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蓮🕯️存稿存起來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考據/藝術/文學】

畫家Lidia Timoshenko所繪製的《奧涅金》插畫。
順帶聊一下,《奧涅金》的年代究竟在什麼時候?

普希金寫作《奧涅金》是從1825年寫至1832年,故事發生的年份則推測是1820年~1824年之間,或是更長,小說在1833年成書,最終的定本則是在1837年出版。普希金沒有明確寫出男女主角兩人分離的時間,只在行文間暗示,奧莉嘉在連斯基死後一年另嫁他人,而達吉亞娜則是在與奧涅金再會的前兩年結婚。

(下收)
https://images.plurk.com/6lR0ROcnJyT04axfHTqPjh.png http://img1.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b/2/25/50/25050466_1210869090_7.jpg http://img0.liveinternet.ru/images/attach/b/2/25/50/25050468_1210869060_8.jpg
latest #9
蓮蓮🕯️存稿存起來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另外說到小說中的人物年齡,故事開始時,奧涅金是25、26歲,連斯基是18歲,達吉亞娜是17歲,奧莉嘉是16歲。
(看到有外文網站說,達吉亞娜只有13歲,我都想說是不是搞錯了什麼,普希金的女主角們起碼都有滿16歲。)
https://imgs.plurk.com/QEB/Wbt/gip7kO2aL7oDf064g7kuWKPHtGh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hTv/SWbzRk5XBSiZESjMLeHFnuGMYPR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Dmg/TLRqiGy9MOyL2uPBExy1H5mRyEg_lg.jpg
蓮蓮🕯️存稿存起來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958年的俄國版《奧涅金》電影遵照原著,服裝都是遵循1820年代。
https://imgs.plurk.com/QEB/Znm/GS4rJ0hfm6DRLRK8NzHFPkSDVzo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ooO/ZUxGEaHhMu4IlH3QyrZqlRDNH39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g0f/gj4GHjLjUSko3RyjC8w9DB6B8Vf_lg.jpg
1999年的《遲來的情書》由麗芙・泰勒與拉爾夫・費因斯主演,則是把場景搬到小說出版的1830年代,可從達吉亞娜的服裝見到當時流行的羊腿袖。

https://imgs.plurk.com/QEB/Du0/JmbzHS6dGKciailVhUQAwQ2QoVg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HyP/3x1XLylIWfOqddWb3spGkfTb6SC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kqo/jbeUWYHFMbYH4tRADKYO7NhCwdK_lg.jpg
立即下載
麗芙・泰勒在劇中所穿著的公爵夫人紅禮服
https://imgs.plurk.com/QEB/fiG/TiXAYgzhBRjWf95BmS4foAE2C5m_lg.jpg
現場演出的舞台劇與歌劇多數也依照原著,採用1820年代為背景。
https://imgs.plurk.com/QEB/GUB/YLq4YtHlP2cB4Q9eTwLwVD1OpON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5nV/VREfAUZXv2qVE2hB84Hu7kKKUdd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B/eLt/XtqA3L6qpNpMYYlYzlifHIWf6gs_lg.jpg
噗首畫家的插畫好美,喜歡這種畫風

原來《遲來的情書》就是改編《奧涅金》,這樣要找機會補片
fish_ivy: 我也喜歡她的畫風,色彩輪廓乾淨又有北國的冬季氛圍
我也想找時間來補1999這一部,來慢慢找片源
蓮蓮🕯️存稿存起來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順帶說一下,為什麼1821年作為故事開端,會是比較合理的推測時間,因為達吉亞娜後來結婚的丈夫是從戰場退役的公爵(原文還說是胖乎乎的將軍),而離1820年代最接近的戰爭是哪一場呢?

就是1812年的拿破崙戰爭。

(如果改期到1830年代,達吉亞娜的丈夫就不太可能是戰爭英雄了。)
蓮蓮🕯️存稿存起來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雖然《奧涅金》全文一句話都沒有明確提及現實政治,但普希金從創作的契機(1825年時他自身被放逐,以及年底爆發的十二月黨人事件),到形塑角色經歷的時代(拿破崙戰爭後,俄羅斯正努力加入歐洲),其實都與時事相關。

(普希金原本還想讓奧涅金死在高加索戰場上,這種安排的用意其實和屠格涅夫的《羅亭》,以及《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後渥倫斯基投入巴爾幹戰爭很相似:俄羅斯人青年們因為改變不了出身環境,從而選擇投身正在發生劇烈變動的地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