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rumor
1 months ago
有了「自知」和「自我憐愛」之後,人們踏進了一個無邊際的鏡廳:自我如何被自我認識,又是誰在負責認識呢?如果我們愛自己,是誰在負責去愛?這是自省無可躲避的悖論:自我怎麼可以既是認識者,又是被認識的內在;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愛人,又是被愛的事物?

--《老到可以死》p.233

----
覺得這段很犀利啊
catrumor
1 months ago
因為文字太長上頭只貼節錄
整段下收
catrumor
1 months ago
__
catrumor
1 months ago
在當今的資本主義文化中,自我已被進一步物化為一種商品,需要持續投入心力維持,意即「品牌」。名人顯然具有鮮明的「品牌」,由他們的才華(如果有的話)、「個性」和外表形象組成,這些全都可以被標價出售。甚至不求財富名望的人都被鼓勵開發一個品牌,自信地將品牌推向全世界,不要介意它與數百萬其他人的品牌沒什麼區別──開心、樂觀和「正向思考」自一九五○年代起受到人們的鍾愛,無論是上班族,還是CEO。如果某些比較黑暗的自我,包含恐懼、怨恨和懷疑,仍藏在你精心構建的外皮之下,那麼你有義務加以隱藏保密。人們認為透過內在「肯定」(「我有信心、我值得愛、我會成功」)就能如願。
立即下載
catrumor
1 months ago
這有什麼問題?當然,有了「自知」和「自我憐愛」之後,人們踏進了一個無邊際的鏡廳:自我如何被自我認識,又是誰在負責認識呢?如果我們愛自己,是誰在負責去愛?這是自省無可躲避的悖論:自我怎麼可以既是認識者,又是被認識的內在;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既是愛人,又是被愛的事物?哲學家沙特說過一句名言,他人可能很煩,但真正的地獄是被永久監禁在自我之內。許多史學家認為,大約發生在十七世紀的自我意識崛起,與約莫同期在歐洲爆發的「憂鬱」流行有關,而且人們對此失調的主觀敘述,與我們今天說的「抑鬱症」非常接近。慢性焦慮在十九世紀以「神經衰弱」的形式被認識,似乎是現代主義的另一種疾病。事實證明,受我們憐愛與培養的自我,脆弱而不可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