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前陣子去看了台史博的跨1624世界島台灣展覽,很值得一看的展覽!

展覽是以海洋史觀的角度出發,他用整個展廳的展品告訴你:在荷西時期有多少文化在台灣交流。展品來源超驚人,除了台灣各縣市的展品借展外,外國的展品也包含了日、荷、法。
除了有各式各樣的地圖
https://images.plurk.com/4T6EuCsWnEe2rW3zcbP7gy.jpg https://images.plurk.com/4eQlWMGlic3SK0LLB2NDa4.jpg https://images.plurk.com/2Ec0OOOcJZA8KNzTWQV6J3.jpg
還有屏風形式的
https://images.plurk.com/1tcPW2q5puHHu6hAhgzt4L.jpg https://images.plurk.com/7jnuu2UimRkmeCqFBN6zB0.jpg
葛飾北齋 https://images.plurk.com/2KJIyGC5HlSoJj2hcFnZiv.jpg
非常推薦去現場看真品!
latest #19
掰噗~
1 months ago
真是令人意外的發展 (thinking)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因為文物保存的關係,燈光不會太亮以免傷害到文物,但現場真的可以很近很近的看
https://images.plurk.com/4T6EuCsWnEe2rW3zcbP7gy.jpg
地圖視需求除了紀錄當地的地形地貌與行政區外,我很喜歡在地圖邊框的風俗紀錄,可能是各國人的服飾、或當地的重大事件。印象這張是葡萄牙人的圖(?),雖然圖的主軸是中國,但在圖二描寫了澳門、圖三則是天主教在當地被迫害
(隔一個月才寫心得的下場就是忘光光,有可能是錯的)
https://images.plurk.com/3CbE4WccZ4rkEm0fV6awR6.jpg https://images.plurk.com/5nMZVlL8nPnJg5duUNaOL8.jpg https://images.plurk.com/Z406xkKKxKmjMOcIRvKt6.jpg https://images.plurk.com/7EPNmDrQFa8dQxFM8l1SQu.jpg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因為是以海上貿易的角度來檢視,所以印尼、日本在展覽中也有不少的篇幅
https://images.plurk.com/4b7x8ug2ZOdoAw9CCnZTDr.jpg https://images.plurk.com/hdxAufLWVvvGaOThlWOOO.jpg
這幅捲軸在描述的是日本鎖國時期的長崎唐館,從卸貨、檢查商品、到這些貿易對象都是居住在這樣的 唐館

也因為不少展品是借展的關係,不同時間會展示不同的展品!
以這幅捲軸來說,因為他真的很~~~~~長~~~~~,不同時間是展示不同的部分!
5/12前是第二批的展品、5/14-6/30是最後一批!
立即下載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來講喜歡的展品
南蠻漆器
https://images.plurk.com/5gpQTay0NYOyU92sm9N5uv.jpg https://images.plurk.com/7JhjvHj3r0yX3Eu9UfMxjJ.jpg https://images.plurk.com/4gsU1Ggz6evMNWkhAFggiw.jpg
這次有不少展品都是從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借展的,南蠻漆器的區塊設計的很棒的原因是,文物前方就放了張椅子,上面有螢幕在播放研究漆器的教授講述南蠻漆器和一般日本漆器的不同之處:造型、用途、構圖等,講解的非常的細緻

包含日本的美學是留白、但這些外國來的客人希望畫面滿滿滿! 或是出現邊框、幾何的形式不太會是日本傳統繪畫會有的樣子,或是做成家具、珠寶盒的形式迎合歐洲市場的口味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師傅:沒見過這種要求,但我接受挑戰
於是這些這類漆器都被稱為南蠻漆器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原本放在噗首,但放不下了所以搬下來
我最喜歡這個展的原因是

1.海洋史觀出發的觀點
過往(至少在我那個年代)的教科書,雖然已經有台灣史了、課本也出現二二八了,但還是以不同的政權階段或的隱含著的中國(中華民國)史觀。

雖然寫著台灣作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但對不同政權來說,相對於「母國」,台灣仍是邊陲

但一個地方的歷史不會只有統治者的觀點,因為歷史是由在這裡生活的人所共同創造的,所以用貿易的角度可以看到人民生活的活絡與不同勢力的交會
商業是人們生活的原動力!
雖然不一定會有哪個面向才是「對的」,但透過不同角度的觀點,可以更貼近當初人民生活的樣態,看到「事件」實際上對他們生活的影響、為什麼某樣技術或物品的出現,對他們來說是動盪了整個社會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因為物品從來不會橫空出世的出現,從製造的技術、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因流通而產生的轉化與演化。都反映了該人們的生活需求與時代互動下而生的特殊性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2.並置的觀點
「歷史由贏家書寫」是耳熟能詳的句子,能夠負擔的起地圖製作的費用,與精美藝術品的也多半是權貴,因此透過不論透過歷史或藝術品,很難反應最基層人民的生活面貌與聲音的點在於此,因為他們所使用的物品,不管是因為「不夠精美」而不被後世留下,或是本身的用料不夠好所以不容易保存。

這個展迷人的點在於他沒有忘記被壓迫的人
在大航海時代所創造出驚人的商業奇蹟與繁盛的文化固然可貴,但同時當地被影響的居民、淪為奴隸的人所受到的迫害,是不能夠被這些「豐功偉業」所粉飾掉的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JPwpsfVOU3QHb8CUWh4ho.jpg
雖然不是這幅,但是是在同個展區,也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與印尼的故事,有一張貴族家庭的肖像畫,雖然畫的重點是貴族家庭,但展場的重點放在他們身後的僕役。(一樣過太久忘記詳細的名字了,拍謝!)

他後續反抗當地的荷蘭人,成為當地的民族英雄,但民間的故事、底層的故事因前述的原因,很容易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那麼史學家要怎麼去追尋他的故事呢?

答案在民歌裡,民間的歷史經常透過口述傳統、歌謠的方式流傳,除了識字率不高的因素外,這樣的精神作為故事的流傳,也會以朗朗上口的詞曲被傳唱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a22UV1mZDJc1HTvfzn4tL.jpg
這幅宣講施洗圖
這幅畫的設計我也很喜歡,他的前方放了一張長椅,兩端分別有一個聽筒分別是不同的觀點,翁佳音是從這張圖背後牧師之間的角力來敘述為什麼會有這幅畫,這幅畫的目的是為了顯示他傳教有方,以換得教廷(?忘記細節了)的支持。段洪坤則是從族人的視角來講,這樣大力傳教的背後是當地原住民巫師大批被流放然後多數人身亡的故事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用一幅畫+訪談做到三方視角的對照真的太厲害了⋯⋯真心覺得是很棒的展覽,也會覺得博物館能做到這樣的社會溝通真的是太好了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畢竟文物與展示經常牽涉到權力的關係,既然發生的事情無從改變,但詮釋可以是當代的,畢竟溝通的對象是當下活生生的人。

能夠給予當代的人啟發,不再重蹈覆徹,或是承認過去的錯誤,讓曾被污名化或被迫害的人能夠繼續好好的生活也是只有願意面對歷史才能做到的事
將過去的錯誤從公眾的視野中移除固然是一種方式,但像這樣的並置呈現不同面向的真實也是一種方式,讓人看到不同的思想與行動
這個展覽還有一處我很喜歡的是在展廳外的展區,有點像延伸議題的感覺
https://images.plurk.com/55mOL6nz6dZOu84XT7GLuU.jpg
和荷蘭國家博物館的合作,可以看到他們的線上展
——
還有幾個透過台灣的紀念碑和畫作去探討關於紀念的視角,啊但這部分我沒有拍攝
——
https://images.plurk.com/1hVyauMTKsCAnuZP0jZYRU.jpg https://images.plurk.com/65wBIeKDJP0yTr0ND3TWmJ.jpg https://images.plurk.com/5BpMHJAeAkoLNSRDH151dx.jpg https://images.plurk.com/4FtQEILl2Ml3BKD2Xv0Pct.jpg https://images.plurk.com/2Y8vrHvw1Ll6m9axdVA7cL.jpg
這邊的短採訪也很好聽!美中不足的是播音設備可能不夠大聲+會彼此干擾(
寫完了!
❀船槳精靈❀愛丟か慘死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又是憑印象寫心得時間,可能寫錯)

之前閱讀《失控的進步》時,印象裡面有段有趣的內容,大概是在講文明的演進即使是金屬器時代,判斷該社會的發展有些是以他是使用貴金屬為主(因此使用鐵器是衰亡的象徵)、但同時也有另一個觀點是鐵器比起貴金屬更能夠達成普及化(所以使用鐵器是進步的象徵)
我對演進的認知是石器>金屬器,但作者在講述這不一定是線性的,有些社會是石器與金屬混用,出產鐵礦的地方不一定有鐵的高階加工技術,對他們來說熔掉再製多一個步驟沒有必要,但反而是輸入鐵礦的地方,對他們來說鐵是稀缺物質,所以會不斷的重製再造,就他舉的案例來說是反而有更高階的加工技術
即使相同的物件,在不同社會之間使用的情境與功能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在展場是歐洲的錢幣被族人當作衣物的裝飾,讓我想到在《維梅爾的帽子》中國的瓷盤到了荷蘭是被當作家飾品轉化為牆上的裝飾品,作為一種文化資本的象徵,顯示家主的社會地位與品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