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mur吳士宏 (@vaccine_1015) on Threadshttps://images.plurk.com/4LB8KLBVCmW9DPPv4rM79S.jpg https://images.plurk.com/69YzcJsuT3IlK9LhSBX29H.jpg https://images.plurk.com/2MPxz1nTQEo58UEZU3UHM.jpg https://images.plurk.com/eXiea9fnDezrjhSokiY4E.jpg
這篇好好看
掰噗~
2 weeks ago
我也想不透 (p-doh)
mago(・∀・)論文祈福中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有點釐清為何我在主流臨床有點格格不入的原因,我喜歡社會科學,興趣取向整體應該偏諮商,不過我卻還是走臨床和量化,以前是真的有覺得我八成走錯了,但經過心腫實習和有了對健康心理學的興趣,覺得臨床這條路也不是不能走,疾病跟人之間的關係,生理狀況對人不得不的影響,也是很貼近生活本身的,並且也覺得在臨床也不是那麼無法跟現象結合,對人的關懷也是

雖然我無法否認各種疾病必然有的生理、認知基礎,以及各種實驗、量表設計對研究的幫助,但我必須說,那些對我而言真的不太有趣,就如上面所說的不振奮人心,所以我是真的很喜歡人文心理學的研討會,裡面談的東西都是新的概念,是對人更深一層的理解
真的比起那些,一再對注意力細部的分類、腦功能那個區塊對應哪裡的研究,有趣太多了(抱歉我就想這麼說
想到我以前有過一個思考,我其實很不喜歡事事都要以證據說話的觀點,有些時候並不是單只有你提的證據就是事實,它可能是有很多個事實才會組成全貌,而或者只是現階段我們無法用我們已知的方式證明這件事存在,就要以「沒有證據所以不可信」來打翻所有
紀錄下一個僅僅只是存在的經驗、現象,但因為還沒探索到,而為這些事情發生的脈絡打上一個問號難道不可以嗎?那個問號對我來說,代表著無限可能,而有待人們去發掘探索,僅僅因為沒有證據而否認問號存在,我覺得真的就太過了
當然啦,可能我沒有做個質性研究(雖然我很想),不確定這樣的論述是否合適
立即下載
另外,也蠻喜歡裡面說,走量化或質性,其實依舊可以討論社會科學的觀點(應該說本來就可以
但台灣臨床心理學界主流對質性的排斥,進而有諮商與臨床的互斥,我真心覺得很沒有必要
想到我接觸一個兩個諮商的,都對量化有明顯非我族類的態度,就覺得很不爽,ㄍ
我真的覺得,臨床和諮商沒有差異這麼大,明明有這麼多的共同性,為何需要對立呢?我真的不懂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