力去思考自己的生命過程、解釋自己經歷過的世界,察覺自己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才能想像出一個值得奔赴的未來,即便不換工作,總有一天會面臨「到底想做什麼」的疑問。
征服工作的方法建議(因人而異):
1.跑在「上班的巨輪」之前:不要只想當下的事,要預先想之後好幾步棋,趕在進度之前完成。
2.創造自己的「工作之輪」(作者選擇這種):理解自己的能耐,打造出符合自己的工作(接案等),同時設法了解他人(客戶)需求,讓工作配合你,而不是把自己凹成符合那個職位的形狀;發揮自己的強項專長,也能夠在工作裡得到自我實現。
所謂「成功者的故事」都是後見之明,沒有人知道在做的當下會是成功還是失敗,如果想要仿效成功的經驗,那永遠都追在別人屁股後面,許多偉大的商業策略都是先做再說,隨機修改,既然無法證明什麼是對的方向,那只能不斷的嘗試錯誤,從避免錯誤的過程中摸索初正確的道路
要競爭,就會有規則、有指標、有成績表現,必須在規則底下做得比別人好才能稱得上是「有競爭力」,但這和個人過得好不好、有不有趣並沒有太大關係,就算在那些規則中贏過他人,也不保證那是原來的自己。管理學上的「核心競爭力」是單一、獨特、不易被模仿的技術,或許放棄一點在集體中求生的競爭力,多花一點時間思考人生的意義,找回讓自己成為獨特個體的東西,才是另一種勝利。
受到孔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的觀念影響,xx歲應該做到xx事的觀念根深蒂固,好像到了40歲就不用再學習、自動具備一切能力一樣,應該拋開這種聯考式的想法,自己摸索出職涯的答案,就會發現:拋開年齡魔咒之後,人生的選擇還很多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對於開啟人類的比較心、嫉妒心來說,同學會的確是偉大的發明,社會上普遍有著努力=成功,不成功=不努力的想法,該追求的應該是自己定義下的成功,而不是和別人比較之後的成功。
應該對失敗更溫柔一點,以前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現在卻沒有「天」的成份,失敗被認為是沒有好好去「謀」,但我們往往是在「行動、實驗、質疑、再行動」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自己,如果有勇氣失敗,那或許還有別種生活會屬於你,而不是懶惰的象徵。
「舒適圈」是心理疆界,不是地圖疆界,走出舒適圈≠出國,如果到國外卻把在台灣的那套經驗搬過去用,那只是重新畫個舒適圈跳進去而已。
即使留在本地,只要挑戰自己,勇敢嘗試,運用各種思考與行為技巧,努力去改造環境,得到一個新的回應與可能,就是踏出舒適圈了。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
又看了70頁簡單歸納:思考、創新、踏出去!不要管那什麼陳舊的觀念、眼光以及規矩了!
工作不只是賺錢,還要能幫助他人,對社會有貢獻才能過得幸福,不然人生只剩下錢。
作者說這本書不是勸人離職,可是我看到目前為止都是離職去創業啊
準備出門看電影,回來繼續。
跟朋友聊天聊到現在,剩的半本等我考完日檢再看。
目前感想是蠻多觀點新穎,但對我來說還是實踐方面問題比較大吧
這有相關一起貼過來。後半本摘要等週末再來,我現在感冒兩個晚上沒睡好,頭好痛
隔了很久繼續書摘。
選擇不出走的年輕人不是害怕競爭,而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改變台灣這塊土地,我們不在乎在爛隊打球,我們相信自己能把球隊變好,不用抱著星球員的大腿也能拿到冠軍,用馬斯洛需求理論金字塔最底層的物質需求來看台灣年輕人是落伍的觀念,現在年輕人更注重自主性、自我表達以及價值觀的實現
要培養「國際觀」不一定要出國或是學習外語,現在網路這麼發達,可以獲取資訊的管道很多,甚至去越南餐廳和老闆娘聊天也可以理解越南情勢,不是只有歐美發生的事件才值得關注。
想要有國際觀,需要充沛的「本土觀」來對稱,否則只會淪落到失去自我的下場,變成外國月亮比較圓的外國觀而已
我們越覺得自己淺碟,不值得發展文化,就越沒有文化;反過來說,當我們越願意發掘自己的特色,才能越跟別人不同,越有自己的風格
作者和他的朋友聊天發現很多朋友遇到以下問題:
1.雖然工作做得很不錯,但是越做越覺得沒意義
2.每天花很多時間在溝通,超過實際做事的時間,很沒成就感
3.薪水基本不愁吃穿,但是又沒多到可以在台北買房,不知道賺錢是為了什麼
4.想改變生崖方向,卻又不知道自己能幹嘛,只好繼續留在職場裡面
從小到大都被教育要按照模板成為第一 名,個人興趣愛好都是之後再說,「自己想要什麼?」這問題一直都不是優先考量事項。社會上總是在問「面對未來,年輕人需要什麼能力?」卻從來沒想過壯年人與老年人會需要什麼能力?彷彿他們已經沒有未來要規劃。況且需要什麼能力要看想成就什麼樣的未來,不能完全照本宣科的套用前人的成功模式。
想成為大家口中的人生勝利組就好像按部就班照著旅遊書介紹旅遊一樣,只會成為無聊的大人,不妨成為一個自由行的背包客,當走到美麗的地方的時候知道過去的每一步意義在哪裡,用自己感官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出路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有誤區,因為沒有人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準備好,更好多說法應該是「機會是給有空閒投入、有勇氣嘗試的人」,當每天下班回家累得要死,假設有人對你提起一個新的點子,還有空去做做看嗎?很多時候不是沒得到機會,而是我們自己放棄去嘗試,多點勇氣去相信自己累積的一切吧——把錢花在投資自己身上,慢慢累積下來一定會有成果的,而不是單純的拿去錢滾錢,失去了創造研發的動力,畢竟投資自己肯定賺,理財還有可能賠錢
社會上獎勵考得高分的人,彷彿會考試就是一切,抹滅了有個性的個人特質,只要遵照著乖乖唸書、乖乖考試的社會價值,永遠都不用想自己要幹嘛、人生目的是什麼,就可以得到大家的掌聲和鼓勵——這樣懲罰有個性的社會,怎麼會有創意?
少說don't mind,多用good try,會說don't mind代表你已經介意了,叫人家不要介意,久而久之對方會因為害怕失誤而不敢做,don't mind是避免失敗,good try是鼓勵失敗,多去嘗試才有辦法突破,因為畢業後的人生不會出現標準答案,什麼都不做的話無法改變現狀
了解自己的長處,並把長處發揮到最好,承認自己的不足,並尋找互補缺點的朋友一起合作會更有效率,通常說自己什麼都會的人,什麼都是半吊子
時間管理不是把行程塞滿,那樣遇到突發事件的時候會缺乏彈性,而且在辦公室有個特徵:做事越快的人,事情越多,老闆通常說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但其實都喜歡兢兢業業的職員,也不要聰明、會偷懶的職員——但其實適度的空閒時間反而有助於創意發想,堅守一段什麼也不做的時間讓大腦休息一下,更有可能產生新點子
在薪水賽局裡面,老闆往往開出低到讓員工不爽,卻又勉強能留下來的薪水,例如一個菜鳥領3萬,能發揮6萬的價值,即使要求加薪到3.5萬,也比相同能力,開價5萬的老鳥要划算的多,這也就是為什麼老闆總是想找新鮮的肝來維持成本。所以最好的選擇是知道自己有6萬價值的時候,不是要求加薪,而是利用資訊不對稱,趕快跳槽並大膽開價,才有辦法拿到比較理想的薪水
在職場裡面沒有人無法取代,組織會找到它完成事情的方法,即使沒有自己,團隊還是走得下去,只是過程會有些不同。
提昇開會效率的方法:
1.釐清開會目的:是為了決策還是討論?如果是要做決定,那就別閒扯,如果是要討論,那與會者都要上繳資料,並且看過其他人的資料,而不是到了會議室才有「什麼?我也是剛剛才知道」的狀況
2.嚴選出席者:能做決定的人、有相關知識、專業背景的人、而且不要找太多人,否則會拖長會議時間
3.確認開會形式:例如創意會議需要腦力激盪,決策會議可採取時限制(站著開會)等(作者備註這邊不是一篇文章能講完,建議自己去找延伸資料來看)
4.做好會議紀錄:有紀錄才能檢視,不然很容易變成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了又不追蹤檢討的鬼打牆情況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不過作者在這邊說會議太多的癥結點在老闆身上,以上的開會效率方法其實是寫給老闆看的XD
開會成本=與會人數X開會時間X個人時薪
每次開會都是用與會者進行其他工作的機會成本換來的,老闆看一下RRR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在開會過程中,爭論比共識重要,因為需要經過事實的驗證,才知道選擇是不是正確的,沒有經過驗證的共識,有可能是與會者的一廂情願,並不符合實際;再者,沒有替代方案的話,遇到狀況有變就會亂了套,因此需要提出不同的見解作為備案;唯有不同思考角度的衝突,才能打破思考盲點
追求創新和追求效率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創新來自於多餘、過剩、失敗和浪費,當然不是那麼容易、每個都能賺錢,但是創新避免企業失敗的要件,把賭注下在越多個點子上,才越有實現的機率,不願勇敢追求創新的公司,會慢慢的被環境淘汰出局
想找到最好的自己,第一課可能是「發現自己的專長,並不斷加強它」,有自己獨特的優點,才能與眾不同,不是要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而是盡量讓它降低損害,不擅長的事不用勉強做到和其他人一樣好,只要無害化即可,精力應該放在「把專長最大效益化」,往你做得最好的事情去努力
了解一份工作,大約需要兩年時間,要不要換工作可以用以下三個條件評估:
1.有沒有好主管?跟著主管學習是資淺者最快的學習方式,如果有本領高強的主管,光是在旁邊觀察他的工作習慣、時間管理的方式、處理事物的優先順序等等,都能讓自己獲益不少。
2.能否學到東西?學到專業(深度)、產業(廣度,了解所屬產業的樣貌)、自己找東西學(在工作中找到完成興趣的方法)
3.是否有合作的夥伴?
以上有兩個符合的話那工作應該還有不少興趣,如果一個條件都不符合的話就必須考慮換工作了
以下原文節錄:
自己的工作自己創的精神,不知為何被遺忘了,今天的我們,反而把心力放在「爭取別人提供的職位」上,還認為這樣比較風光,才是安穩有保障的成功之道,把工作的意義讓給企業去煩惱,而自己負責執行就好。諷刺的是,我們還稱這行為叫做「找」工作——在工作裡,你真的有「找」到自己嗎?
如果只是把工作當成賺錢的手段,放棄自我追尋,那永遠不會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極致、做到令人感動,只有在真正熱愛自己工作的時候才有辦法發揮「職人精神」,進而獲得尊重。
===========以下簡略心得==============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作者是在雜誌當主編,後來身體狀況不好才離職,慢慢轉行變成專欄作家,會看這本書的人說真的,心裡已經有定論了吧?書名叫做上班 辭職 還是撐下去?不過應該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辭職?
這本書沒有提到太多憋著繼續工作的觀點,整體來看來就是辭職去創造自己的工作,當然在事實層面來說不是說辭職就辭職的(光那些生活費孝親費就直接壓垮一個人)但其中提到要工作到75歲、開會不是為了達成共識,而是為了爭論的概念等等觀念對我來說還蠻新穎的。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尤其提到創造工作、追逐夢想這方面,讓我驚覺我連作夢的能力都失去了,手上還有一些職涯發展的書,像是斜槓青年之類的我還沒看,不過人口高齡化的結果勢必影響到之後的工作環境,這本書有點醒我不要庸庸碌碌的工作,但我還沒那勇氣去貸款創業XDDD
或許成為斜槓青年是出路之一?還沒看書不知道,反正培養多方面的興趣總是沒錯的XD
嘛,我噗浪上不是很喜歡貼這些嚴肅的議題,就是最近的大環境真的是讓我有點慌_( :3 J L)_
但這本書的作者提的一點很好:如果大家都出走的話,誰來改變台灣?那個打球的比喻我覺得很棒!要培養國際觀就先從認識自己的土地開始,他舉例我們知道多少國外作家?又知道多少台灣本土作家?這點我真的是膝蓋中箭XDD
好像該趕稿的Lilly
5 years ago @Edit 5 years ago
也不是沒考慮過去中國工作,但又怕那邊言論限制XD
嘛,創業沒勇氣,出國也沒勇氣,說我不想離開舒適圈也行,人要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真的是需要勇氣。這本書推薦自己看,我這樣的摘要看起來很像無腦的心靈雞湯XD
或許剛好我閱讀的東西都偏這方面,總覺得最近看到的東西都是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勞退破產之類的,人類要滅亡啦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