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黑格爾的神秘唯物主義(Mystical Materialism)與盧瑞安現代性(The Lurianic Modernity)

一個長線程🧵1/10:」Hegel Borg™️ on Twitter
-
這串工作量巨大… #神學 #哲學 #神智學 #盧瑞安卡巴拉 #Gnosticism #神袐主義 #機翻
latest #106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目錄

1/10. 導言

2/10. 盧瑞安卡巴拉(Lurianic Kabbalah)

3/10. 德國理想主義中的神秘思想(The Mystical Idea in German Idealism)

4/10. 黑格爾的神秘唯物主義

5/10. 卡爾·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及其神秘主義結構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6/10.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救世主/彌賽亞馬克思主義(Messianic Marxism)

7/10. 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與激進傳統

8/10. 解構主義與卡巴拉詮釋學(Deconstruction and Kabbalistic Hermeneutics)

9/10. 諾斯底、盧里安和黑格爾的概念圖(Gnostic, Lurianic, and Hegelian Concept Map)

10/10. 諾斯底主義、黑格爾主義和盧瑞安卡巴拉之間所重疊的宇宙論(Cosmological Overlap Between Gnosticism, Hegelianism, and Lurianic Kabbalah):

X/10. 引用作品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認識現代思想中的這股神秘暗流,對於我們理解現代性的思想史具有重要意義。它挑戰了純粹理性、世俗現代性的傳統敘事,揭示了理性與神秘主義、啟蒙與神秘主義之間複雜的辯證關係。

在謝林、黑格爾、班雅明和德里達等不同思想家的作品中持續出現諾斯底和卡巴拉派(Gnostic and Kabbalistic)的主題,從主體性和語言的本質、到歷史哲學和意識形態批判,都表明了這些神秘主義傳統在塑造現代思想的範疇和關注點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立即下載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此外,現代哲學中的卡巴拉主義和諾斯底主義元素表明,古代和現代思想形式之間存在著更深層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超越了宗教、哲學和政治的傳統界限。

神性的自我異化、靈魂的放逐與救贖、對宇宙修復的烏托邦式希望等主題的反覆出現,表明人類始終需要努力解決存在的根本問題,這種需要在宗教和世俗的話語形式中都能找到表達。

歸根究底,我認為,認識到現代思想的卡巴拉主義和諾斯替主義基礎,可以讓我們全面評估促成哲學現代性的各種影響,也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現代晚期意義和目的危機所帶來的挑戰。」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譯自英文-盧瑞安卡巴拉 (Lurianic Kabbalah) 是一所卡巴拉學派,以發展該學派的猶太拉比艾薩克·盧裡亞 (Isaac Luria) 命名。盧瑞安卡巴拉對卡巴拉思想做出了開創性的新描述,其追隨者綜合併解讀了在中世紀圈子中傳播的早期卡巴拉《佐哈爾》。 Lurianic Kabbalah - Wikipedia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2/10

盧瑞安卡巴拉 (Lurianic Kabbalah)

盧瑞安卡巴拉對基督教思想家雅各·波墨 Jakob Böhme (1575-1624年)等人產生了重大影響,波墨的神秘主義著作是德國理想主義傳統的重要來源。
弗里德里希·謝林(F.W.J. Schelling,1775-1854 年)在其 「啟示錄哲學(Philosophy of Revelation) 」中明確地借鑒了波墨和卡巴拉關於神聖生命(divine life)和創造過程的概念。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盧利安卡巴拉對德國唯心主義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因為其關鍵概念和宇宙論結構在謝林(F.W.J. Schelling)和黑格爾(G.W.F. Hegel)等思想家的作品中找到了驚人的相似之處。

正如格爾肖姆·朔勒姆(Gershom Scholem)在他的論文《謝林與卡巴拉 Schelling and Kabbalah 》(1962 年)中所指出的:
謝林對卡巴拉思想,尤其是盧利安傳統的卡巴拉思想的接觸 ,對他哲學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謝林的 "絕對(Absolute) "概念是一個動態的、自我分化(self-differentiating)的統一體,這與盧利安的 “Ein Sof ”思想極為相似。
「Ein Sof 」是無限的神源,它經歷了收縮(Tzimtzum)和發散(Sefirot)的過程,從而創造了世界。

對謝林和盧利安卡巴拉主義者來說,自然和歷史的有限世界是神性自我啟示的必要時刻,是一個以斷裂、異化與和解為特徵的過程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資料來源:瓦特 Vater,《謝林與卡巴拉:神話、啟示、泛神論 Schelling and the Kabbalah: Myth , Revelation, Pantheism 》,1996 年)。

謝林思想中的這種卡巴拉基礎、進一步體現在他的觀念中,即邪惡是絕對者展開過程中的必要階段(evil as a necessary stage in the unfolding of the Absolute)。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人類自由本質的哲學探究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Essence of Human Freedom 》(1809 年)中,謝林借鑒了盧瑞安的 「器皿破碎」(Shevirat HaKelim)思想,對惡的起源和意義進行了形而上學的闡述。 正如在盧利安卡巴拉(Lurianic Kabbalah)中,破碎的神器碎片產生了「邪惡之殼」(Kelipot)領域,謝林將邪惡視為絕對者自我分化的副產品,是必須面對並融入神聖生命的 黑暗殘餘( 西里爾·歐立根 O'Regan,“異端黑格爾 The Heterodox Hegel”,1994 年)。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反過來看,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也可以看作是謝林派和盧利安意念的進一步發展和改造。
正如格倫-亞歷山大-馬吉(Glenn Alexander Magee)在其著作《黑格爾與赫爾墨斯傳統 Hegel and the Hermetic Tradition 》(2001 年)中所論述的那樣,黑格爾關於現實是一個異化與和解過程的辯證 概念,深受卡巴拉和諾斯底思想的影響。

黑格爾的「絕對否定性(absolute negativity)」概念是辯證法背後的驅動力,它與盧瑞安的「Tzimtzum 」概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後者是一種神聖的收縮,為他者和差異創造了空間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此外,黑格爾將歷史理解為『絕對精神 Absolute Spirit (Geist)』向自我意識和自由的逐步展開,這可以看作是盧瑞安哲學中 “Tikkun”(修復和恢復的宇宙過程)概念的哲學移植。

正如在盧瑞安的卡巴拉中,散落在整個造物中的神性火花(Nitzotzot)必須被收集起來並與它們的源頭重新結合,黑格爾將歷史設想為一個克服異化和分裂的漸進過程,最終實現“絕對知識 absolute knowledge”(沃夫森 Wolfson,“黑格爾與絕對的卡巴拉 Hegel and the Kabbalah of the Absolute ”,2011 年)。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黑格爾思想中的卡巴拉共鳴因他對基督教卡巴拉傳統,特別是雅各·波墨(Jakob Böhme)作品的引用而進一步放大。

正如西里爾·歐立根(Cyril O'Regan)在其著作《錯誤記憶的剖析: 馮-巴爾塔薩(Von Balthasar's)對哲學現代性的回應。第1卷:黑格爾》(2014 年)一書中指出,黑格爾與波墨的神智思辨,在塑造他對現實的辯證觀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波墨在卡巴拉論中把神/上帝(God)理解為一個動態的、自我區分的統一體,並把邪惡視為神聖生命中的一個必要時刻,這些都在黑格爾的思想中找到了清晰的呼應。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從盧裏亞(Luria)到謝林、波墨和黑格爾,卡巴拉影響的這個譜系凸顯了猶太神秘主義思想對德國理想主義發展的深遠影響。 正如華倫·蒙塔格 (Warren Montag)在他的論文:《黑格爾與卡巴拉派:死亡、慾望和超脫 Hegel and the Kabbalists: Death, Desire, and Detachment 》(2018)一文中指出,
對現代性的哲學與神學構成來說,德國理想主義(唯心主義)思想的卡巴拉主義底層代表了一個至關重要但常被忽視的維度。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註解:
雅各·波墨 Jakob Böhme (1575-1624年)
弗里德里希·謝林 F.W.J. Schelling (1775-1854 年)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in Sof 】 譯自英文-在產生任何精神領域的任何自我表現之前,人們將Ein Sof或Eyn Sof理解為上帝,這可能源於所羅門·伊本·加比羅爾的“無盡者”一詞。Ein Sof可能會被翻譯為“無限”,“無盡”或無限。

Ein Sof - Wikipedia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Shevirat HaKelim】
在艾薩克·本·所羅門·盧裡亞 (Isaac ben Solomon Luria):
…概念:tzimtzum(「收縮」或「退出」)、shevirat ha-kelim(「血管破裂」)和 tiqqun(「恢復」)。 作為無限的上帝(En Sof)退回到自己之中,以便為創造騰出空間,這是透過一束光從無限進入新提供的空間而發生的。 後來神光…Shevirat ha-kelim | Judaism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艾薩克·盧裏亞

艾薩克·本·所羅門·盧裡亞·阿什肯納齊(Isaac ben Solomon Luria Ashkenazi),在猶太宗教界俗稱哈阿里(Ha'ari)、哈阿里哈卡多什(Ha'ari Hakadosh)或阿里薩爾(Arizal),是奧斯曼敘利亞(現以色列)加利利地區薩法德社區的一位主要拉比和猶太神秘主義者。(1534-1572)Isaac Luria - Wikipedia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3/10

德國唯心主義中的神秘主義思想

謝林的思想對黑格爾(G.W.F. Hegel,1770-1831 年)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黑格爾的辯證哲學可以被視為對卡巴拉和諾斯底(Kabbalistic and Gnostic)主題的理性重構。

波墨、謝林和黑格爾之間的聯繫對於理解深奧思想(esoteric ideas)在德國唯心主義中的傳播至關重要。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與黑格爾同時代的弗里德里希-謝林是德國理想主義發展的關鍵人物,他深受波墨神智學(Böhme's theosophy)的影響。 在《對人類自由本質的哲學探究》(1809 年)中,謝林大量借鑒了波墨的 Ungrund(德文:意為"不合理") 概念和 「三原則(Three Principles) 」學說,發展了自己對絕對(Absolute)和惡的本質(the nature of evil)的理解。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謝林對波姆神智學(boehmean theosophy)的吸收,特別是對動態的、自我區分的絕對概念的吸收,對黑格爾的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
儘管黑格爾對謝林哲學的某些方面持批判態度,但他吸收並改造了謝林的許多見解,將其納入了自己的辯證體系。 因此,波墨對黑格爾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是透過謝林與波姆神智學的接觸而產生的,這表明在德國唯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神秘主義與哲學思潮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註解:

德國唯心主義

德國唯心主義一般是指從18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在德國建立起來的唯心主義哲學,它由康德在1780年到1790年間的作品發展而來[1],並和浪漫主義、啟蒙運動的政治革命有著密切聯繫。在它的發展過程中,最有名的思想家是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然而雅各比、萊因霍爾德和施萊爾馬赫也作出了巨大貢獻。

德國唯心主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boehmean theosophy】波姆神智學/基督教神智學/神智學

譯自英文-基督教神智學,也稱為波姆神智學和神智學,是指基督教中的一系列立場,這些立場側重於獲得關於神性本質以及宇宙起源和目的的直接、無中介的知識。它們被描述為神秘的哲學。神智學被認為是西方神秘主義的一部分,它相信古代隱藏的知識或智慧提供了一條通往啟發和救贖的道路。

Christian theosophy - Wikipedia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4/10

黑格爾的神秘唯物主義

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深植於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盧瑞安卡巴拉和雅各波墨的基督教卡巴拉等神秘主義傳統。
西里爾·歐立根(Cyril O'Regan)、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阿嘉塔·別利克-羅布森(Agata Bielik-Robson )和格爾肖姆·朔勒姆(Gershom Scholem)等學者對此譜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西里爾·歐立根在其著作《異端黑格爾》(1994 年)中認為,黑格爾的思想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諾斯底派和卡巴拉派思想所塑造的。

歐立根追溯了波墨對黑格爾的影響,展示了伯姆的神智學宇宙論,其中強調對立面的動態相互作用和神聖自我啟示的過程,它如何轉化為黑格爾的辯證體系。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同樣,漢斯-約納斯(Hans Jonas)在其開創性著作《諾斯替/諾斯底宗教 The Gnostic Religion 》(1958 年)中指出,

諾斯替派的“異己神(Alien God)”概念對黑格爾哲學 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約納斯看來,黑格爾關於"絕對精神Absolute Spirit (Geist)"的概念與諾斯底神話中落入物質世界的神聖火花(divine spark)必須返回其源頭的概念極為相似。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艾瑞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在他的論文《論黑格爾:巫術研究 On Hegel: A Study in Sorcery 》(1971 年)一文中更進一步指出,黑格爾的體系本質上 是一種「內在化的諾斯底主義」(immanentized Gnosticism),是諾斯底神話的世俗化版本,它將墮落與救贖的戲劇重新置於歷史進程之中。

沃格林在黑格爾哲學中看到了一種危險的 “巫術(sorcery)”,它試圖透過投機/思辨性思想(speculative thought)的力量來改變現實。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阿嘉塔·別利克-羅布森(Agata Bielik-Robson)在其著作《猶太密碼神學的晚期現代性 Jewish Cryptotheologies of Late Modernity 》(2014)中,

探討了黑格爾思想的卡巴拉基礎,尤其是盧瑞安卡巴拉的影響。 Bielik-Robson認為,黑格爾的否定和揚棄(Aufhebung)辯證過程是盧瑞安教義 Tzimtzum(神聖收縮)和Tikkun(宇宙修復)的哲學移植。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研究猶太神秘主義的先驅學者格爾肖姆·朔勒姆(Gershom Scholem)也注意到了黑格爾思想中的卡巴拉元素。 在《卡巴拉與神話 Kabbalah and Myth 》(1960 年)一文中,

朔勒姆認為黑格爾的哲學可以被視為一個 “卡巴拉神話”,它以哲學的方式重塑了盧瑞安戲劇(Lurianic drama)中的放逐與救贖。
黑格爾的體系強調"精神 Spirit (Geist)"的自我異化以及和解(Versöhnung)的必要性,與盧利安人的 「Timtsum 」和 「Tikkun 」概念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雅各·波墨對黑格爾的影響尤其重要,因為波墨是諾斯底派和卡巴拉傳統與德國理想主義之間的重要紐帶。

波墨的 「 Ungrund 」概念(萬物從中產生的無底深淵)和 「三原則 」學說(黑暗與光明、憤怒與愛的動態相互作用)預示了黑格爾辯證法體系的關鍵要素。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克里斯提安·鮑爾(F.C. Baur)在其著作《基督教諾斯替學說 Die christliche Gnosis》(1835 年)中,
是最早發現波墨思想的諾斯替根源並提出波墨與黑格爾之間聯繫的 學者之一。 鮑爾認為,波墨的神智學代表了一種 “投機的諾斯替主義(speculative Gnosticism)”,它預示了黑格爾哲學的辯證結構。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註解

【諾斯替/諾斯底宗教 The Gnostic Religion】
The Gnostic Religion: The Message of the Alien God and the Beginnings of Christianity

The Gnostic Religion: The Message of the Alien God a...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Ungrund】 德文:不合理

Ungrund can best be defined as an atopical negation which has the status of a paradox or negation in the laws of logic. The Greeks used two terms to describe negation, ουκ ον, and µη ον. The first describes a negation which is absolute; a negation which is totally devoid of any ontological status altogether.
The concept of Ungrund in Jakob Boehme (1575-1624)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Ungrund 最好被定義為一種特異性否定,它在邏輯定律中具有悖論或否定的地位。希臘人用兩個字來描述否定:ουκ ον 和 µη ον。第一個術語描述了一個絕對的否定,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本體論地位的否定。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5/10

卡爾-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及其神秘結構

卡爾-馬克思的思想深深植根於盧瑞安卡巴拉的傳統,儘管已轉化為唯物主義和歷史框架。 就其核心而言,馬克思的辯證唯物論是盧瑞安創世神話的世俗化版本,強調透過對立面的動態互動來逐步展開歷史。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在其開創性著作《希望的原理 Das Prinzip Hoffnung 》(1954 年)中指出,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願景直接繼承了卡巴拉教的「Tikkun Olam 」概念,即彌賽亞式的恢復世界的原始統一

在布洛赫看來,馬克思的 「無階級社會(classless society) 」是卡巴拉 「未來世界(world to come) 」的世俗版本,是一個烏托邦境界,在這個境界中,所有分歧和矛盾都將最終得到調和。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這種卡巴拉主義基礎在摩西·赫斯(1812-1875 年)等早期社會主義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很明顯,他在著作中明確借鑒了猶太神秘主義傳統。

在他的《羅馬與耶路撒冷 Rome and Jerusalem 》(1862 年)一書中,赫斯認為社會主義是古代猶太人渴望救贖的現代表達方式,無產階級是以賽亞書中 「受苦的僕人(suffering servant) 」的世俗等同物。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同樣,俄羅斯東正教馬克思主義者亞倫·利伯曼 ( Aaron Libermann )(1845-1880 年)從馬克思的思想中看到了卡巴拉傳統的社會正義和救世主行動主義的延續。 在《論社會理想》(1875 年)一文中,利伯曼認為,為社會主義而鬥爭是一種宗教義務,它植根於猶太先知傳統和卡巴拉的 “Tikkun Olam ”要求。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這個神秘維度並沒有被後來的思想家們遺忘,即使他們試圖強調其科學和唯物主義方面。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其《歷史哲學論文》(1940 年)一文中,明確地將無產階級的革命任務比作 “Tikkun ”的卡巴拉過程,即聚集散落的神聖之光的火花。 在班雅明看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鬥爭概念是卡巴拉教與邪惡和壓迫的 「外殼 shells」(kelipot)鬥爭的世俗化版本。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即使是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路易-阿圖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 年),這位試圖清除馬克思主義中黑格爾主義和人文主義因素的哲學家,也無法擺脫其卡巴拉主義的基礎。

正如華倫·蒙塔格(Warren Montag)在其著作《阿圖塞和他的同時代人 Althusser and His Contemporaries 》(2013 年)中所論述的,阿圖塞的「偶然唯物主義(aleatory materialism)」概念強調歷史事件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與盧瑞安的「破裂 rupture」(shevirat ha-kelim)概念極為相似,即神器的破碎為修復工作創造了條件。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這種卡巴拉層面並不總是被其追隨者所承認或理解,他們中的許多人試圖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純粹的科學和理性學說。

例如,著名的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亞歷山大-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1902-1968 年)純粹從人類學和歷史學的角度解釋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淡化了其神秘主義和形而上學的面向。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然而,正如邁克爾·洛維 (Michael Löwy) 在其著作《救贖與烏托邦:中歐的猶太自由主義思想 Redemption and Utopia: Jewish Libertarian Thought in Central Europe 》((1992 年)一書中所論述的那樣,這種將馬克思主義世俗化和合理化的嘗試最終沒有 成功。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這一點在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的著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他在馬克思主義中看到了無法歸結為科學或經濟範疇的 「烏托邦剩餘(utopian surplus)」。

布洛赫在《烏托邦精神 The Spirit of Utopia》(1918 年)一書中認為,馬克思主義歸根結底是一種 “超驗唯物主義(transcendental materialism) ”,是一種試圖在物質世界中實現宗教的精神和倫理理想的哲學。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在布洛赫看來,馬克思主義的 「實踐 praxis 」概念,即無產階級的革命活動,是卡巴拉教 「Tikkun Olam 」思想的世俗版本,即人類積極參與對世界的救贖(human beings in the redemption of the world)。

正如布洛赫在《希望的原則》中所說:"真正的起源不是在開始,而是在結束,只有當社會和存在變得激進,即抓住了自己的根,它才是真正開始。但是 ,歷史的根源是在勞動的、創造的人類,他們重塑並徹底改變了既定的事實。"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The true genesis is not at the beginning, but at the end, and it starts to begin only when society and existence become radical, i.e., grasp their roots. But the root of history is the working, creating human being who reshapes and overhauls the given facts.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當然,對馬克思主義的這種卡巴拉式解讀並非沒有批評者。 一些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認為,馬克思思想中的神秘主義和救世主元素只是其繼承黑格爾思想的殘餘,馬克思主義的真正核心在於其對資本主義及其物質條件的科學分析。

然而,正如布洛赫、班雅明和洛維等思想家的著作所表明的那樣,馬克思主義的卡巴拉和烏托邦維度並不能如此輕易地被否定。
這些因素並非只是附帶的或外圍的,而是馬克思思想的結構和意義所不可或缺的。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此外,正如歷史學家瑪格麗特·C·雅各布(Margaret Jacob)在其著作《激進的啟蒙運動》(1981 年)中所論述的,猶太神秘主義(Jewish mysticism)對現代革命思想發展的影響比馬克思還要久遠。

雅各布追溯了卡巴拉思想對 17 和 18 世紀激進思想家的影響,如巴魯赫·史賓諾沙(Baruch Spinoza)和法國唯物主義者,他們試圖挑戰當時的宗教和政治正統。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雅各布看來,卡巴拉學派的 「Tikkun Olam 」理論強調人類積極參與世界的救贖,是啟蒙運動激進政治的重要靈感來源。

正如她所說,卡巴拉的 Tikkun 概念,即恢復世界原有的和諧,被啟蒙運動的激進分子轉化為世俗的政治成語,他們從推翻舊秩序中看到了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新世界的可能性。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家的作品中,如義大利哲學家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作品中,這種卡巴拉遺產也是顯而易見的。

阿甘本在其著作《剩餘的時間 The Time That Remains 》(2000 年)中藉鑒了盧瑞安教的 Tsimtsum 概念,即為人類自由和創造力創造空間的神聖收縮,從而對革命政治形成了新的理解。

在阿甘本看來,革命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奪取政權或強加新秩序,而是在現有秩序中創造一個“空 void”或“間隙 gap”,一個潛能和創造力的空間,為人類行動開闢新 的可能性。 正如他所說:『空隙是每個政治體系中的革命元素,是無法體現的多餘部分,它擾亂了機器的順利運作』。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這種將 「虛空」作為革命可能性之所在的卡巴拉概念,也是斯洛維尼亞哲學家 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 作品的核心。

在他的著作《易碎的絕對 The Fragile Absolute》(2000 年)中,齊澤克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真正遺產不在於其對資本主義的科學分析,而在於其對超越資本主義世界的烏托邦式和救世主式的願景。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齊澤克看來,馬克思主義的 「無產階級 」概念不只是一個經濟範疇,而是一種世俗的彌賽亞,一個體現了新世界的希望和可能性的革命主體。 正如他所說:"無產階級不是一種積極的社會力量,而是空虛的化身,是現存社會秩序的『症狀性扭曲(symptomal torsion)』"。

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卡巴拉式解讀對當代政治和社會運動具有重要意義。 它表明,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力量不僅在於其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在於其對超越資本主義的世界的烏托邦式和救世主式的願景。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此外,它還表明,革命的任務不僅僅是奪取政權或強加新秩序,而是在現有秩序中創造潛力和創造力的空間,為人類的行動和想像力開闢新的可能性。

從這個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的卡巴拉遺產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好奇心的問題,而是當代爭取社會正義和人類解放鬥爭的重要資源。 當世界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危機時,從氣候變遷到專制主義抬頭,馬克思主義的烏托邦和救世主願景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具現實意義。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正如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則》中所說:『因此,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批判不僅僅是無神論的,而是有神論的:它不是針對宗教的,而是開闢了 一個超越宗教的空間,一個烏托邦式的可能性和希望的空間』
(The true Marxist criticism of religion is therefore not merely atheistic, but a-theistic: it is not directed against religion, but rather opens up a space beyond religion, a space of utopian possibility and hope.)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註解: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德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主要著作有《希望的原理》。布洛赫受到黑格爾和卡爾·馬克思以及托馬斯·閔採爾、帕拉塞爾蘇斯和雅各·波墨等人的影響。恩斯特·布洛赫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修復世界 (Tikkun olam)】
譯自英文-讓世界更美好(Tikkun olam)是猶太教中的一個概念,指旨在修復和改善世界的各種形式的行動。在古典的阿拉伯文學中,該短語指的是旨在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法規。在阿萊努祈禱中,它指的是根除偶像崇拜。在盧里亞尼卡巴拉(Lurianic Kabbalah)中,“修復”是神秘的:通過儀式表演將神聖之光的火花返回源頭。
Tikkun olam - Wikipedia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亞倫·利伯曼 ( Aaron Libermann )(1845-1880 年)
亞倫·塞繆爾·利伯曼,亦以筆名巴爾·德羅拉(Bar Drora)和丹尼爾·伊什(Daniel Ish)而聞名,後來被稱為亞瑟·弗里曼(Arthur Freeman),是一位社會主義作家、希伯來語翻譯家和政治散文家。 作為猶太社會主義和猶太工人運動的先驅,他被魯道夫·洛克和貝爾·博羅喬夫稱為「猶太社會主義之父」。

Aaron Liebermann - Wikipedia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The Fragile Absolute: Or, Why Is the Christian Legac...
我們這個時代的標誌特徵之一是「神聖」以各種不同的形式重新出現,從新時代異教到文化和政治理論中新興的宗教敏感性。 齊澤克的《脆弱的絕對》(作者在此出版並附有新序言)的賭注是,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可以共同對抗當代乏味的唯靈論的攻擊。 基督教遺產的革命核心太寶貴了,不能留給原教旨主義者。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6/10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救世主/彌賽亞的馬克思主義

正如華特·班雅明在《歷史哲學論綱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一文中所說:
"彌賽亞不僅以救贖者的身分到來,也以敵基督的征服者的身分到來。 只有歷史學家才有能力在過去的歷史中煽起 希望的火花,因為他堅信,如果敵人獲勝,即使是死者也難逃一死,而這個敵人並沒有停止勝利。"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The Messiah comes not only as the redeemer, he comes as the subduer of Antichrist. Only that historian will have the gift of fanning the spark of hope in the past who is firmly convinced that even the dead will not be safe from the enemy if he wins. And this enemy has not ceased to be victorious.)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與法蘭克福學派有關的思想家中,華特·班雅明對卡巴拉的研究可能是最明確、最有據可查的。 在《論語言本身與人的語言 On Language as Such and on the Language of Man》(1916 年)一文中,

班雅明借鑒了卡巴拉的 「事物語言(language of things) 」思想,提出了自己的語言理論,即語言是一種超越人類交流的表達媒介。 在卡巴拉學者看來,所有的創造物都被賦予了神聖的語言,而神秘主義者的任務就是透過命名行為來解釋和救贖這種語言。 同樣,在班雅明看來,哲學家的職責是 “閱讀從未被書寫的東西(read what was never written)”,揭示隱藏在物質世界表面之下的意義和對應關係。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班雅明對卡巴拉的興趣也體現在他的寓言理論中,他在《德國悲劇的起源 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 》(1928 年)一書中對這一理論進行了闡釋。
班雅明借鏡卡巴拉的 「打碎器皿」(Shevirat ha-Kelim)概念,認為寓言是一種表現模式,產生於破碎和失落的體驗。

正如神聖之光(divine light)在 「容器破碎 」的宇宙災難之後散落和隱藏在物質世界中一樣,寓言藝術作品中的意義也是破碎和分散的。 批評家的任務,就像卡巴拉學者的任務一樣,是收集並重新組合這些碎片,救贖隱藏在其中的真理(to redeem the truth that lies hidden within them)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班雅明後期的著作中,特別是在《歷史哲學論綱》(1940 年)中,他對卡巴拉的研究呈現出更明確的政治性和彌賽亞性。 借鑒盧利安的 “Tikkun ”概念,班雅明設想了一種歷史唯物主義形式,旨在透過 「炸開歷史的連續體(blasting open the continuum of history) 」來救贖過去。

卡巴拉教認為,散落的神光火花可以透過「Tikkun 」的工作收集起來並恢復其源頭,班雅明欣然接受了這一觀點,並將其重定義為:過去被遺忘和被壓迫的時刻將透過當下的革命行動來得到救贖。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正如邁克爾·洛維(Michael Löwy)在其著作:
《火災警報:閱讀華特·班雅明的"歷史哲學論綱" Fire Alarm: Reading Walter Benjamin's 'On the Concept of History 》(2005 年)一書中所論述的,班雅明的彌賽亞歷史觀深受猶太神秘傳統,尤其是艾薩克-盧裡亞(Isaac ben Solomon Luria)的卡巴拉的影響。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
註:
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 Wikipedia--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7/10

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與激進傳統

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與卡巴拉的關係不如班雅明那麼明確,但意義卻不亞於班雅明。

在他的著作《你們應如神:對舊約及其傳統的激進解讀 You Shall Be as Gods: A Rad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and Its Tradition 》(1966 年)中,

弗洛姆對《希伯來聖經》進行了人本主義和心理學的解讀,並藉鑑了哈西迪派(Hasidic)和卡巴拉派的資料。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弗羅姆詮釋的核心是 「激進一神論(radical monotheism) 」的思想,他將其定義為對上帝的信仰,上帝不是獨立於世界之外,而是存在於世界之中。
在弗洛姆看來,這一思想在卡巴拉教的 Ein Sof 概念中得到了最清晰的表達,Ein Sof 是無限的、不可知的神,是一切存在的源泉和基礎。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弗羅姆在理解人類的創造力和自我實現時也藉鑒了卡巴拉思想。

弗羅姆在《愛的藝術 The Art of Loving》(1956 年)一書中認為,愛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需要有「生產導向(productive orientation)」的能力,即以自發和真實的方式與世界和他人建立聯繫的能力 。
這種將創造力作為與世界進行愛的接觸的一種形式的觀點與卡巴拉教的 “Tikkun Olam ”概念相呼應,即人類參與修復和改造宇宙。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對弗羅姆和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源於他的對話哲學以及他與哈西迪神秘主義(Hasidic mysticism)的接觸。

在《我與你 I and Thou》(1923 年)一書中,布伯區分了兩種存在模式:一種是「我與它(I-It)」的關係,即把他人當作一個可以利用或體驗的對象;另一種 是「我與你(I-Thou)」的關係,即把他人當作一個完整而獨特的存在。 在布伯看來,「我-你((I-Thou)) 」關係是一切真實存在的基礎,它植根於與瀰漫於萬物的神聖存在的相遇。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布伯的對話哲學與卡巴拉思想,特別是哈西迪教派的 「devekut」傳統,即透過祈禱和默想與上帝相契合,有著重要的親緣關係。

正如利夫卡·沙茨·烏芬海默(Rivka Schatz Uffenheimer)在其著作《作為神秘主義的哈西迪教:十八世紀哈西迪思想中的安靜主義元素 Hasidism as Mysticism: Quietistic Elements in Eighteenth-Century Hasidic Thought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在他的著作中所論述的,布伯關於「我-你」關係的概念深受哈西迪教「存在的統一性(unity of being)」思想的影響,即對萬物中神聖存在的體驗。這一想法也是布伯理解社區和社會變革的核心,他認為社區和社會變革植根於個人與群體之間的 「真正對話(genuine dialogue)」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格爾肖姆·朔勒姆(Gershom Scholem)在《馬丁·布伯對哈西迧主義的詮釋 Martin Buber's Interpretation of Hasidism 》(1961 年)一文中認為,
布伯的對話哲學是哈西迪神秘主義的「世俗化和存在主義化」版本 ,它試圖用現代哲學和心理學的語言來詮釋「脫維庫特(devekut)」的經驗。
朔勒姆也指出了卡巴拉對布伯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他將神人(divine-human)關係理解為一種動態的、相互的啟示和隱藏過程。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
註解:
【Devekut】譯自英文-Devekut、debekuth、deveikuth 或 deveikus 是一個猶太概念,指的是與上帝的親近。它可能指的是在猶太祈禱、托拉學習或執行 613 條戒律時達到的一種深度、恍惚的冥想狀態。它與猶太神秘傳統尤其相關。

哈西迪猶太教

是猶太教正統派的一支,受到猶太神祕主義的影響,由18世紀東歐拉比巴爾·謝姆·托夫創立,以反對當時過於強調的守法主義猶太教
--
BlackBottle
3 weeks ago
///明天繼續。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8/10

解構主義與卡巴拉詮釋學

在後結構主義傳統中,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主義可被視為一種卡巴拉詮釋學,它試圖打破和改變西方思想的二元對立結構。 德里達在《書寫與差異》(1967 年)一書中指出,書寫行為總是縈繞著相異性的 “痕跡(trace)”所困擾,即無法用語言完全捕捉或表述的意義殘餘。
這種 「痕跡 」的概念與卡巴拉教的神光 「殘餘」(reshimu)概念極為相似,後者是 Ein Sof 在創造過程中收縮後留下的。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德里達的 「差異」(differance)概念,無休止地推遲陳述含義(signification)的意義和存在、成為符號遊戲,也可以被視為一種卡巴拉詮釋學。

正如艾略特·R·沃爾夫森(Elliot R. Wolfson)在其著作《語言、愛神、存在:卡巴拉詮釋學與詩意想像 Language, Eros, Being: Kabbalistic Hermeneutics and Poetic Imagination 》(2005 年)一書 中所論述的那樣,卡巴拉將語言理解為一種創造性和變革性的力量,其前提是“意義的無限性(unboundedness of meaning)”,即字母和詞語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無限詮釋可能性。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沃爾夫森看來,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可以被視為一種“後現代的卡巴拉(postmodern Kabbalah)”,它試圖將意義從二元邏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為創造力和想像力開闢新的空間。

阿嘉塔·別利克-羅布森(Agata Bielik-Robson)在其著作晚期現代性的猶太密碼神學》(2014)中對德里達思想的卡巴拉基礎進行了詳細分析。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借鑒格爾肖姆·朔勒姆(Gershom Scholem)和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的研究成果,Bielik-Robson認為德里達的解構主義可以被視為一種“消極神學(negative theology)”,它通過 不斷推遲和置換神性(divine)在語言中的表徵,試圖保留神性的神秘性和相異性。

由別利克-羅布森來看,德里達的 「痕跡(trace) 」概念是卡巴拉神學中上帝 「撤回」(tzimtzum)思想的世俗版本,這種自我限制的行為為人類的創造力和闡釋創造了空間。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在其著作《卡巴拉猶太神秘哲學與批評 Kabbalah and Criticism》(1975 年)中對德里達的解構主義進行了類似的解讀,將其視為卡巴拉詮釋學的一種形式。 在布魯姆看來,卡巴拉學派的 「米德拉士」(midrash)概念,即對神聖文本的創造性闡釋,是理解德里達的處理語言和意義方法的關鍵。 正如卡巴拉學者試圖揭示《聖經》中隱藏的意義和對應關係一樣,德里達也試圖揭示西方哲學和文學文本中意義的 「傳播(dissemination)」。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與法蘭克福學派和後結構主義相關的其他思想家也在其作品中藉鑒了卡巴拉和諾斯底(Kabbalistic and Gnostic)主題。

狄奧多·阿多諾(Theodor Adorno)在其《否定的辯證法 Negative Dialectics》(1966 年)中提出了一種與諾斯底思想極為相似的哲學批判形式。

與諾斯底派一樣,阿多諾也認為世界從根本上是破碎的、異化的,他試圖發展一種思維形式來抵制和否定現代理性的 『虛假整體性(false totality)』。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阿多諾的「非同一性(non-identical)」思想,即超越和抵制概念識別的思想,可以看作是諾斯底派的「異己之神(alien God)」概念的世俗版本,即無法還原為人類範疇和表象的神性他者(the divine otherness that cannot be reduced to human categories and representations.)。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喬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在其著作《開放的: 人與動物 The Open: Man and Animal》(2002 年)一書中,阿甘本借鑒了卡巴拉的 “語言救贖(redemption of language) ”思想,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進行了批判。
在阿甘本看來,卡巴拉將語言理解為一種創造性和變革性的力量,為我們提供了一種超越將人類與動物和自然相分離的 “人類學機器(anthropological machine) ”的思維方式。
阿甘本提出的 『即將到來的共同體(coming community) 』這一抵制國家主權的社會生活形式,也可被視為卡巴拉教 “Tikkun Olam”(透過人類行動修復和改造世界)概念的世俗版本。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20 世紀末出現的酷兒理論可被視為對性別和性別認同本體論基礎的激進挑戰,與諾斯底主義和卡巴拉思想的顛覆性衝動相呼應。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開創性著作《性別惑亂》(Gender Trouble)(1990 年)是解構穩定、一致的性別主體概念的奠基性文本,與卡巴拉教的“打碎容器(shattering of the vessels)” (Shevirat HaKelim)思想產生了共鳴。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在巴特勒看來,性別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質身份,而是一種風格化的行為重複,產生一種穩定自我的幻覺。 這種性別表演性的觀點與卡巴拉教派對神性的理解極為相似,即神性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展開的發散與抽離的過程(Tzimtsum)。 對巴特勒來說,正如卡巴拉教派一樣,主體化(subjectivation)的過程總是不完整的,總是會留下剩餘或多餘的部分,無法完全融入象徵秩序(symbolic order)。

此外,巴特勒的「主構成外的部份(constitutive outside)」概念,即主體(subject)總是被其排斥和拒絕的相異性所困擾,可以看作是卡巴拉教派「殘餘」(reshimu)概念的世俗翻譯,即Ein Sof 收縮後 殘留的神聖之光的痕跡。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艾略特-沃爾夫森(Elliot R. Wolfson)對巴特勒思想的卡巴拉層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他認為巴特勒將性別理解為物質性與表演性的“交織(chiasmatic interweaving)”,這與卡巴拉 神性之光『永恆地融入(perpetual infolding)』物質世界的思想極為相似。 沃爾夫森認為巴特勒的酷兒理論是一種 “批判性的卡巴拉(critical Kabbalah)”,旨在顛覆和超越規範身份和體現的界限。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同樣,伊芙·科索夫斯基·塞奇維克(Eve Kosofsky Sedgwick)在其關於《壁櫥認識論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的著作中藉鑒了諾斯底派和卡巴拉派的主題,探討了知識與性行為之 間的關係。

塞奇威克將壁櫥分析為 “公開秘密的制度(regime of the open secret)”,這與諾斯底派的 “秘密知識(secret knowledge)”(靈知 gnosis)概念相似,後者在物質世界中既顯露又隱藏。她的 『酷兒表演性 ( queer performativity )』概念可被視為卡巴拉教 「Tikkun 」思想的世俗翻譯,即為贖回神性散落的火花、而必須持續進行的修復工作。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Her notion of "queer performativity" can be seen as a secular translation of the Kabbalistic idea of Tikkun, the ongoing work of repair and restoration necessary to redeem the scattered sparks of the divine.)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
註解: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希達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艾略特·R·沃爾夫森(Elliot R. Wolfson)

Elliot R. Wolfson - Wikipedia

阿嘉塔·別利克-羅布森(Agata Bielik-Robson)

Agata Bielik-Robson - Wikipedia
【米德拉什 midrash】

米德拉什,或譯作"米德拉西"、"密德拉西"(英語:Midrash),是猶太教對律法和倫理進行通俗闡述的宗教文獻,為猶太法師知識的研究與猶太聖經的詮釋[1]。
米德拉什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9/10

諾斯底主義、黑格爾主義和盧瑞安卡巴拉之間所重疊的宇宙論

在盧利安卡巴拉中,「謝基那(Shekinah) /神的居所 」代表神的存在或內在性,即神居住在被造世界中的一面。 她通常被描繪成第十個也是最低級的 「神性」(sefirot),即神的發散物或屬性,並與 Malkhut(王國)領域(即物質宇宙)相關聯。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根據盧瑞安神話,由於 「器皿破碎」(Shevirat HaKelim)--打破了創世的原始統一性的宇宙災難:的結果,謝基那(Shekinah) 被放逐或從神的寶體中分離出來。 恢復謝基那在神聖秩序中的正確位置是卡巴拉修復之道(tikkun)的核心目標,它旨在治癒世界的分裂,並將散落在整個造物中的神聖火花重新凝聚在一起。

同樣,在諾斯底宇宙論中,索菲亞 = Sophia(智慧 = Wisdom)是一個神聖的詠嘆調,在精神戲劇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 根據諾斯底神話,索菲亞從神聖的寶體中墜落,誕生了有缺陷的物質世界的創造者--「德謬哥/巨所造物主」(Demiurge)。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索菲亞的這種墮落狀態與卡巴拉中謝基那的流放狀態相對應,因為兩者都代表了脫離其源頭、糾纏於多重性和有限性領域的神聖原則。
諾斯底派的救贖之路與卡巴拉的「tikkun 」過程一樣,旨在解放人類靈魂中的神性火花(pneuma),使其與超驗的神性重新結合,從而使索菲亞恢復其原本的統一性(thereby restoring Sophia to her original unity)。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在黑格爾的哲學體系中,我們發現精神(Geist)的辯證運動與卡巴拉和諾斯底的主題驚人地相似。 在黑格爾看來,精神是絕對的現實,它透過自我分化和自我和解的過程展開自身,產生了自然和歷史的有限世界。 這種發散與回歸的過程對應於卡巴拉(Kabbalah)中神的放逐與恢復,以及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中索菲亞(Sophia)的墮落與救贖。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更具體地說,黑格爾的 「自我異化 self-alienation」(Selbstentfremdung)概念可以看作是對卡巴拉和諾斯底派的神性放逐和墮落思想的哲學詮釋。 黑格爾認為,精神必須異化或外化自身,才能實現其潛能,成為完全的自我意識。
這意味著,有限世界及其所有的否定性和矛盾性,是絕對者自我實現的必要時刻。
正如“謝基那(Shekinah)”必須降臨到多重性的領域,“索菲亞 (Sophia)”必須孕育出“德謬哥(Demiurge)”一樣,精神也必須“清空自身(empty itself)”,進入自然和歷史的世界 ,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此外,黑格爾的 「和解 (reconciliation)」(Versöhnung)概念可視為卡巴拉學派的 「提昆(tikkun)」和諾斯底派的 「救贖(salvation)」的哲學類比。 在黑格爾看來,辯證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在絕對的統一體中調和所有的對立和矛盾。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這意味著,看似與無限世界分離或對立的有限世界最終會昇華(aufgehoben),並融入精神的自我意識之中。
正如被放逐的謝基那(Shekinah)與神聖的佩雷若瑪(pleroma)重聚,墮落的索菲亞(Sophia)回歸神性,自我異化的精神也透過否定和昇華運動與自身和解。

因此,在比較盧瑞安卡巴拉、諾斯底主義和黑格爾哲學的形上學體系時,我們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模式,即以女性神性原則(feminine divine principle):謝基那(Shekinah)/索菲亞 (Sophia)為中心,進行發散、墮落和救贖。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

註解:
Shekhinah
(希伯來文:שְׁכִйנָה‎,現代:Šəḵīna,泰伯利亞語:Šeḵīnā)[1] 是希伯來文單字的英文音譯,意思是「居住」或「定居」,表示上帝在某個某個地方地方的臨在。 這個概念可以在猶太教和妥拉中找到,如出埃及記 25:8 所提到的。

聖經中並沒有發現「Shekhinah」這個字。 它出現在《密西拿》、《塔木德》和《米德拉什》。
Shekhinah - Wikipedia

--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10/10

諾斯底、盧瑞安和黑格爾概念地圖

原始的神性統一(Original Divine Unity)

諾斯底主義: 超驗的神性領域的豐滿。

盧瑞安卡巴拉: Ein Sof,無限,沒有限製或盡頭。

黑格爾主義:絕對,所有現實的整體性統一。

表現或散發(Manifestation or Emanation)

諾斯底主義: 『永世生命(aeons)』的散發,神性存在從 佩雷若瑪(pleroma)創造了宇宙。

盧瑞安卡巴拉: Tzimtzum(收縮)和隨後的 質點 = (Sefirot)(神聖能量的通道)噴發。

黑格爾主義: 辯證的過程,絕對性(Absolute)在自然、人類社會和思想中的展開。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創造中的神聖火花(Divine Spark)或本質

諾斯底主義: 神聖火花,人類體內的神性片段,尋求回歸佩雷若瑪(pleroma)。

盧瑞安卡巴拉: Nitzotzot(火花),被困在物質世界中的神性本質,需要解放。

黑格爾主義: Geist(精神 = Spirit),在人類歷史和意識中顯現的絕對本質,努力實現自由。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對比與衝突

諾斯底主義: 物質世界,由德謬哥/巨所造物主(Demiurge)創造,以無知和痛苦為特徵。

盧瑞安卡巴拉: 破碎的容器(Shevirat HaKelim),需要修復(Tikkun)的創造物的破碎面。

黑格爾主義: 歷史與哲學的演變,其特徵是矛盾(正題與反題)導致進步(綜合)。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回歸或救贖的過程

諾斯底主義: 靈知(Gnosis):使神性火花回歸佩雷若瑪(pleroma)的知識。

盧瑞安卡巴拉 Tikkun Olam:透過人類行動恢復世界,使神聖火花與 Ein Sof 重新結合。

黑格爾主義: 透過辯證法實現精神(Geist)的自我實現,最終達到絕對的知識和自由。
(The self-realization of the Spirit (Geist) through the dialectic, culminating in absolute knowledge and freedom.)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最終的統一(Final Unity)

諾斯底主義: 神性火花、超越物質宇宙、超越上帝,完成重新統一。

盧瑞安卡巴拉: 完成 “修復世界 = Tikkun”,恢復原有的和諧,充分展現神性之光。

黑格爾主義: 絕對者在哲學反思中充分認識自身,達到完全的自我意識和自由的境界。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

註解:

質點 (卡巴拉)
質點(英文:Sephirot 或 Sephiroth;希伯來文:סְפִירוֹת),中文又譯作「源質」(單數)或「源體」(複數),本意「計數」,是卡巴拉思想中的十種屬性/流溢。透過這些質點,無限(Ein Sof,即自我顯現前的上帝)彰顯自身,又接連不斷地創造物質領域以及一連串更高的形上學領域。(這一演化順序又稱為Seder hishtalshelus,鏈狀進程。)英文質點中亦可譯為Sefirot/Sefiroth,單數形式Sephirah/Sefirah等。

質點 (卡巴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最後一段是作者的參考文獻,上面有些有提過,就不翻了:Hegel Borg™️ on Twitter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拉線結束。
BlackBottle
2 weeks ago
文章: --【 神聖女性 Shekhinah: The Divine Feminine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