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腦袋又冒出想法:要不回去讀日文相關課程。
上次讀應該是2017、18年的事,也將近8年了,這種想法每隔個一年半載就會出現:去參加別人的課程、講座吧,這樣就能受益,比平時進度停滯的自己要好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確實有段時間我非常熱衷於參加各種講座,若是主題是感興趣的都會參加,可活動完畢後,不會整理收獲,剎時的收獲和靈光隨著時間流逝,從腦海中淡去、消失不見,如今回想只覺得記憶模糊、一片空白,導致時間和精力白白浪費。可恨當時我仍執迷不悟,一年多過去後才茫然領悟到,賠了金錢時間精力卻沒有受益的疲憊與空虛。
在他人編寫的既定行程裡,只要花費時間、金錢就能前進,以學業成績取代自我評價,完成後能獲得機構認可的證書。莫論這種以「出席」和「考試評分」當作「收獲衡量」的標準很蠢,如無大礙,教育單位鐵定會讓你過 (畢竟是一門生意),但課程完成後能吸收到多少,並不能以出席率和評分來衡量,而是當事人的個人行動:預習、筆記、整合、回顧。
若是有心好學,無需花費額外的金錢與時間報名課程,隨時隨地就能學習:通勤時、吃飯時、下班後、睡前時。在當下資訊多到氾濫的時代,隨手一點開數位平台就是滿滿的無償乾貨。
重要的是,要明確知道自己想學的是什麼,換句話說,就是“後設學習”,先訂立學習目標,再從學習過程中尋找目標相關資訊。比起順從他人的安排,按照個人需求去尋找「需要的」「想學的」會更直接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