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東亞海域一千年 #2024科技商管馬拉松東亞海域一千年(增訂新版) - 陳國棟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這本竟然被算成科技商管馬的其中一本,真是太神奇了,決定跑馬的第一本就是它了。
之前看了一點導論變成聊天噗 ,把筆記搬過來繼續。(下收)
latest #13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導言》
跨洲貿易—歐洲人
亞洲境內的跨國貿易(「港腳貿易」)—歐洲人/亞洲人
第一部分針對歐洲人所交易的跨洲貿易及港腳貿易商品;

第二部分處理亞洲人所經營的亞洲內部貿易、沿岸貿易及島際貿易的商品。

亞洲人所主導的貿易網絡同時也是歐洲人貿易的補給線。換言之,亞洲人利用境內貿易、沿海貿易及島際貿易,一方面也為歐洲集中貨物,另一方面也行銷歐洲人進口到港的商品。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亞洲本地商人:
1.東亞.
(1) 東北亞(主要由華人經營,有一小段時間日本人也南下從事南洋貿易)
(2)東南亞(由華人及在地土著經營;後者特別指馬來人及武吉士人,the Bugis)
2.南亞(主要經營者為印度人,印度教徒及伊斯蘭教徒都有,民族種類複雜)
3.西南亞洲及東非(主要經營者為印度人及出身阿曼的阿拉伯人)

此外,還有一些沒有強大祖國可以歸屬的亞洲國際商人,例如亞美尼亞人、袄教徒(the Parsees,Parsi),甚至於猶太人。他們都在亞洲的海洋買易上擁有獨樹一格的地位。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例:
主要出口商品:香辛料(胡椒、荳蔻、丁香及肉桂)。
次要出口商品:藍靛、蔗糖、赤銅及瓷器。
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白銀、黃金、赤銅、絲綢及棉布。

進口香辛料到歐洲獲利約60%。
立即下載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四大香辛料當中,
胡椒的主產地為印度西南海岸(馬拉巴兒海岸,theMalabar Coast )、蘇門答臘及爪哇,不過,東南亞其他地方亦有少量產出;
荳蔻主要產於班達群島(the Banda Islands),安汶(Ambon)為集結地。此外,附近的西蘭島(Pulau Seram)亦有所產,

丁香產於大部分的香料群島(the Spice Islands;亦稱摩鹿加群島,theMoluccas,Maluku)地區,千子智(Ternate)及直羅里(Tidore)為集結中心;

肉桂有兩種,cassia及cinnamon,中國及錫蘭皆有所產,蘇門答臘西部以及爪哇島亦有產出。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荷蘭人很快就發現:要取得主產於東南亞的胡椒、丁香與荳蔻,尤其是只在印尼群島東部才有的丁香與荳蔻,首先就得弄到印度棉布。因為在香料群島一帶,貨幣經濟並不發達,丁香、荳蔻的生產者只在乎獲得稻米與棉布。棉布的主要產地為印度。在十七世紀初,主要的供應點為西北部的固加拉特(Gujerat)地區以及東南部的科羅曼德爾海岸(the Coromandel Coast)。前者以白銀為幣材,後者使用金幣。

無疑地,在現代信用體系建立起來以前,金、銀本來就是國際支付上清償債務的主要工具。

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若要取得印度棉布,少不了就得先設法籌措金、銀。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十七世紀中葉以後日本不再出口大量白銀。有一段時間,赤銅被用為國際支付的工具。不過,當十八世紀降臨時,我們發現在日本貿易的最主要的外國商人,也就是華商,已經不得不以出口越來越多的乾海產(日本人稱為「裱物,tawara-mono,裝在袋子裡的東西」,包括海參、鮑魚和魚翅等乾料)以平衡其易。此時赤銅的生產也已經減少,幕府不太願意中國人運出太多的日本銅。
就荷蘭東印度公司而言,亞洲不再提供資金及交易媒介給他們,因此只好在歐洲想辦法。他們在阿姆斯特丹購買西班牙人的墨西哥銀幣,熔鑄成銀錠,然後運到亞洲應用。

此事意味深長。它表示:雖然荷蘭東印度公司還是繼續經營一部分亞洲境內的國際貿易,可是亞洲境內的國際貿易已經不再是公司事業不可或缺的一環。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亞洲貿易的重點,已經轉到跨洲貿易,以將亞洲商品直接賣到歐洲為目標。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18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主:
主要出口商品:棉布、茶葉、瓷器。
次要出口商品:香辛料、絲綢、孟加拉硝石、暹羅、馬六甲及邦加島的錫。
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白銀、匯兌工具、棉花及鴉片。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在十八世紀時,荷蘭人運回歐洲的亞洲產品,由茶葉、咖啡及印度棉布構成其主要部分。荷蘭公司不再那麼積極介入亞洲境內的區間貿易。除了加強與歐洲地區的貿易外,其亞洲總部轉向致力於東印度殖民地,也就是印尼及錫蘭的農業發展。

對英國東印度公司來說,故事有些不同。十七世紀時,英國東印度公司介入亞洲境內貿易的情形並不嚴重,因為他們在整個東亞地區,包括東南亞和東北亞都沒有強大的據點。不過,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699年進入廣州貿易以後,快速立足,並且很快地就讓中國茶葉成為主要的出口品。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十八世紀時,包括英、荷在內的所有歐洲公司前來亞洲,雖然也出口絲網、瓷器和其他次要商品,不過他們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出口中國的茶葉。茶葉使得十八世紀歐洲人的亞洲貿易基本上成為一個以「中國貿易」(the China Trade)為重心的貿易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這個導論其實是一次對日本的演講改寫的,第二部分提到亞洲人的貿易,談到了海產如燕窩貿易、海參貿易。

第二部分因為之前跑去看了一下《價崩》,回頭來看覺得也是蠻有趣的。哪裡有燕窩和海參,哪裏就有華人貿易商耶!

還有其他香料、織品、海產,都是行之有年。他還提到看歐洲史料會覺得印度棉布壓倒性地成為十八世紀的貿易,但其實印度棉布更精緻,但中國主要還是用本地棉布,而且其實中國棉布外銷不少。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我覺得他講到的一點很有道理,就是大部分重新架構十七世紀亞洲海洋史的史料都是歐洲人的史料,會誇大了歐洲人的影響力,而低估了亞洲本地商人的重要性。

但亞洲商人自己的紀錄很少,中國官方文件著墨不多、更少價格之類的帳目,《價崩》很多也只能用地方誌記載來推估,所以這也只能當成一個未來的期許吧!

其實這一點就讓我想到之前的讀 WEIRD 那本書,我覺得東西方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特徵,真的本質上就超很多。為什麼亞洲商人不會流傳這些帳本紀錄呢?

我想中國商人很多怕查稅,再來就是財不露白的道理。但為什麼財不露白呢?小商人可能沒有組織可以理解,大商人為什麼不紀錄?帳戶是一定有的,但豪商遲早會被政府打壓,也許因此不願留下證據?帳簿留太多,遲早被抄家?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西方文化的特立獨行如何形成繁榮世界 The WE...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但是西方商人,一方面是股東包含王室入股,所以要寫報告給股東看,一方面是法治社會,相信法律和契約,不用因為錢財露白就被抄家?

總之就是比較適合形成資本主義的社會?

而且喔,其實中國和日本的船,都有學歐洲和其他人借貸才出海,稱為「海利」、「水利」,概念就是出海前借錢(蓋船和準備貨物之類的)。如果船沈了債主就什麼都沒有。如果出海回來,有賺到錢,就還錢加利息。所以還有保險的功能,我覺得還蠻酷的。這是日本和中國,學葡萄牙的方法。

所以一定也是需要和股東以及債主報告,才能還錢。但大概都報告完之後,錢分一分,就趕快秘密銷毀證據,才會都找不到?🤔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weeks ago
看了一章講了去歐洲的華人。
其實還滿多的耶!
但大家都偷偷摸摸,因為其實清朝規定很嚴格,就算開放貿易形成廣州獨口貿易的時代,也需要限期三年返回。去歐洲的人應該都會超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