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 plurker's friends can respond
latest #52
Barbare
3 weeks ago
本來快樂南下追星,追完星在噗浪衝浪才發現出事
Barbare: 恩...目前是在外面集結抗議而已,不過今天立法院擂台賽的基本上是八年前的各種精華升級
追星累了先睡飽要看新聞明天早上再看吧
Barbare
3 weeks ago
soralia: 對⋯⋯目前感覺是擂台賽重磅回歸
立即下載
唉不是,立院多數黨實際上把人從幾乎2公尺講台推下去的在演哪齣 要求賴清德為立院衝突道歉 國民黨避答朱立倫520是否出席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今天最暴力的幾乎都國民黨傑作,真的好意思唉
看偷偷說有人提到藍白支持者要去亂,來源是這個?Yiju Lai 🍀🇺🇦🍀FreeSpeech (@Yijulai42) on X
想一下決定還是補上今天犯眾怒的一幕,雖然我看到的時候只覺得真的假的這麼扯喔(。Mild Chen 霓裳羽舞 🇬🇧 英倫 👑皇家高端 💙💛 Taiwan (@mildfeather02...
會暈就表示...要後續觀察
https://images.plurk.com/7hpAp9YA4SVmk8fA3cMe08.png
差點忘了貼這個,今日魔幻系列
國蔥還看了一眼轉回去,想想有媒體在現場又趕快回過頭來表演 曾韋禎 (@tseng_weichen) on X
再補一個魔幻系列
之前再委員會要逐條審的時候,每到民進黨(尤其是puma)要發言的時候藍白就馬上舉手表決要散會不給發言,然後昨天puma被惡意頭朝下扔下主席台後,韓導終於想起了他們的發言權然後點名發言。把你弄到送醫後再說讓你發言的時候是你不到,公平理性的有夠魔幻的吧 最後一哩鹿( ⓛ ω ⓛ🌈)🌸  (@dryadb43738) on X
說好的公開透明呢?
柯建銘是為了議事可以正常進行才扮黑臉(而且各黨總召其實都可參與),然後這位以打柯密室協商當主打的,自己私下才是真正搞黑箱(藍白以外完全沒機會參與)不給討論的那個杜承哲 (@duchengzhe) on X
補一下魔幻系列的影片版,真的超莫名其妙的
聽說國蔥的頻道好像還刻意只撿了郭國文推開他噴口水的那段當素材( ͡° ͜ʖ ͡°) 卡珊德拉要照顧自己 (@balababada) on X
不是預言的預言(。王語萱 (@Lelechen945) on X
郭國文是在Puma之後跟著摔下主席台的其中一位
尾椎骨折 Huang autum (@AutumHuang) on X
國際輿論戰可能也要開打的預感
喔對了,如果有時間的話這其實是練習英文的一個好方式(。Censored Men (@CensoredMen) on X
看噗首第二張圖
「現在是社群媒體聲量取勝的時代,討論不會有聲量,表現出越嗆辣、旁邊請一些處理用手機(現在都還有裝穩定器的),或是gopro就馬上紀錄的,馬上回去就可以馬上剪影片,丟到各種影音平台上,好多人暗讚留言分享,甚至是晚上在開個幾個小時的直播來講一些嗆辣的話題,立法委員的工作好像就結束了」
為什麼現在的立法委員會變成這樣,最該反省的就是選民和觀眾
對我就是要檢討選民,我也是選民咩 @ichbinBecky - 討論不會有聲量, 「如果自覺沒有論述能力,記得給願意認真做事的人一個掌聲,...
恩所以我其實...對能不能激起太陽花那種等級的運動能量其實蠻悲觀的
輿論戰場早變了,以前被操控的只有傳統媒體,現在連網路社群都被入侵,然後是新一代的部分群體因為短影音和資訊接受偏狹,導致思辨能力不如以往@Anna_Florence - 真的會焦慮,很多人認為這像是太陽花,但這十年來已經有很多事不一樣: 1...
看推文...戰國策應該是有在動了吧
https://t.co/...
終於不是營養午餐了(重點是這個?農藝女孩搬家了 (@loveagrogirl) on X
國蔥是不是又要賴給綠營側翼啦 名為變態的神父 (@g6m3kimo) on X
不剩唏噓
藍白這樣亂搞的表決到底能不能過...其中一位大法官(1993)如是說竹 (@hidebambooshoot) on X
觀察推特異溫層(?)發言,藍白的視角目前大概是以下幾種
1. 鍾佳濱擒抱性騷陳菁徽(實際上是爬上主席台的時候採到紙滑倒)
2. 郭國文搶走法案文件很野蠻(所以該逐條審查的不審直接想黑箱整包通過是要怎麼擋?)
3. 黑熊學院的好弱哈哈哈
然後今天大概開始再洗黃國昌沒有黑箱,修正動議有送到各委員桌上
可4前幾天說法條是機密明明就黃國昌自己
黃國昌打給國民黨助理(沒記錯的話)私喬好像來自這裡我是台灣人,台灣國💚💚💚 (@Wenwen92677) on X
瓜吉觀點
現在的藍白攻防好像是把被質疑的部分換成另一個名詞,在拿前例包裝成他們沒有破壞議事程序 杜承哲 (@duchengzhe) on X
向黃國昌就把法條保密拖到2審當天早上才發,然後說成這是修正動議,在拿以前修正動議都是當天才知道當然不會公布上網
但其實修正動議不應該是重新合併整理後的新版,而是原本委員會就有個底定的草案,修正動議在針對草案修改用詞和語句
國會改革法案的時間線
難怪藍白一直洗說他們沒黑箱有討論...程序是有進行啦,但幾乎都在念法條沒再進行討論,之前定的程序完全流於形式 陳艾斯 (@AceTaiwan) on X
以前是混入人群挑釁鬧事,線在還沒開始就在社群上帶風向製造衝突
國共本一家,線在大概要加個民眾黨Lopas🐳 (@Olopaskoni) on X
人生超難
https://images.plurk.com/3hxhxDhIk9sNBbWXzsbsNO.png
八折牛就是八折牛,果然反對的都是民進黨的 Lawrence of Taiwan (@Lawrence1947228) on X
不好意思,我有粗淺的對過2012年民進黨提的版本與這次通過的517草案,以我粗淺的法律認知,兩個版本雖然出發點類似,但很多細節上是不同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全國法規資料庫
這是現行版本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部分條文修正案
這是 2012 林佳龍等委員提的版本
(517三個最高機密) 國民黨版_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十五條之一再修正動議.pdf
這是517草案,就我所知今天就是原封不動通過這個版本,少數條文好像有照民進黨版本吧,但我在意的爭議條文都是國眾版
2016的版本我搜不到,先就2012年比較
是說偷偷說在洗的那幾個也真的蠻好笑的啦,明明另一個問的是其他問題結果一直跳針幫苗洗白我真的問號
不過我承認我沒fo特定政治人物所以查到的資訊真的跟苗的說法重疊我真的也不知道
傳很久的歐洲商會警告寒蟬效應
https://images.plurk.com/6Y4JRwRVisML8HjYxYZ907.png
Taiwan Politics Review
藍白好像蠻常用上面'A Deputy Minister of Justice warned this would have a “chilling effect” on the willingness of witnesses to cooperate with the Legislative Yuan, and a commentary in Taiwan media called the proposal “absurd”.'洗成說這只歐洲商會只是影用,看下面的分析就...
雖然說只是引用投書人Ross Darrell Feingold...
但為什麼商會會把這篇文上架就...各為自己判斷
總算把這篇贊成國會濫權奉為經典的文看完,開頭看一句就想吐槽三句真的好累
太多想槽反而不知從何槽起,對比現在二讀的議案一看真的就是笑話
後面還一直補述就… 「國會調查權」爭議芻議 | Sakomizu的沙龍
大概講個方向來啦
這文從一開始看反方訴求就是歪的,什麼法學學者背叛自己學術專業啦,悲天憫人曲高和寡,我看了只覺得:
被點名的那幾位有說憲政問題不重要嗎?壓根沒有,而是這個問題問題牽涉到國安和憲政,但以目前發生的狀況來看國安的問題比較大
他根本沒看懂反方在幹麻然後直接把反方打成民粹還一直拿維瑪共和舉例
先不講三權應該是制衡而不是立法高於行政這點(難怪推特上會有這種奇葩發言),他這個說法也是第一次看到
但如果說他立法>行政這套體制這麼好的話怎沒各個國家都採用?
本質就是他忽略各國家需要面對的狀況不同,所以需要有不同的體制應對
可能他講的這套體制在理論上、忽略其他因素干擾下或許是能最大化擴展公民權利的體制
但事實上不可能凡事都是理論上理想狀況,就像你藥物in vitro數據完美但實際上使用效果根本差了十萬八千里,現代科技和媒體發展導致國外更能透過宣傳影響民意,那麼這時候這制度是否還能確實反應公民權益就有待時間驗證
所以法理是一回事,實際上立法狀況你不可能但看憲政問題,還需要看當下的環境狀況有什麼問題,需要處理哪些問題,以現在來講就是國安
尤其是要從法理理論走到實際立法的時候,不然公聽會只要找法律學者就好啦幹嘛廣納各界意見
這導致這篇文一直給我一種…學術象牙臭(。
或者是一種民眾黨「統獨是假議題」的變體
因為他通篇就像在強調「憲政問題」比較重要,「國防問題」只是在特定政黨炒作民族主義
很極力的想避談台灣現在面對了什麼內憂外患
然後他後面花了大篇幅講聽證會啦,我覺得這其實是這文章的價值所在,可以認識日本聽證會怎麼發展的
但他整個避談聽證會的整體設計,和各國國會聽證會和調查權的體制設計和原因
有點像在東拼西湊見點不見圓…好像又不太對?應該說是缺少了圓的細節,他有提到制衡的原因是讓國會能制衡行政的整體理論,但體制設計原理和考量就講的蠻單面向的,有些還混在一起講
跟藍白現在的輿論戰打發還真有點像
他把聽證會、調查權一起講,然後忽略有些地方還雜質詢
基本上也給人忽略各國體制平衡設計,聽證會、質詢會有不同措施的感覺
好像通篇就是在為立法>行政鋪墊
…這個論點現在真的越想越怪
其他地方沒怎麼看過,就這篇網路貼文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