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閱讀心得]

#媽佛 #怪談 #讀嘛讀嘛
#日本恐怖 #台灣鬼故事

必修!臺灣校園鬼故事考
這本其實是在3/7的「不思議大劇場-台灣篇」被前來參加活動的作者本人-謝宜安所贈與的新書,沒記錯的話大概花費了我三天左右才把這本書給閱讀完畢。

裡面的考證手法基本上就是在做學術論文研究的步驟,我自己是看得很開心,畢竟有時候自己的《日本恐怖實話》考究也是這麼搞,只是看到一半偶爾會替作者擔心起不知道讀者們啃不啃得下去。
latest #18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其實文章內容有其貼心的地方,像是闡述鬼故事的段落和解構的段落文字顏色並不相同,對於不想燒腦看解析的讀者們可以選擇不看(王剛老師語氣)。

https://images.plurk.com/5EUo24oWBPllu6nQTLcauo.png

自己對台灣的大專院校所流傳的鬼故事並不是這麼清楚,有些故事在閱讀時真的讓人耳目一新;相較地,有些故事的雛形則是一看就能馬上與某則日本怪談做聯想。

不過讀者想得到的地方當然作者也想得到,通常翻個頁就會有作者拿常光徹《學校怪談》系列,以及伊藤龍平教授翻譯過來台灣的幾本著作直接比較給你看,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預判了讀者的思考。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很適合拿來對談,開個讀書會、類似討論台灣和日本的怪談詳細差異之類的等等。尤其在看到作者把收集到的校園鬼故事標上的年份,多少可以確定哪幾則是受到日本影響所衍生的版本。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台灣的鬼故事真的受到日本怪談影響這麼深遠嗎?

我不敢說「非常深」,但至少到處都有影子是顯而易見的事實。

曾經說過日本的第二靈異風潮勃發於1990年代,當時的台灣才剛從戒嚴令解脫,對於外來文化不但好奇且接受度也相當之高,許多出版社從中找到商機,於1988年一口氣引進了113萬本來自於日本的週刊雜誌書籍,隔一年1989年更是在前一年的數字加上40萬,也就是進口了150萬冊左右。

錯過1970年代日本靈異風潮的我們,從一口氣湧入的外來書籍之中接受了至少20年份左右沒得接觸到的文化知識,最大的原因不用說,當然就是因為1972年台日斷交之後,國民黨施行了一系列禁止日本文化出現在大眾眼前的政策所導致。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直到1994年這些政策隨著戒嚴令廢止後,我們也正好趕上了日本第二波靈異風潮,除了進口書籍增加到了290萬之外,電視台也開始摸索要引進日本的什麼節目會賺錢,其中一個項目便是諸如《USO!JAPAN》、《毛骨悚然撞鬼經驗》等等的恐怖綜藝節目。我們甚至可以揣測,緯來日本台基本上除了最長青且有口碑的日劇之外,說是靠上面兩檔節目意外提升大量知名度也不為過。

可畢竟情報是有延遲的,哪怕現在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的新開播,也都是日本至少已經在一兩個月前(慢的至少都是半年前以上)撥放完畢的內容,回顧到1990年代前後則至少都是相差半年以上。

怪談類型亦是如此,因此我們所熟知的日本怪談其實是一口氣橫跨昭和/平成兩個世代。
立即下載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 拿此書來針對日台都市傳說/怪談文化對談的可行性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如果說台灣的校園鬼故事都與日本渡海而來的故事多少有關係,那是不是就喪失了可對談的空間?

倒不如說,正因為有這樣的承襲和差異,才有更多的空間去探討為什麼這個故事到了台灣會被這樣流傳。若從細節拆解我們甚至會發現,「原來這裡藏著日本文化」的部分非常之多,只不過沒有人去特別說明罷了。

例如本書中所提到的「紅眼睛」(P.129),引用了伊藤龍平的著作裡提到常光徹的《學校怪談8》也有類似的故事,只不過重疊的要素非常之少,開始流傳的時間點也差不多,其實很難說明是哪一方承襲哪一方。

但其實這故事開始被大眾所熟知的,若非大學宿舍有流傳,多半獲取來源應該就是造成話題的海外電視節目或書籍翻譯,甚或者是某BBS論壇等等。

而當時流傳到台灣的版本並非是常光徹的「計程車版本」,而是如下這一版: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一位出身在鄉下的女子在考到東京的大學之後,便在大學附近租了間房子開始一人生活。就在開始入住那間房後,發現房內有有一個小洞,似乎通到了隔壁。出於好奇,於是她便往洞內窺探了過去。

對面是一片通紅。

「會不會是隔壁的壁紙?」

女子這麼想著,隔日便因為好奇問了房東隔壁住著的是什麼人

「我隔壁住的是怎麼樣的人呢?」
「啊,就是一個因為生病,眼睛全紅的人而已啦。」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那麼為什麼傳到台灣來之後,生病的人會變成上吊的學姊?常光徹版本的紅衣女子在日本代表什麼意思?為什麼台灣版本還有「把門封住」的元素在?

這些都是很值得討論和玩味的地方。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日本怪談和台灣鬼故事的演化方向?

在辦過許多場書籍宣傳活動上,我都會這麼說明:

台灣的模式都非常固定,也多半與法術、神佛、鬼怪有關偶爾出現會用法術的神經病,可日本除了上述的範圍之外,偶爾會出現外星人、不知名的生物、傳承的鬼怪、天災異變造成的怪現像...etc.。

這並非在捧日本的怪談故事就好棒棒,而是因為絕大部分的人都被2000年前後的電視節目養大胃口,因此對於衝擊力不高的故事相對來說就較不怎麼在意。

當大家喜歡的故事模式和類型被定型之後,很容易發現到台灣的鬼故事大部分都在追求「被驚嚇的刺激」。而這也是我個人認為,為什麼有些日本原生的不可思議地故事傳到台灣漸漸變容的主因之一。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例如說我曾經在鋪上發過這麼個故事:

在日本中國地方有座橋,當地人都說在下午時分若是過橋遇到「クラッシュ(crash)」的現象,就在原地等待直到視野回復正常後再行動。至於會發生什麼事,A桑在詢問的時候也得不到具體的回答。

就在某日,她因為有事準備要渡過那座橋。正走到中央處,突然發現蟲鳴鳥叫在那個瞬間都沒了,且從橋上望去的風景雖然與平常無異,但配色卻極其詭異。A桑想起了當地人的說法,在原地靜待蟲鳴鳥響起、世界的顏色恢復正常之後,她才緩慢過橋。

至於「クラッシュ(crash)」到底是什麼,到現在還是不得而知。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像是這種種類的故事,台灣應該也不少,可要如何讓大家接受這樣的故事?

那就得在因為只講求衝擊力而逐漸喪失真實性的鬼故事之中,更用力得去追求真實性。這也就是為何媽佛版大部分的人會寧願「找經驗看而非創作」的原因。

只不過哪怕追求真實,某種程度上最後還得回歸到讀者對於故事內容「喜歡?不喜歡?」,如果對於某類型的故事沒有興趣,哪怕再真再恐怖也難以得到共鳴。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每個怪談師追求的目標不同,有些人會為了恐怖而去寫故事、有些人會為了收集故事而順帶去收集咒物、有些人則是從事相關的行業而無意間大量聽到,而我自己則是追求故事種類的多樣性、真實性和傳播日本的文化內容等等。

同樣回到開頭,我對台灣鬼故事的詳細知識還停留在非常粗淺且久遠的年代,且甚至帶一點成見。個人覺得這本《必修!校園鬼故事考》在挖掘故事和交叉對比的手法,算是能夠幫助我摒除成見和先入為主的思考,同時擅用台灣特有文化來與日本怪談師交流的著作之一。

如果各位與我一樣喜歡考察故事的各種可能性,那麼蠻推薦各位也來翻一翻這本書,一起來增加有趣無用的知識。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謝謝非常詳細的心得!讀得好滿足!

在收集的過程中發現台日很多鬼故事都很接近,但又有不同的關注跟發展,比較起來滿有趣的。不過也真的越來越困惑,到底為什麼臺灣都對這些日本怪談這麼清楚,都是哪裡知道呢?XD而且很不可思議的是,故事流傳還非常即時,我以為語言隔閡會導致需要幾年的時間才傳過來XD
噗內第一則有解答到我的疑問,原來台灣曾經在1990年代初進口過這麼多日本的書籍,如果能找到那些故事是透過哪幾本書流傳,覺得會很不錯~XD
一個我很困惑的例子是1978年司馬中原寫的〈夜行者〉,故事中講了「室友吃屍體」的故事。結果一查發現日本松田美代子的《現代民話考・學校》(1985)裡有收錄很明顯是前身的故事,原始流傳時間可能是戰前——這我覺得更不可思議了,這個傳說到底是怎麼在1970年以前傳到台灣來,被司馬中原知道的XD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laine98127:

首先感謝3/7號的來場以及書籍饋贈。

1990年代的哈日風潮是真的非常猛烈、上述的內容引用其實是出自李衣雲所著的「1990年代臺灣哈日風的基礎」這篇期刊論文,確實裡面的數據規模與過往記憶比起來有相當多一致的地方。

當時只要能夠引起話題的內容基本上是由電視圈為中心做傳播,而口承文藝在一傳十、十傳百的速度其實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快速。

另外,上述的數據還是不包含翻譯過後的著作(例如理髮廳會放的流行雜誌)、加上翻譯過後的數量可能會更可觀。

至於是哪本⋯記得有次我的噗中在講有位來自北海道的老師說他們自己學校的鬼故事,噗友貼出了1997年初版的《非常靈異》說曾有看過,如下圖:

https://images.plurk.com/72Q4oRS61xFMa5B0nEPddc.png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渡邊節子和岩倉千春與常光徹同是出身白水社的同事、從這兩個名字下手會比較好找。

至於司馬中原,我認為是因為他有在軍隊擔任過師旅的新聞官以及一系列的文職,因此較於普通人他接觸海外著作的機率會相對高些。加上1950年代日本文化還沒被完全禁止時,流入台灣前也需要被審核,因此有看過相關著作的可能性或許沒有想像中這麼低。

但以上都是拿著既有的事實去推論的結果,實際上怎麼樣真的不知道(攤手
感謝心得!之前看到這本很感興趣,不過那個厚度跟撲面而來的學術氣息真的讓人猶豫XD
武川直樹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caindabel1985: 我自己對於資料的交叉比對是有興趣,所以全部都看完了,如果單純想知道台灣的校園鬼故事的內容,數量倒也不少,畢竟著作裡的「校園鬼故事」範圍涵蓋全台。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