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latest #19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還記得大學快畢業的某段時期不太喜歡打動畫感想,那個時候雖然在學動畫但一直覺得迪士尼最近的動畫不是很好看,可是一直覺得講出來很難獲得認同(甚至會讓自己變箭靶),畢竟人家是迪士尼耶,賺得多畫面又好看,身為一個學動畫的學生到底有什麼好嫌的,感覺講了就會被這樣說所以常常看完就算了(後來有一段時間我都只打讀書心得不打電影感想有一點是受到這件事的影響,我覺得商業作品沒什麼好講的反正賣的多就好,我個人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

過了這麼多年的現在,我想當時的我欠缺的其實就是多元的欣賞角度。因為對當時一個念商業設計又是動畫組的學生來說,要脫離「賣座就是好」跟「畫面好看就是好」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的大學時期從來沒有學過用這兩個以外的角度去看待作品,所以就算自己體感上沒那麼喜歡也會壓抑自己的感受或者就變成某種憤世嫉俗的想法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當時的我其實沒有辦法想像自己是個對畫面無所謂的人,因為漂亮的畫面誰不喜歡,身邊的每個人對美感都高度追求,我自己也喜歡畫圖,當我發覺自己不是那麼在意畫面的時候,真的會突然有種「我是不是不夠努力」的自我質疑出現

或許也是因為我一直念的都是升學高中,分數就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在我家裡也是這樣),而我一直都很幸運地表現得還可以,所以對我來說單一標準地努力事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也不太會學習質疑身邊的環境或者堅持自己跟別人不同的想法,因為在大學之前這些技能好像也沒什麼用(畢竟是個沒有經濟獨立的小孩)

我覺得可能也是因為如此所以要再過了這麼多年我才會發覺自己其實對畫面沒有那麼要求,而且這件事情其實也沒關係,因為我還有很多的可能性(我接受這件事是很後來的事情了,甚至連我轉職的第一年我感性上都還是無法接受)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我覺得在我慢慢接受自己的獨特性時,最重要的一本書是成功的反思(還有錢買不到的東西,所以這裡好像也應該謝謝麥可桑德爾(?)),或許是看待別的領域時能更加的客觀,有一段時間我真的是瘋狂的在看社科書,然後慢慢把這些觀點融入自己的人生價值觀,才稍稍地開始接受觀點可以很多元這件事

然後要說到創作相關領域,我覺得兩個戲劇顧問真的是影響我最大的節目了,因為在這之前我身旁有在創作的朋友沒有人是用這種論點去看作品的,而也是聽到這個節目,我才發現原來我以前覺得那些怪怪的地方是可以被討論的,原來我可以這樣想沒有關係
立即下載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從現在的觀點看以前那種陷入泥沼的狀態,我才發覺要多元接觸不同的觀點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雖然以前在大學時也是很強調創意什麼的,但其實在一個領域久了還是會有一些既定的觀點,這都是在那個環境中難以察覺的,而且會根深蒂固到就算發覺了自己不用這樣想卻還是想改都改不了

大人學的podcast有講到醬缸理論,在一個環境下待久了就會變成那個樣子。我記得他們的舉例是如果人生中只遇過爛主管,那自己升職後也很容易變成爛主管(因為並不知道怎麼當個好主管),另外也像是很多有家暴問題的家庭在孩子成長後也很容易陷入加爆的循環之中(即使他們意識到這是不對的)......一時之間好像只能想到負面的例子,但以我自己而言,當我發現原來自己也可以有同溫層之後,我真的變得比較有自信去繼續寫一些作品的感想,而不會自我懷疑自己是不是又在為賦新辭強說愁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已經老(?)到開始感受到有些想法真的不是因為年輕太衝動才會有的,還記得我有一個新年新希望是不要再看BL看到生氣了,今年就是不再人云亦云,確定自己會喜歡才開始看(這個喜歡也是摸索了好幾年才確定的,不然以前我都會覺得不要局限自己應該要多看多嘗試然後就把自己氣死氣到覺得我大概就是討厭商業BL),今年開始真的少了很多踩雷的感覺,目前看到的作品都滿喜歡的雖然今年好像根本沒有看什麼BL作品

((但現在我也能比較理解為什麼我看商業BL常常被雷到,其實追根究柢是我不喜歡看愛情作品(又或者說我不是很喜歡商業愛情作品裡的某些特定表現或符號),這也是退了好幾步之後才能發覺的事情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還記得清明連假的時候在高鐵上看到社群在傳某個人物美術真好看,我就在車上一直放大縮小那張圖,在想大家到底喜歡什麼地方,回家之後開始刷各種TAG,然後繼續放大縮小那張圖去比對有提到的點,想知道大家到底喜歡什麼東西,因為我真的不知道(感受不到)

如果是以前的話我就要開始憤世嫉俗地想我就是非主流所以才不喜歡,但現在比較老了,可能也過了悲傷五階段(?)的憤怒,我那一路上的舉動裡其實也沒什麼情緒,就只是純粹好奇而已(然後想著也許可以放在自己創作中某個我無所謂的地方)

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才會發覺其實有些想法不是年輕的叛逆,真的無感的話那也是沒辦法,就接受真實的自己吧。我覺得自己現在能這麼泰然自若地接受這件事,跟我開始逐漸肯定自己的想法是有價值的很有關聯,因為肯定了自己所以就不太需要討好別人(或者覺得自己應該要跟別人一樣)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而在這個過程中,像這樣的節目真的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我又開始寫作品感想,有一部份也是因為想要留點東西給別人知道「其實也有人這樣想」,說不定網路角落裡某個跟以前的我一樣找不到歸屬感的人,可以偶然看到然後稍稍肯定自己,那就太好了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另外除了賣座、畫面好看以外,考據是否寫實也是一個很常被拿出來討論的點,像是台漫前幾年剛要起步的時候很常推出那種跟研究結合的作品,有的時候被人講劇情有點無聊的時候有些人就會講「可是這部的考據很寫實」

我以前聽到也會覺得怪怪的,雖然站在支持本土作品的立場上我很少這樣表態,而且我自己也想不通我覺得哪裡怪(不過發展到現在我覺得已經沒有這樣的問題了,CCC也走向商業化了),後來聽了這集也是讓我獲益良多,這集也是我重複聽最多次的一集,概念不太一樣但有打中我的疑惑

很喜歡聽這種深入探討的集數,我發覺我聽這種議題都聽不膩也不覺得累,又讓我更肯定我其實真正在意的東西就是這裡(所以我大學的時候才會一直覺得那些作品不好看)

‎在 Apple Podcasts 上的《兩個戲劇顧問》:S4SP1|不聊劇,這集聊:「戲,不是自然才好...
反正就是很喜歡這個節目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這幾年迪士尼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作品評價好像沒有以前來得好(我後來發覺我不喜歡之後我就很少看迪士尼電影了,所以我也幾乎沒看過),我也不是想評論那些電影本身,只是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感覺我講話變得沒有以前那麼戰戰兢兢,因為大家或多或少都開始注意到不是畫面好看就很重要了吧

((呃又或者是商業效益沒那麼好了所以其他問題才開始被放大,無論如何都給我一種其實當時的我是可以堅持自己的想法的感覺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雖然我的立場好像一直都沒有變太多(可能以前比較模糊但現在愈來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更多的是環境讓我判定能不能講話的成分比較多

其實我大學在看天生變態那本書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是屬於很容易被環境影響的人,我覺得像我這樣的人在堅定自己的價值觀之前真的滿需要用環境好好保護自己(或者就是特別欠缺歸屬感,沒人講話跟我類似的時候我就什麼都不敢講),只要撐過這段就可以慢慢享受自己在世界上的獨特了

也希望大家能夠享受自己的獨特而不覺得孤單或孤立無援,每個認真做自己的人都是閃閃發光的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
想補充一點東西,跟推薦節目無關,只是我覺得我一定要補在這個下面

之前在看齋藤老師的教學影片時有看到一段在講很多人生的結果看起來理所當然,但是當人真的在那個狀況下是很難看清楚方向的。例如從現在來看我打感想的方向很固定,但以前的我是不知道原來可以這樣去看作品的,或許剛看我上面第一段打的東西會覺得「去掉營利、去掉畫面不就只剩下故事可講了,這不是很簡單嗎」

但事實上沒那麼簡單,因為故事也是有很多面向可以分析的,其實最常見的分析也不是我打的那種,而是各種考據分析(就是像找彩蛋那樣),會讓人覺得「哇這個人真的看故事看得很深」

雖然感覺很像但我現在打感想的方式完全不是走這個方向,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逗留在一個作品上(這也是權衡自己的各種成本之後最後的考慮方向)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其實也是聽了兩個戲劇顧問之後開始調整自己的角度,然後發現原來自己這樣看作品比較舒服(?)所以才採取這個方向,而且老實說......我其實對故事裡有多少隱喻跟考據不是那麼有興趣(我覺得這種東西每個作者都會藏,我比較好奇的是怎麼藏的),除非那個議題是我感興趣的

我覺得這跟我對畫面沒有那麼追求一樣是我反覆觀影之後發現的事情,不然我一開始也是朝這個方向去寫感想的,因為我不知道還能怎樣看作品(有一段時間我會看很細,那段時間我覺得看電影或漫畫都很累)

我感覺我在大學到研究所的時間一直是用刪去法去調整自己的角度,這個在一開始什麼都很模糊的時候我覺得滿好用的,可是時間久了之後我也開始發覺其實一直排除掉自己討厭的東西並不會讓我得到自己想要的,真的想要理解自己要什麼還是要去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要主動規劃)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這個概念其實是我在選系的時候理解到的,我當初大學選那個系那個學校是因為我想逃離自己討厭的東西,我以前覺得排除掉討厭的東西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但當我發覺不是的時候我一開始非常否定自己的感受(或許是因為受到二分法的概念影響太深了,我已經逃避過一次了,我不知道現在到底還可以往哪裡逃)

回到一樓講的東西,這幾年下來我自己感覺最可怕的其實不是自己的喜好非主流,而是「連自己到底該怎麼歸類自己都不知道」,我覺得這也是很多非主流的人會愈走愈極端的原因(之一吧),我覺得人類最害怕的東西還是未知,就是因為這樣所以要改變價值觀很困難(如果連到底可以怎麼改變、改變完大概會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根本沒辦法改變吧)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當自己發現自己不屬於自己認知中的任何一個框架的時候那個焦慮是真實的,為了不要讓自己掉進未知的框架中,就會不知不覺地不停強化自己身處的框架中。例如我上研究所時有一段時間是極端排斥商業作品的,就算我發覺有些文藝作品我不是那麼喜歡的時候我常常會選擇忽略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講這個狀況(可能是某種沉默成本),就覺得自己已經做了這麼多次選擇為什麼還會選錯,我都已經放棄那麼多利益往自己覺得是對的地方走了怎麼可能還會錯

另一方面其實也是我不知道到底還可以往哪裡走才好,為了壓抑心裡對於未知的恐懼,有的時候就會開始有一些比較極端的想法出現(我覺得那個時候比較像是在說服自己自己就是屬於這個框框的)

但可能還好我在研究所遇到了很好的老師們,或者當時的我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建立新的價值觀(其實就是建立一個新的框框然後讓自己跳進去),雖然這看起來很浪費時間,但是可能套一句芙莉蓮裡面有的概念(?),人沒有辦法做到自己沒辦法想像的事情,所以必須要先讓自己可以想像那個未來才行

就像是我沒辦法想像自己靠動畫賺錢生活(我自己都不喜歡自己的作品),那不管做什麼都會感受到冒牌者症候群,自然做不好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現在還有點想不清楚這個概念到底要怎麼講,所以可能打得有點模糊......主要想說的就是很多人困在二分法裡面可能是因為不想面對未知,面對未知不只需要勇氣還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努力的方向跟量都很重要),這些隱藏的成本常常是會被忽略的,所以也會讓人無意間停在原地(然後把自己的框框畫的很粗,一直告訴自己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雖然有點抱歉,但我覺得有些朋友一直遇到爛老闆有的時候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不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好的公司、反正資本社會就是這樣,所以無意間放棄了很多機會,如果覺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真的很容易這樣)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回到我補充的第一段,我覺得我以前最早看電影的時候把營利+畫面(我自己認為主流的角度)跟非主流的角度切兩半,其實我沒有仔細思考過這個「非主流」到底是什麼,它就是禁不起推敲的一坨概念,可是在那個當下的我很難跳脫這個概念。可能就是因為我不知道除了這兩個框框以外還能怎麼想事情,有一陣子我還有點放棄思考,因為我看到的觀看角度除了那些以外就是去講演員很好看什麼的,但我自己的關注方向也不是那些,就有點擺爛到覺得我可能就是不適合看電影吧(有點像是習得無助感直接躺平了)

我發覺如果自己處在「一坨觀念」的立場裡(就是堅持二分法,我後來發覺很多二分法其實都經不起推敲但真的很容易這樣想,或許就是把所有的東西都切成自己討厭的跟自己討厭以外的,但其實後者的不確定性很高),就很容易憤世嫉俗,我還在想為什麼會這樣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不過雖然沒辦法好好把中間轉變得過程寫出來,可是我發覺當自己開始享受自己的獨特性之後,那種對二分法的堅持就會慢慢消失了

我覺得可能是當自己意識到其實自己不用屬於任何一個框框時,自然就會接受觀點可以是很多元的這件事吧(至少我以自己的經驗證明了這件事是可以刻意練習的,只要有去思考的話)

而做到這些事情的大前提,就是要去面對那個未知吧。我覺得自己一個人要跨過對未知的恐懼真的非常非常困難,很需要其他外力的幫忙,這可能也是很多老生常談會講的要拓展自己的見識,可能就是要有目的性地擴充自己的框框吧(至少知道還有這條路可以走)

講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我自己覺得甚至連意識到自己對未知是恐懼的都很困難(這其實跟病識感滿像的),這都是過了好幾年我好不容易稍微爬出來才打得出來的東西(然後還有一堆我打不出來的感受)
揩季_kezing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想到之前不知道在哪裡看到有人說「要畫出一張漂亮圖,首先你已經知道漂亮的圖怎麼畫了」這種感覺很像雞生蛋蛋生雞的話(又或許看起來很像廢話),最近也漸漸理解了如果真的什麼都要想得很清楚,那其實是那個問題已經不困擾自己了才講得出來,自己在那個當下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

我想趁自己還記得那是什麼感覺的時候把這些東西記下來,因為這種感覺其實會忘記,就像那些喜歡提當年勇的老兵一樣(?),這種同情心是會隨著我自己的成長忘記的

我其實不希望自己忘記,希望自己能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同理,但我現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我不可能記得所有發生的事情還有解決的方法(然後就會覺得應該很簡單吧),所以想說多少還是留下一點自己的想法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