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ಠ_ಠ - #文手 好想知道大家都是怎樣調整心態的⋯⋯ 雖說知道寫同人是為興趣不是為熱度,但看到坑裡名氣...
今天很巧的正在看《你的人生,他們六個說了算!》,分享一下:

⋯⋯首先,他們讓這些幼稚園小朋友畫畫,小朋友都非常喜歡,因為畫畫很好玩,可以立刻看到進展,心理學稱為內在動機。但接下來,研究人員開始頒發「好寶寶獎狀」,獎狀很精美,只要畫畫就能拿到。小朋友一開始都興高采烈地畫畫,但某天研究人員停止頒發獎狀,小朋友畫畫的時間立刻大幅縮減,這是因為獎狀提供了外在的多巴胺韓元等於,取代原本的內在動機,當外在誘因消失,內在動機有沒有恢復,小朋友就不想再畫畫了。

這是一個重要的教訓如果某件事情對你很重要,請設法讓做事情的過程變得好玩,不要去追求事情最後的成果,不要讓事後的獎勵成為你外在的誘因。
latest #14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雙子北民首先是想到信介的超性感發言: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就算大人這麼說,小孩子肯定聽不進去,不過我贊成大人們的觀點,正因為每天那些行動,才有了今天的我,結果不過是副產物罷了。

身為小朋友的我(?)終於懂了信介這段話的深度,信介真的好性感啊啊啊啊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但感覺現在這年代,是沒有當年我剛開始寫的時候互動熱絡了

當年很多論壇都很多人,一篇文貼好幾個論壇,隨便寫點都能聊

現在好像也就只有水裏寫字能貼而已?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如果沒有當年的持續正面回饋,我還能斷斷斷續續的寫到現在嗎?
立即下載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恩,應該是可以,但量可能更少😂
就真的是『啊啊啊啊啊我的情緒要爆炸了我一定要倒出來』這種程度才會寫出來吧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低於這種程度的,可能是腦袋裡想想,或者是潦草的寫些小段子,紓解過後便算了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現在也算是心智比較穩定&穩健&完全是寫開心的狀態了,寫文時當然還是會期待跟人所交流&連結,但也不會是那麼的執著與用力了,反正我寫的量也很少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我覺得情緒沒有對錯,情緒都是真的,如果感覺到很難受,那就好好的體會&面對,貶低&否認情緒都會增加轉念的困難

如果感受到難受,那就是真的難受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現在才有點時間看一點上述噗內的留言⋯⋯⋯

之前不知道到在哪個噗看到,兩個噗都是在討論創作時無人回應的鬱悶該如何解,而這兩個噗內,都有一些留言導向社交論

邏輯是:因為某位創作擅長社交,所以他的留言數&按讚才那麼多

⋯⋯這個邏輯真是蠻有意思的😂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回到這本書
這本書大大的解釋了我的困惑之一:為什麼有人喜歡用貶低、霸凌、PUA、過的說別人壞話的方式來跟旁人相處,原來這種手段能使身體催產素,進而獲得親密與歸屬感

催產素也是造成種族歧視的原因之一,我們對歸屬感的強大渴望,很容易壓過各種道德和倫理觀念。被某個團體接受,比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重要

(似乎又能對應到上述噗的討論!?)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嫉妒世上的每一個人,只要看到別人成功,我不光是心理痛苦,就連身體都會不舒服。當時我以為別人的社會成就,代表著我自己的無能。我現在當然明白世界很大,別人的光鮮亮麗通常與我無關,但人類天生習慣的是大約一百人的小群體,在這麼小的範圍內,社會頂層的人一定會奪走適合我的伴侶、奪走我養家糊口的機會、奪走各種讓我安詳生活的條件。如今的社群媒體上面可能有十億人,人類從來沒有接觸過這麼龐大的社交資訊,我們無論多麼清楚網路上的世界不代表真實,只要打開手機上的程式,看見別人臉上的燦爛笑容,看到那些遊艇航出豪宅快意旅行的影片,我們都會身心受創,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像我本身就非常容易嫉妒,原因我也搞不清楚,也許這跟我之前的憂鬱有關,因為當我逐漸走出憂鬱之後,我就更有自信、更能關心自己、也更少嫉妒別人了”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精彩😳😳😳😳
這段話算是說明了『相對被剝奪感』吧。

原來對於回覆言按讚的數量的焦慮與計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血清素下降&相對被剝奪感(是嗎?)

這本書真是非常值得讀,馬上就有案例可以對照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年齡也與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關,前額葉皮質要到二十五歲才發育完成,年輕人即使知道社群媒體上的資訊都不是真的,心情依然可能深受影響,成年人能做得到的,他們未必可以。”

還好我已經是離25歲相當遙遠的中年婦女了,年輕的文手們,掙扎吧加油了!!!
邊看邊點頭直到看到結論笑噴 掙扎吧年輕人!
思水行田
1 months ago
激勵年輕人奮發向上、突破自我,自我成長!絕對不包含幸災樂禍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