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緣讀後murmur】
雖然臉書上Po過,這邊還是再發一次......記下剛讀完的一些感受,雖說無甚章法可言,還是想跟讀過的人聊聊。
latest #11
小菜一碟-口試完期末繼續轟炸著
6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世鈞&曼楨:

看到一些評論,幾乎都在責備世鈞的軟弱,雖說他軟弱不假,到頭來也不敢像從前發誓的那樣「把曼楨搶回來」,但我心情上沒法責怪他。或許一部分是因為能同理他的自卑感跟畏縮吧,但更多是因為,爭吵的陰影、對豫瑾的疑心、自家的諸事繁雜,這三重阻礙,加上曼璐跟祝鴻才的重重隔絕,其實我覺得世鈞他能做的也都做了──誰想得到曼楨不是避不見面,而是被人軟禁呢。沒發現戒指上血跡的異樣,實在也怪不得他。

對於二人的悲劇,二人的回不去,忍不住覺得,如果這四件事有一件沒有發生,或是沒在這個時間段發生,他們的結果可能就不會是這樣了吧?這倒讓我想到系上學長姐們之夜演的主題劇If We Hadn’t,一個小小的不一樣,卻可能將命運之輪完全扭轉。另外,看了才被提醒到,曾經頗為流行的這句「我們回不去了」原來出處在此,親自讀來,倍感淒涼。
對於曼楨實在是深深地不忍,半生就這樣砸了啊,可對她除了不忍,更多的是欣賞與敬佩,這樣一個堅強美麗的女性,逃出了姊姊與姊夫的魔掌,用極為稀少的資源打拼求生存,更之後又從祝鴻才手中拿回了孩子的撫養權。看到這樣堅強的她,會覺得自己好像也可以堅強起來,受被姦被囚的夢魘折磨,猶能忍著活下去,沒有如其姊一般性格扭曲,說真的,是很偉大的。
話說說來諷刺,世鈞和曼楨當初爭吵,導火線可說是因為世鈞的家庭因曼璐做過舞女而反對二人,世鈞即便同情曼璐身世,心情上仍有所芥蒂,甚至說出「我根本否認你有姊姊」,曼楨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姊姊受到這些歧視的眼光,才會和世鈞吵起來的。結果,在那之後緊接著姊姊便害了她,雖然書中沒有特意強調這二件事的時間接續,但我想若曼楨想到這一層,想必會更為心寒吧。不過換個角度想,如果曼璐知道他們的爭吵是因此而起,知道曼楨心裡是這樣護著她,想必也不會狠心下這樣的毒手了……
立即下載
.

翠芝&叔惠:

好吧,我必須承認,我真的不太懂他們互相喜歡的原因。就我個人的立場,叔惠溫文儒雅、幽默風趣、能幹可靠卻又謙恭有禮,完全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男性,究竟為何會對翠芝這樣說實在有點討厭的小姐最有「知己之感」,我是真心不解,希望有人能解答……(好我知道這主觀立場太重,就是我主觀不喜歡翠芝,可能多少因為自己也有某些類似的性格,所以對她更為討厭)只是她小時候欺負世鈞,還有鞋跟斷了居然讓世鈞電影看到一半還跑回家幫她拿,單這兩件事,對她的印象就不好;就算後者是為了想跟叔惠獨處好了,怎麼說都太過分。
不過拋卻這些討厭,她在愛情上的態度是真的很勇敢,而寫她默默在意叔惠的種種細節也描寫得很亮眼──當然對張愛玲來說不過牛刀小試罷了。結尾處,二人終究無緣,但叔惠的一生仍受這段情緣纏繞,不斷在各處追尋相似於翠芝的身影,也是令人慨歎。
.

曼璐:

其實她是我一開始最同情的角色,為了家計賣身做舞女,毀了自己的一生,讓弟妹得以健康長大成人,卻也逐漸變的憤世嫉俗,後來嫁了個暴發戶祝鴻才,婚姻也很不幸福,祝鴻才甚至喜新厭舊想染指她妹妹;過往與豫瑾的戀情可說她心裡唯一純潔而可供懷念的記憶了(這種感覺有點像《台北人》裡的金大班和月如),結果之後豫瑾愛上曼楨就罷了,看到已然老化滄桑的她時,說出「回想起過去的一切都覺得幼稚得可笑」這樣殘酷的話。

前面讀她的橋段心裡實在各種辛酸,最辛酸的是一直就隱約感覺到,曼璐大概有一天會扭曲到萬劫不復,甚至犯下無法饒恕的罪行。結果她的人格果然在被豫瑾傷害後完全扭曲了,對曼楨的誤會加上她綁住丈夫的願望,使她用計讓祝鴻才就這樣姦了她曾經努力愛護的曼楨。看到這裡我實在氣極,覺得她辜負了我的同情,心理甚至罵了她無數次賤人。
可我還是忍不住為她哭泣,說來奇妙,我讀這本書時兩次真的哭成淚人都是因為她,第一次是她囚禁曼楨時二人爭吵,曼楨打她一巴掌時,她們同時想起曼璐曾經的付出──然後曼璐可算是更加合理化了自己的恨意,我看著只覺得又是痛又是氣又是憐。第二次是她死後許久,曼楨呆呆地望著她的遺容,好像都雲淡風輕了,而祝鴻才因她的死而流淚,倒不是因為她,而是算命的說她有幫夫運,而她死後自己做生意真的不順手──不過是心疼錢罷了。
其實我覺得曼璐簡直是進階版的曹七巧──曼璐身世引發更深的憐憫,卻也犯下更重更令人恐懼的罪;曹七巧用一把黃金枷扣死了身邊的每個人,曼璐則用一把枷砸爛了曼楨的一生。不過看了幾則評論,其實她似乎沒得到太多讀者的同情,反倒讓我懷疑起自己,是不是因為性格中的種種病態成分,使我竟然為加害者曼璐流的淚比為被害者曼楨流的多,或許是曼楨的堅強使人即便不捨,卻也會有種堅強的感覺,彷彿在黑暗中能因為她的堅強保有一絲光明;而逐漸走向無藥可救的曼璐,只給人一種深不見底的黑暗,讓人只能在絕望中痛哭。
.

祝鴻才:

是的只有對他我是連名帶姓叫。雖然我知道沒受過什麼教育的暴發戶大致上就是這德行,只管慾望不管人性也在情理之中,但無論如何我真恨透了他,幾乎是想碎屍萬段的等級了。

.

豫瑾:

雖然不是他的錯,但對他不無怨懟,會覺得,要不是他與曼璐那次見面如此絕情,曼璐應不會這樣喪心病狂,也不會把曼楨害成這樣了。不過,當時看到曼璐,那種年少時的美夢一瞬破碎,而忍不住想切割關係的心情,實在也很正常……況且他之後也為此內疚了很久(他要是知道這和曼楨悲劇的間接關聯只怕會內疚到想死)。話說,戰火燃起後,要說悲劇,某種意義上幾個主要角色中最慘的搞不好是他──妻子慘死於日人之手,自己後來退到大後方,我倒有點在意他之後的生活如何,但書中便無交代了。
§

是說,看完這本書,我聯想起系上課程學到的,亞里斯多德說偉大的悲劇能引發人的pity and fear,我即使上下學期各讀了一次Poetics還是不太清楚為什麼──我在想,能引發觀眾/讀者強烈且持久的情緒之作品,必然有其成功之處吧,但為何Pity和fear在其中最為重要,現在我卻有了一個想法──pity是憐憫,而憐憫導因於同情與共感,也就是共鳴,即同理心之展現,但偉大的悲劇不能只引發pity,還必須有fear──人物的悲劇,是其錯誤決斷或性格缺陷所導致,如果只是pity的共感,往往合理化這些錯誤和缺陷,fear的恐懼才能使觀眾/讀者對其後果感到畏懼,進而警惕吧。帶來這份感觸的,主要是曼璐,世鈞的軟弱可能多少也有一點。
小菜一碟-口試完期末繼續轟炸著
6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拉線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