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魚
2 months ago
很好奇
latest #29
烤魚
2 months ago
一直很困惑,把「基本上」簡化成「基本」,是一種中國用法嗎?
記得以前完全沒有在書上或是正式的場合看過這種用法,但從某個時間點開始好像忽然在網路上很常見。
但也從來沒在中國用語相關的討論上看見大家指正這個用法。雖然也搜尋過幾次但這個詞實在是太常見了所以有夠難查……
烤魚
2 months ago
雖說教育部字典好像也不一定正確 / 符合一般使用習慣(?)但目前的版本看起來跟我的記憶一樣,「基本」是形容詞或名詞,表達 basically 的時候用的是「基本上」。

基本

https://images.plurk.com/6ksWwz6UzgQ2YZc85OL57J.png https://images.plurk.com/3AMcfcEb6oxhMh8XZqpqo2.png

基本上

https://images.plurk.com/13d64e4yMxORXcjJQkrQ8N.png
烤魚
2 months ago
會這麼困惑是因為看過身邊不只一位中文很好(?)用字也算嚴謹的人這樣簡化,所以越來越懷疑難道其實是有這個用法的嗎?但除此之外我真的幾乎從來沒在正式的出版品或任何場合看過或聽過...困惑不已...
立即下載
烤魚
2 months ago
真的在書上看到是在《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但這本原本就頗多中國用語。這噗也有提到。
嗯可是這噗噗主也沒有把「基本」→「基本上」挑出來

ಠ_ಠ - #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 #金草葉 #胡椒筒 雖然很易讀但有些翻譯的中國用語看了好分心🥲
烤魚
2 months ago
除了上面那噗提到的之外,比如〈共生假設〉這章我覺得至少還有這些

p.91 該技術「通過」解讀利用單分子追蹤技術……
→透過
p.92 隨著兩年前新的單分子追蹤技術的出現,相應帶來了「範式轉換」。
→典範轉移
p.102 雖然每個孩子存在著差異,但「基本」到了七歲左右,對話模式就會徹底消失。
→基本上

(但當初應該也只是隨便記了一些而已,可能也還有遺漏的)
烤魚
2 months ago
另一件好奇很久的事情是,為什麼有時候電視配音會把「這麼」讀成「仄麼」?
也困惑超級久,不過這個從小就聽過了,比如咪路的中配就是這樣講的,小時候每次看咪路都非常非常無法理解

雖然也試圖查過但只查到中國的討論,所以是一種地區差異嗎……?但在臺灣應該沒人會在日常生活這樣講……?還是說就是一種只會出現在電視上的讀法……?

电视剧里“这么”,发音都是“zè me”,而“这个”就是“zhè ge”,难道“这”是多音字? - 知乎
为什么很多影视剧上都把“这么”读成“仄zè么”? - 知乎
烤魚
2 months ago
(隨便貼一集咪路,大概 8:45 的地方

魔法咪路咪路 [50] [中文配音] 線上看
烤魚
2 months ago
覺得不錯看但好需要每一則的小標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烤魚
2 months ago
(雖然沒有提到很多但)覺得輸入法相關的討論應該也會很有趣,就是除了資訊和文化本身的交流之外,可能還有一些技術或物質層次的事情會影響語言的演化。(其實覺得一些常見錯別字像是啊 / 阿、嗎 / 嘛,多少應該也有受到輸入法的影響?打字的時候有些字真的很容易直接跳出錯誤的那個,所以如果沒特別認真在選字就很容易變成錯字。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5週):從「程序員」可看出簡體中文處理外來新詞的邏輯 - The News...
烤魚
2 months ago
題外話關於外在條件的影響,想到《闇之伴走者》醍醐編輯推理某份手稿是不是出自漫畫家之手。除了作畫內容本身之外,他判斷的線索還包括手稿的篇幅(那位漫畫家活躍的年代,為了在雜誌上連載,一流的作者都很擅長把故事篇幅控制在一定頁數之內)、網點的使用(和素材問世以及引入日本的時間點有關)、畫筆的挑選(那個時期的漫畫家偏好同世代的某大師出版的書裡推薦的那種筆)。
就是,回推一份原稿出自誰的手筆,就必須注意到時間的重要性,那個時期的物質條件(雜誌篇幅、是否買得到網點)和當下特殊情境(某本書一時成為典範)。覺得接著討論下去幾乎就會是關於漫畫的技術史吧。非常有趣。
烤魚
2 months ago
題外話之二是很久以前和隔壁的朋友討論咒術,隔壁的朋友對咒術的情節發展沒特別有好感(委婉),但有一次看到有趣的考據就順手傳給對方,結果隔壁的朋友說,雖然那可能說得通,但他覺得少年漫畫不應該埋這麼曲折的伏筆(大概的意思)(?)
總之就因此想到米澤老師在訪談的時候說過,他認為區分作品類型是出於銷售考量,但那不是作者要考慮的事情。不過可能對漫畫市場來說,當作品已經太多而且分類已經明確到不行,大家對於某雜誌上連載的漫畫應該是什麼樣子已經有一定的期待,類型就也變成作者不得不重視的事?
感覺也是一種外在條件反過來影響(限制?)了內容的例子。
以及不直接相關但也想到這篇訪談,創作不是完全自由的。

[情報] 諫山創在紐約時報專訪談巨人結局
烤魚
2 months ago
「這是與一級魔法使十分匹配、足以在歷史上留名的豐功偉業」
救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也是中國用法(??)
但覺得在這邊這樣用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作者說匹配比較常用在古文,就覺得,如果刻意使用少見但正式的詞彙傳達這是什麼程度的成就,也是可以的吧。以一種相對抽離或類似旁白的方式評價了這件事。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10週):Meta全球故障,你的電腦是「當機」還是「死機」? - The ...
烤魚
2 months ago
又題外話,想到這噗。
以上面那個匹配的例子來說的話,覺得效果有點像是這噗提到的「陌生的表達方式帶來美感」,如果少用的原因是「通常只出現在古文,平時有更直觀、更口語化的說法」,那我覺得在特定時機使用這個詞彙,也可以解釋成是為了營造某種氛圍。和被中國用法影響可能不太一樣。但也不是說要為譯者代言,只是如果要替這個翻譯辯護的話會這樣講。
而且我自己有時也蠻喜歡這種用法 XD 明顯是中國用語的話當然不行,但如果是為了達成某種效果而選用未必常見或文法上正確的詞彙或句型或標點,就,完全可以吧,為什麼不行。

@curvestar - 其實之所以會覺得中國作者的「文筆」比較好,有時候未必是文筆好,而是語言帶來的陌...
烤魚
2 months ago
翻譯腔也是,平常可能需要避免,但比如以二創來說,如果原作不是中文,在中文二創裡面看見使用得恰到好處的翻譯腔也會非常喜歡,會覺得是加分的。
(不過如果是直接使用原文,出現中英或中日或任兩種以上的語言夾雜就沒那麼喜歡了。
烤魚
2 months ago
也完全不知道量詞省略和體現(可能)是中國用語。
但也好奇有多少人是先在學術脈絡下接觸到某些詞彙,接著才知道那些詞彙在其他情境可能會變成中國用語(??)比如第一次知道內捲也是在某課堂上,過很久才發現他也是常見中國用語(?)因為沒有需要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所以就算不知道也不至於誤用,但體現真的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用出來了吧……?

沒有中國用語的一年(2024第11週):是「禁得起」還是「經得起」考驗?不只是ㄣㄥ不分的問題 - The...
烤魚
2 months ago
因為順便翻到這噗X 所以也很好奇「文字本身是否提供了一種新鮮的理解世界的方法」是像什麼。難道是像《彼岸花盛開之島》……?
烤魚早安,我自己看《光速》一書時也是發現有不少中國用語,但都是上述例子中比較不明顯可能不會馬上意識過來的詞彙,應該是譯者跟編輯兩方都沒有很敏感所以才放行... 胡椒筒算是韓中譯者當中已經翻得很順暢的一位了,猜是這樣編輯端才比較鬆散的略過了這些用詞
八苦✹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之前語言學還是文法相關的課程有提到,受台語影響&偷懶省力,台灣滿多人唸舌尖後音會變成舌尖前音(捲舌音的ㄓㄔㄕ會變得像ㄗㄘㄙ)
是說以前有跟教授聊到一點,有一部分因為論文和翻譯問題(以前很多專著都是中國那邊先翻譯甚至只有中國譯本)所以用詞可能因此受影響
不過像是我國中時老師就常用體現一詞,認為比展現更具有以自身行為舉止具體表現的意涵
涉江驢打滾
2 months ago
從而是中國用法我也完全不知道@@ 不過我以前很愛用這個詞,後來不知何時開始覺得用好多好煩好硬,漸漸下意識盡量避開或減少,但沒有想過語源的問題
烤魚
2 months ago
pluhmm: 原來如此謝謝補充!也有看到您的噗提到這位譯者也有接中國那邊的翻譯。
我讀的時候也覺得整體很通順好讀,除了那些詞出現的時候會卡住之外其他都沒什麼問題。雖然後來還是因為中國用語的關係有點買不下手
烤魚
2 months ago
haku524: 不過還是有點好奇為什麼只有「這麼」不捲舌...?因為像咪路中配那位講到包含「這」的其他詞彙的時候捲舌的音就都發得很清楚,所以才想說,難道「這麼」有特定的習慣讀法嗎
我也覺得體現有時候好像沒辦法完全用表現 / 呈現取代,或者比如說某些社會科學的概念如果要強調身體的面向,可能就要用體現才有辦法傳達那個意思(?)
烤魚
2 months ago
Dionysusian: 我也只覺得從而感覺有點文謅謅所以好像確實本來就不太會在日常使用,但完全不知道原來其實是來自中國
我也不知道從而是中國用語! 加上從而跟進而的主動性感覺還是有差,如果遇到我應該還是不會刻意修掉...
烤魚
2 months ago
pluhmm: 看文章的說法也是兩種意思不太一樣,只是沒人想得起來從而的臺灣用法是什麼(這樣一看忽然很想知道原本到底會怎麼說 XD
覺得最接近的應該是中性的因而,不過兩者語感很不一樣XDD
烤魚
2 months ago
剛剛想到由此的意思好像也蠻接近的,只是也不能直接取代(?)
八苦✹
2 months ago
Brassicaceae:
咪路中配也可能是個人習慣?或者後面接的「麼」輔音是雙唇鼻音ㄇ影響?(亂猜
不過這裡、這個、這麼之類的,算很常聽到人唸時不捲舌了🤣
烤魚
2 months ago
haku524: 不捲舌真的很常聽到,而且有時候甚至覺得發得太清楚反而會有點彆扭(?)
猜可能跟個人習慣有關(?)不過因為這個是小時候的記憶,已經很久沒看電視了所以其實也不清楚現在是不是還會有人這樣配音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