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erlin
6 years ago
[小聲]初跑/乍蹲社會學/人類學田野的不如意,大體上會是「觀察到的現象剛好就如一般大眾的刻板印象一樣~那我做田野幹嘛~」,這會徹底打擊新手研究者,讓他誤認為自己的研究沒有挖掘現象矛盾/凸顯核心關懷…
latest #6
kellerlin
6 years ago
但水果熊老師會說:
1.你要有意識的把自己的的想法也當成田野的材料(比如馬林諾斯基在原民研究時的抱怨日記也有其田野意義)
2.要去解析行動背後的脈絡(除了社經基本資訊外,報導者的每一句話跟每一個動作都是有內在意義/脈絡的…)
3.不要被田野豐富或特殊的現象淹沒、也盡可能不要先入為主的評價,你要先抽離,過一陣子再回來看,比較能看出背後的邏輯
4.所有的田野,都是好田野(謹記:社會是多層次的實在)
kellerlin
6 years ago
如果用這些方法論仔細思考研究者所給出來出來的資訊…那會得到很不一樣的解讀:
1.研究者的預設立場,其實正好代表/展現出了研究者自己階層/族群文化對軍公教的刻板印象
2.田野反過來看就是:為什麼報導者要很努力告訴你/表現給你看他生活目前是OK的?這個展現的動作內在意義是什麼?
3.研究貧窮時會遇到報導者為了避免汙名化而隱瞞貧窮問題,而報導者如何看待貧窮,也會跟其社會脈絡有關…你要如何整理這類人想法的內在邏輯?
4.不要怕,這個田野很成功,只是你還沒有足夠的社會學/人類學知識與經驗解釋它而已
kellerlin
6 years ago
補充:這些建議以紮根理論、個案研究(理論)為主...適用「研究一開頭就要蹲新領域/不熟領域的半長期(三個月到半年)計畫田野」、或是「曾經長期駐紮而研究時已無法回去現場的田野」、或是「分期間斷進出人事物變動較快/危難救助的現場」
立即下載
kellerlin
6 years ago
如果研究對象/目標/現場不適用蹲田野,或是比較適用其他質化量化研究方法如口訪、電訪、問調,還請遵照專家指示...
手動推薦:@asphaltlemon - #口述歷史訪談的做法看完之後覺得這樣的訪談沒有問出任何訪談者想要的東西也...
kellerlin
6 years ago
後記:呃...報導文學可以「在不宣告報導文學的前提下,用全然匿名的方式公開田調/訪談內容誘導讀者匿名討論」嗎...這有道德問題吧...還是這有什麼行規什麼的...
kellerlin
6 years ago
社會學/人類學田野的研究倫理底線是不能寫現場沒有的東西、以及除非是當事人公開資訊否則個資要隱瞞跟迴避、要確定公開資訊不會傷害當事人/報導者/該族群,以及,不是客觀觀察的/主觀想法的要另外標明...要不然你就都不要寫...很多時候田野現場的觀察雖然豐富,最後寫出來只是關鍵的極小部分而已...很多事情不明說是因為讀者/觀眾會依此誤解甚至人肉攻擊當事人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