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洛 📚
1 weeks ago @Edit 1 weeks ago
#書 #讀嘛讀嘛

《疼痛大解密》蒙蒂・萊曼

「疼痛甚至不是危險訊號通過門閥、進入脊髓的結果所決定:疼痛完全由大腦產生。換言之,疼痛不是大腦偵測到的,而是大腦製造的。如果疼痛要存在,需要我們的覺察意識。」

「當無意識大腦判定身體有危險時,會有意識地把這判斷轉譯為疼痛。V.S.Ramachandran 是卓越的印裔美籍神經科學家,他曾精湛說明這個現象:『疼痛是對生命體健康的狀態的意見,而不只是受傷的反射回應。』」

就像光線打到視網膜,必須由大腦解釋其意義,我們才能理解所見之物,疼痛也是大腦做出的解釋,並不是一受傷就會自動出現的反應。顛覆了一直以來的觀念
latest #8
尼洛 📚
1 weeks ago
「前扣帶迴皮質會監測從身體送往大腦的感官資訊流,例如撞到的腳趾送來的有害訊號。前扣帶迴皮質持續監視身體的損傷與危險,它自認為是疼痛教授,而不只是個監測者。

在額葉皮質的象牙塔中,前扣帶迴皮質不會浪費時間在微不足道的疼痛資訊,例如有害訊號來自何處,而是尋找疼痛的意義。它會在經驗中整合疼痛的身體、情緒與社會元素,例如社會排斥、焦慮與憂鬱。

前扣帶迴皮質幫助我們理解,若有人『傷害我們的感受』時,我們確實是受到傷害,也會覺得疼痛。前扣帶迴皮質不光是我們感受到身體疼痛時會啟動,在感受到拒絕的傷害時也會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止痛藥乙醯胺酚(paracetamol)會減少情緒性疼痛與社會排斥的傷害。造影顯示,乙醯胺酚可以抑制此腦區活動。」
尼洛 📚
1 weeks ago
「大腦認為我們哪裡受傷,我們就會覺得哪裡疼痛,然而,那未必是真正的受傷之處。因此,疼痛是大腦創造出來的,並投射到身體部位。我們都有幻肢;只不過,我們有實際的身體部位剛好在那。拉馬錢德郎主張,我們『全身都是幻影,那幻影是大腦純粹出於便利而建立的。』我們的『身體印象』是在大腦中構成,並投射到身體上。關鍵在於,這和我們的實體身體彼此獨立。」
尼洛 📚
1 weeks ago
「反安慰劑效應極為常見,影響了無數持續性疼痛患者的人生。醫師非常容易觸動反安慰劑效應:『你是高風險病人』、『會痛的話就跟我說』,這樣的句子會讓疼痛更嚴重,也加重焦慮。三言兩語就能帶來強大的影響,負面說法猶如魔鬼氈一樣黏。

我們會在漫不經心的情況下,對他人與自己使用反安慰劑效應:『你那生鏽的膝蓋還好嗎?』、『我的背好僵硬』、『我整個人都要散了』。在找醫師之前先上Google查身體狀況,也會導設定我們對疼痛的期望。身為人類,我們大部分時間耳根軟,身體若是感覺到威脅或傷害,負面的文字就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

言語是真的會傷人的
立即下載
尼洛 📚
1 weeks ago
「類鴉片藥物對於短期疼痛而言是很好的藥物,我也在急診室與手術恢復室中,見識過無數次類鴉片藥物的神奇功效,不過類鴉片藥物對於持續性疼痛的效果就失色許多。以長期肌肉骨骼疼痛來說(例如下背痛與骨關節炎),最好的藥物就是乙醯胺酚等一般止痛劑。」
尼洛 📚
1 weeks ago
「……病患會對類鴉片藥物發展出耐受度,這麼一來,藥物就越來越無效,因為身體的類鴉片受體變得去敏感化,因此需要更多的劑量,才能達到相同的止痛效果。」

「長期服用類鴉片藥物,會很弔詭地增加疼痛敏感度,稱為類鴉片藥物痛覺過敏(opioid hyperalgesia)。」
尼洛 📚
1 weeks ago
關於類鴉片止痛藥也可以看看Netflix的影集《無痛殺手》,很精彩!內容是在講「奧施康定」被濫用的故事,它原先是設計給癌末患者使用的,但藥廠覺得消費客群不夠大,於是將它重新包裝,拉攏診所醫生開藥,推廣給一般民眾使用,結果很多患者因此藥物成癮。
尼洛 📚
1 weeks ago
「我們都經歷過短期疼痛的發炎效應;感冒時,皮膚與軟組織會對疼痛敏感。最古老的止痛藥(在某些情況下也是最好的止痛藥)為消炎藥是其來有自的,因為這些消炎藥能抑制發炎困境的幾種要素。」
尼洛 📚
1 weeks ago
這本書裡最驚悚的應該是這段:「你知道嗎,在1980年代晚期之前,寶寶感覺不到痛是廣為接受的概念……寶寶在接受手術時是沒有用止痛藥的。更嚴重的是,他們會被給予神經肌肉阻斷劑,但沒有止痛藥,因此寶寶會麻痺,卻還是有意識,仍會感覺到痛。」

太恐怖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