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慈善家的書櫃補完計畫

https://images.plurk.com/9pFUX6hPDtMK0mWGisOBh.jpg

中世紀圍城戰之讀後感,可能還有亂糟糟隨摘隨記
latest #90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最近又添購了幾本中世紀相關的歷史普及書還沒空翻看,倒是因為收到包裹的興奮激起了要來寫寫讀後碎念的動力。其實二月就已經啃完這本,讀完緊接著又看了一個月多的《冰與火之歌》卷五,覺得挺有一種實戰運用 (?) 的臨場感。

尤其卷五丹妮莉絲解放彌林面臨的種種統治難題,以及因為阻斷奴隸產業的利益衝突,遭受淵凱聯軍圍城等等情節,皆能從這本《歐洲中世紀圍城戰》找到不少現實戰略的思考應對。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像大家童年的歷史老師都是遊戲,不是暗榮出品,就是世紀帝國的樣子。這邊比較沒有接觸即時戰略類型,對於古代軍事的認識還停留在超級大外行的階段。

不過透過本書內容也慢慢建立起一些基本概念,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喬治馬汀爺爺於古代軍事這塊做過功課的痕跡,也藉機補足了我看冰火和其他類中世紀作品認識較為匱乏的地方。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只有薄薄一本,圖文份量卻非常豐富。從城堡、城牆、護城河等防禦設施的構造用途;到攻城錘、拋石機、攻城塔這些攻城器械的優缺點,在哪個時代地區被頻繁使用,如何進一步改良演變,又如何式微衰退都有詳盡介紹。

作者穿插引用許多歷史學家著作、古籍記述和歷史上的著名戰役,向我們演示圍城戰發生的實際情形。時間由古典時代橫跨至中世紀後期火藥問世為止,脈絡清晰分明,內容嚴謹仔細。

當然,因為我不熟悉這些領域的關係,初讀還是需要花一點時間去消化理解這些知識,但單就內容來說,本書的敘述相當淺顯好讀,可以感受到作者為了面向我這種菜雞,手把手教學的親切感,是很棒的入門書!
立即下載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本書花費不少篇幅介紹攻城器械的運用和反制方法,像是攻城錘、弩箭和投石機、燃燒彈和火藥都擁有獨立章節。不過我自己每次讀到太過細節的文字形容和考據其實會有點想睡覺……什麼城牆高幾尺寬幾尺厚度多少,投石機壁長多少大砲幾吋這類內文,常常覺得文字好冰冷好抽象,幾尺幾吋到底多大完全沒概念。

幸好書中附圖超多,有些是現代研究者模擬還原的圖片,有些則是古籍流傳下來的插畫,能夠很好地幫助讀者想像。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個人認為讀起來最趣味也最喜歡的章節,是第一章〈準備圍城〉和第六章〈黑技巧:詭計、破壞伎倆與外交〉。

可能我更喜歡看偏向概念性的東西吧,所以第一章把防禦工事的小知識、圍城戰應當注意的事項,與圍城期間雙方可能運用到的戰術理論,通通劈哩啪啦狂灌給我讀得好過癮!

第六章撇開天上人武力介入的部分,直接以言語和計謀解決戰爭消除敵人,好喜歡這種諜對諜、猜忌懷疑充滿人心弱點的環節!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讀完覺得打仗真的超不容易(好像廢話),尤其攻城戰這種形式的戰爭很少是立即見效的,並不是兩軍在平原上對陣,大喊殺殺殺雙方衝鋒就能快速分出勝負。

圍城戰的攻方可能打算快速擊破城牆,或是悠悠哉哉被動等待守方糧食耗盡;守方也期望攻方的物資先被耗盡然後放棄強攻,或至少堅持到後援部隊趕到。雙方同時必須考慮到時間、資金以及後勤補給的問題,對將領和士兵的耐心毅力都是極大考驗。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另外,原本還有些期待會不會講到將領如何帶兵,兩軍如何擺陣之類的軍事概念。實際看完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像包圍和反包圍有被提到),但本書重點主要還是聚焦於「圍城戰」的主題(一方在堡壘或城牆內防守,另一方由外企圖擊破,這樣定義的圍城),所以其餘軍事內容比較像是圍城戰的附加衍伸,不一定會深入太多。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不止遊戲】遊戲和電影出現的攻城器械,究竟是如何攻破城牆防禦的?
【不止遊戲】投石機是怎麼丟出那些巨大的石塊?
總之如果對中世紀圍城戰有興趣,那麼這本內容確實仔細又親民。假如有興趣又不想看那麼多密密麻麻小字,我會推薦上面兩部《不止遊戲》系列的懶人包。

影片資料的參考書目之一便是這本《歐洲中世紀圍城戰》,不過喬伊有經過自己的重新理解和編排,不是死死copy書裡的介紹覺得很棒!搭配的影視畫面也非常用心。雖然被我戲稱懶人包,但在介紹圍城戰的攻防器械上,已經可以說是超精華果汁濃縮液了。
世界戰爭圖鑑: 從帝國遠征到世界大戰, 從革命運動到恐怖攻擊, 一部橫跨5000年的人類交戰史 | 誠品...
世界戰爭圖鑑:從帝國遠征到世界大戰,從革命運動到恐怖攻擊,一部橫跨5000年的人類交戰史 電子書 by ...
作者近幾年被代理進來的另一本書,有點想再買買買……

克里斯‧麥可納布好像是國外專門研究戰爭歷史的作家和編輯,翻了一下 goodreads 真的出過好多書。《The Roman Army》那本可不可以也代理翻譯一下,看完中世紀圍城,我好好奇戰爭機器動得很厲害ㄉ羅馬。

Chris McNab
之後下面會邊摘邊記書中文字,再延伸寫一點冰火世界觀或劇情可以和軍事牽扯到的不專業考察。我打算佛系又隨便地進行,應該會寫得很慢很亂,而且冰火只有剛看完的卷五比較印象深刻,前幾卷的內容實在隔太久可能都記得個大概而已嘿嘿。

總是三句不離冰火,我的廚力日常沒救。謝謝看到這裡的人,如果有人還知道哪些能夠了解古代軍事的書籍,也歡迎推薦給我這個小菜雞
戰爭的本質是兩個懷有敵意、獨立自主、無法妥協的意志之間的暴力衝突。彼此都試圖將自我意念加諸在對方身上。戰爭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社會的交流過程。克勞塞維茲把這個過程稱作「zweikampf」(字面意義就是「雙衝突」),將之比喻為兩個摔角選手緊緊鎖住彼此的樣子,各字都施加力量與反制力量,嘗試把對方拋擲出去。因此,戰爭可說是互相調整、施與受、出招與對抗的持續性過程。

——《打仗》,美國海軍陸戰隊著,1997年。
和中世紀不太相關,但想順便記記

◎ Zweikampf,德文「決鬥」之意。
克勞塞維茨,普魯士軍事理論家,著有《戰爭論》
攻城方能選擇的幾個策略:

一、透過外交手段或威脅的非暴力方式促使對方投降;
二、長期封鎖一座城,迫使該城因物資匱乏而降服;
三、透過暴力行動來奪下堡壘。

守方則希望獲得以下任一結果:

一、和平投降,並受到對手尊敬對待;
二、自己的毅力勝過攻城軍隊的毅力:追使後者最終放棄撤退;
三、救援部隊前來救援;
四、逐一打敗敵人的所有攻擊行動,最終獲得直接的軍事勝利。
攻城戰通常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目標可能在上述所有策略之間變換,產生經常性的高潮和壓倒性的低潮。攻城戰之所以是一個這麼有趣的題材,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類戰役在相對侷限的地理空間之內清清楚楚地展現了戰術和反制戰術的應用。

在許多方面,攻城戰不像在廣闊的戰場上打仗一樣,充滿所謂的「戰爭迷霧」。
要圍攻一座戒備森嚴的大型防禦工事,需要非常懂得後勤編制,發揮極大的毅力及作戰判斷力。圍城的籌備工作一旦就緒,城牆兩邊的敵對雙方通常無法確知這場戰役會持續數天、數週、數月,還是數年。

攻城戰的結局很難在一開始就確定。總是會有難以預料又激烈的變因出現:天氣狀況、疾病蔓延、攻城武器的應用及算準時機進行的突襲戰術。

然而對雙方而言,有兩個因子是不變的,那就是時間與後勤。
✎ 防禦工事是困難所在

征服者威廉(1066-1087年在位)能夠如此有效地壓制英軍的反抗,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英國人沒有發展成熟的防禦工事。諾曼人積極征戰英國,在各地的關鍵戰略地點建了超過五百座城堡,每座都可作為軍事基地和統治中心,城堡本身高高在上的存在,也能嚇阻任何反抗的念頭。

入侵當地或前來征服的敵軍鮮少會純粹路過或忽略防禦工事,因為他們如果這麼做,堡壘會繼續對後方軍隊造成威脅,使敵軍的聯絡線及其對周邊領士的控制產生挑戰。

防禦工事令人望而生畏的外觀和居高臨下的位置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投射」力量,而不是要焦慮地抵禦外敵。
被圍城的一方可以做出更積極主動的防衛,即使可以透過圍攻的方式封鎖防禦工事,訓練有素的守備部隊若進行閃電出擊,仍會對攻城的一方造成很大的威脅,尤其是當守方刻意瞄準小目標的時候,例如營地的一小部分或珍貴的攻城器械。

與攻方相比,守方的人數通常較少,抑或是軍事能力較差(否則他們就打公開戰了),因此出擊的最好時機就是在攻城的一方剛抵達戰場、還沒建立任⁠何實質的攻城防線時。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黑城堡之战 | 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 | Fandom
說到攻守雙方的人數差異,率先想到「守夜人vs野人」的這一戰。已經不單是守方人數較少了,雙方差距極度懸殊,不論影集拍攝還是小說描寫這一戰都十分精彩。

100名野人於深夜翻過城牆企圖從後方打開城門時,黑城堡僅有40名守夜人留守。因為瓊恩.雪諾死命從敵營逃回來警告,才爭取了些許準備和應對的時間。守夜人經歷一番苦戰成功擊潰突襲部隊,但馬上又要面對10萬至40萬的野人大軍兵臨牆下,其中還包含了傳說中的巨人族和猛瑪象。

這也許就是圍城戰有趣的地方,如此懸殊的戰力若是在開闊戰場相搏無疑是以卵擊石,卻因為「絕境長城」這個高聳又無比堅固(可能還有一點魔法成分才能建造出來)的防禦工事以及指揮官的勇氣智慧,防守方才能以30名雜牌軍的劣勢,等待意料之外的援軍到來。
✎ 位置

至少在重火藥問世前,防禦工事最有利的位置就是高處,海拔高的地方,攻擊堡壘的難度會大增(往下防守比往上攻擊容易許多),天然的曲折路線和地形特徵也會限制敵方前進的路線。

河流是個很好的屏障,尤其是又寬又深、流速又快的河川。也可以引河道或湖泊的水,形成人為的水體屏障。受到厚厚的植被所覆蓋的沼澤地、岩石特別多或特別不平的地面,也都是天然防護(會對靠輪子移動的攻城器械造成問題)。把城堡蓋在一塊厚厚的天然石板上,也會讓敵軍難以進行挖掘地道的工程。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堡非常有名,是「堡壘船」的絕佳例子。之所以稱為堡壘船,是因為座落在兩條河川匯流的瘦長形多岩支脈上,底部不僅有斜坡,更有河川防護,形成非常優良的防衛地點。

從許多方面來說,防禦工事的位置是他守備力量的核心。
海洋是最龐大的天然防護之一,許多跟建有防禦工事的城市相連、或者屬於城市一部分的堡壘,都會建在沿岸地區,因為容易進行海洋貿易、獲取海洋豐富資源。

除非攻城軍隊帶了一支艦隊來,規模足以封鎖海路,否則堡壘靠海的那一面仍會是一條開放且珍貴的生命線,可迎接後援部隊,為守備部隊和城內人口提供補給。

然而,大海鮮少能夠保證堡壘可以無限制受到保護,持續屹立不搖。遲早,攻城的一方會將海路封鎖,或者船艦帶來的糧食無法滿足整體人口的營養需求。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防禦工事的位置是守備力量的核心,這部分剛好可以從冰火找到很多城堡的對應。

(高海拔)鷹巢城,所有主要城堡中最小的一個,只是由一簇緊緊相連的七座細長的白塔所組成。鷹巢城被認為是無法攻破的,入侵者必須通過一條非常狹窄的山羊道上山,而路上所有的人都暴露在鷹巢城和三座堡壘防禦者的攻擊之下。

(河流與人造水體)奔流城,堅固的三角形城堡,儘管並不是特別巨大。城堡兩面臨河,在西側有一條大型人造壕溝,在遭到攻擊的時候水閘可以打開放水填滿整個壕溝,使得城堡變成一個小島,三面環水,堅不可摧。城堡有從水中立起的砂岩城牆,城牆上的城垛有雉堞和放箭孔,塔樓火力可以覆蓋到對岸。
(厚厚的天然岩地)凱岩城,這座古老的堡壘實際上就是日落之海邊一塊巨大的石頭,高度是長城或者舊鎮的參天塔高度的三倍,東西方向有兩里格之長。有一座港口,包括著船塢和碼頭,可以使長船甚至帆船能夠進入卸貨。凱岩城從來沒有因為被猛攻或者圍城被攻下,它也是七大王國內最大、最富有和最容易防禦的城堡之一。

(與海相鄰)風息堡,是七國上下最堅固的城堡之一。城堡被厚重的外城牆所環繞,城牆由兩層岩石以及一個沙子和碎石的夾層組成,牆面呈光滑的弧形,石頭之間非常的緊湊以至於連一絲風都出不進去。城堡臨水的一側建在一面俯瞰大海的懸崖之上,有一個柵欄門可以讓乘客從水路到達城堡的下方。
(沼澤地)灰水望,建在沼澤中一座漂浮的島嶼上,連渡鴉都找不到具體地點。有史以來,安達爾人、鐵民、佛雷家族和其他所有試圖征服灰水望的軍隊,連找都找不到它。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除了黎德家族的灰水望,其他四座都是各地大貴族的家堡,發現很多號稱無法攻破、從未陷落的堡壘皆得益於地形的優勢。地形是天然的屏障,也是馬汀作為維斯特洛國土劃分的依據。

七大王國 (應該參考了現實古英格蘭的七國時代):北境王國、山谷王國、河嶼王國、凱岩王國、河灣王國、風暴王國、多恩王國,各地大貴族的堡壘樣貌也都一定程度反應了那個地區的地理特徵。

至於讀者和觀眾心中永不遺忘的臨冬城,比起地理位置上的取巧,似乎更倚賴防禦工事本身的優秀建造思維?下面整理堡壘的內部構造時,再試著對照看看。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感覺冰火的波瀾壯闊,除了征戰的主題與跌宕的劇情,另一部分原因也是世界觀自然帶出的氛圍。

七大王國氣候多變且地貌豐富,長夏與長冬,冰與火,雪與沙,同時存在這塊大陸。怎麼樣的土地養育了怎麼樣的人民,閱讀過程時常可以感受到人與土地的深刻連結,描寫的景物不僅僅是景物,同時也表現了角色的心境。

上面提到的風息堡,它的城牆據說擁有魔法,跟絕境長城一樣傳說是築城者布蘭登的手筆。風暴地常年受到狹海暴雨狂風的侵襲,而風息堡的城牆建得又厚又密,風暴吹到這座堡壘也會止息,因此得名風息(Storm's End),搭配第一任風暴王杜倫 反抗神七次造城堡的故事食用超級浪漫……

也覺得奔流城(Riverrun)譯得好美,看名字馬上能聯想城堡是建在滾滾河水流經的地方。
天然屏障固然可以保護堡壘,但是抵禦敵人入侵的主要方法,還是要靠那些跟城堡一起設計建造的防禦措施。此領域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早期達到了巔峰。

✎ 護城河

第一道防禦很可能是由一至多道的壕溝或護城河所組成。護城河發揮的功能非常直接,可以擾亂攻方在地面的行進路線;護城河若挖得深,也能干擾他們的地下活動,阻止攻方挖掘地道。在歐洲,一般人對護城河的印象就是一條環繞防禦工事的人工小河。

其實,有很多護城河是無水的壕溝(所以又稱作「乾溝」),防禦功能來自安插在溝底和溝邊的削尖木棒和各種可怕裝置。

如果把護城河注滿水,又會再添增一個嚇阻敵人的因素。在一些非常複雜的防禦設計中,護城河還會加裝水閘,讓城堡指揮官淹滿或排乾溝渠,或至少控制水位的高低。
✎ 外牆

攻方如果設法渡過了壕溝或護城河(假如他們必須這麼做的話),接著就得通過防禦工事最明顯的特徵:外牆。

這些外牆通常被稱作「幕牆」(不具備結構性用途,純粹是為了提供外部防禦),基於顯而易見的防禦、保護與嚇阻因素,所以通常會蓋得又長又高又堅固。

一座牢靠的幕牆必須厚實堅固(以抵禦砲彈、攻城錘等撞擊武器)、高度要高(好讓敵人不易使用梯子攀越)、容易防守(守備部隊必須要能從牆頂或牆上的孔洞攻擊敵人),而且出入點要少、可防守。

防禦工事的城牆底部通常較粗厚,以防敵軍挖掘坑道或攻擊牆壁結構;這往外延展的部分就稱作「斜面牆」,也可以讓石塊或其他手擲物向外彈到敵人身上,而非直直墜入泥巴裡。
✎ 防禦特徵

積極主動的防衛要靠守備部隊,因此城牆必須要有能提供掩護和躲藏的地方,讓他們避開那些無疑會瞄準他們的大量投射物,也要有空間能讓士兵可以發動攻擊或做出積極防衛措施。因此,堡壘城牆的頂端通常會形成一般人十分熟悉的鋸齒狀城垛。

城垛凸出的部分(城齒)可提供掩護,而散布其間的垛口(所以有「城垛」這個名稱)則是守方投射砲彈或丟擲物品的地方。垛口通常會用活動木板關起來,為守方提供額外保護,而城垛也有可能會用木製突廊整個覆蓋住,提供有掩護的廊道。
https://images.plurk.com/1i2MoXMTy0qoedfHzU4kJd.png https://images.plurk.com/EHL6DpTMcaniZsOeNuAq8.png via

有時,突廊會從牆頂向外突出,底部有活動地板,可以讓守方直接攻擊下方的敵人。一些比較複雜的建築體會把突廊設計融入在石製構造中,讓兩個梁托之間的空隙形成突堞。這是法國城堡常有的特色,但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點和堡壘中都看得見。

◎ Mâchicoulis,法語「突堞」之意。
✎ 塔樓與突出構造

防禦工事的外牆鮮少是個平坦一致的表面,讓守方士兵把身子貼得緊緊的。每隔一段距離,幕牆就會出現塔樓、瞭望樓、稜堡等突出構造,通常是在角落或很長的一段平坦面上。

這些設計的目的大抵相同:除了可以作為房間使用,具備內務方面的功能,這些構造的主要防禦角色是要提供居高臨下及向外延伸出去的戰鬥平台,讓守方可以沿著幕牆上的長條空間進行縱射。

城堡的高塔也能在攻方成功登上城垛後形成一種封鎖點,只要將塔內的特定幾根梁柱移開,守方就能讓木地板塌陷,攻方便無法通過塔樓到相連的城牆。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冰火裡經常登場的幾個城堡皆有關於塔樓的設定和描寫,但塔樓在這部小說最直觀的應用,莫過於哈德良絕境長城,除了尚在使用的黑城堡、影子塔、東海望,長城之上仍有許多被棄置的塔樓,暗示著過去塞外衝突(或者異鬼威脅)的激烈。

從卷一的諸塔廢棄到卷五的紛紛興用,「異鬼入侵」的劇情轉折也將這些防禦工事的重要性大大凸顯出來。

https://images.plurk.com/7bixm87wAofisI9N0op0zw.jpg

守夜人為保護長達一百里格的長城設立了十九個城堡。然而他們從來沒有同時進駐超過十七個。在最近的三百年間,守夜人的人數銳減,大部分的城堡已被捨棄,一些人戲稱它們為「鬼城」。在《權力遊戲》故事期間,僅剩三座城堡仍被使用。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c/c5/Bastion_%28PSF%29.jpg

◎ Bastion,「稜堡」在歐洲史料中,常用於專指自帷幕牆向外凸出的角形結構體,然而星形要塞也有被直呼為稜堡的紀錄。

中世紀城堡在新式火炮普及後,其不耐砲擊且防禦死角多的問題暴露出來。百年戰爭末期的攻城戰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等戰事,更使歐洲諸國認識到舊式城牆已不再能抵抗新型加農砲的攻勢。

於17世紀的八十年戰爭中,荷蘭工程師採用半月堡的設計保護主城牆免受砲火直擊。

17世紀中葉,法國元帥沃邦改良了義大利的星形要塞,新式堡壘由數座平直的牆面取代曲面牆,大幅強化了守軍面對大軍的防禦能力。
https://images.plurk.com/zX1pQy7B5ruvC4Uy2olOl.jpg

城牆的大抵演進:方形→筒形、半月形(抵抗投石)→角形、星形(抵抗火炮)?

冰火的科技樹還沒有點到火炮時代的技能點,所以較新的城牆還是以筒形和半月形為主的樣子。
✎ 城門

幕牆最重要的防禦區當然就是主要入口的部分,這通常是一道堅固的大門。理論上,這是最容易進到城堡內部的點,所以通常會有各式各樣的防禦裝置。

要通過城門,通常要先通過一座升降橋。當這座橋被降下來,就會形成跨越護城河或壕溝的唯一主要途徑。出現威脅時,可透過鉸鏈、平衡裝置或樞軸機制將升降橋升起,關閉城門入口。
如果有人試圖通過城門那條以石塊鋪成的通道,仍會有各項致命的挑戰在等著他們。一道以鋼鐵加固的木製吊閘,再加上使用木栓閂住的堅實木門,就是非常穩固的障礙了,需要攻城錘或火才有辦法摧毀。

城門兩邊的主樓可能會有很多射孔,讓守方能近距離射擊擠在一起的攻方士兵,入口上方則設有俗稱「殺人孔」的尖堞,可以把石塊、熱油、滾水、熱燙的沙子、焦油、生石灰等可怕的物質倒到攻方頭上。

有時,城門兩側會有高聳的瞭望樓,戒備森嚴,使城門這一區對攻方來說更加險惡。此外,城門不會是防禦工事的唯一出入口。
說到城門之於冰火,果然還是七國之主的居城倫敦「君臨」了,作為城市風景和君臨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些包圍整座城市高牆的幾座城門經常可以在小說中見到相關敘述。

君臨近似方形,蔓延延伸數里,並被高牆保護。總共七座大門可以進入城市,分別是:巨龍門,雄獅門,爛泥門,舊城門,諸神門,國王門,鋼鐵門。

https://images.plurk.com/4ttz9tJyAKxJ6bPM6dqnRp.jpg

順便說說君臨(King's Landing)的譯名,命名來源是因為征服者伊耿當初從黑水河口登陸,並在這塊土地興建要塞征服七國。King's Landing 國王著陸、靠岸的地方,(騎龍的)國王降臨之地, Landing 亦有碼頭和卸貨處之意,同時代表了城市的港口屬性很妙。
✎ 邊界與突擊口

小邊門與突擊口提供了更多出入口,這些構造雖然好用,卻也同樣容易受到攻擊,因此常常會隱藏在建築的結構之中,或是融入自然景觀。

倘若當地居民叛節,將突擊口的地點透露給攻城軍隊,那麼防禦工事很快就有可能遭敵方人侵。水道或城堡底下的天然洞穴可能形成天然的出人口,需要好好地隱藏起來。

但,這些出入口也是城堡防禦措施的重要元素。突擊口讓守備部隊可以迅速移動到城牆外,襲擊攻城器械或正在開鑿地基的敵人,突襲結束後再迅速撤回安全的城牆內。
✎ 內牆

另一種防禦性設計很簡單,就是增加攻方必須應付的城牆數量。為了讓多重城牆的設計能發揮最大的防禦效果,內牆通常會蓋得比外牆高,讓內牆上的守方可以在攻方攀登外牆時攻擊敵軍。

中世紀的歐洲開始流行「同心城堡」這種防禦格局,在外幕牆和內幕牆之間創造出一個「內庭」(與最外面那道牆以外的「外庭」相對),等於是一個獵殺區,任何敵人被困在這裡都難以幸運脫逃。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4/Beaumaris_aerial.jpg

Concentric castle,同心城堡。同心城堡是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同心幕牆的城堡,外牆低於內牆,可以防禦。在地形允許的情況下,佈局為方形,或者幕牆為支線的不規則多邊形城堡依山勢而建。沒有中文頁面容我直接貼機翻

https://images.plurk.com/6kyWtUTTfjzjsFN4URyTYS.jpg

附圖為 博馬里斯城堡 (書中又譯波美利斯堡)及其格局圖,博馬里斯城堡擁有兩重平整美麗的環狀六角形和四角形城牆,成為後世歐洲城堡模仿的對象。但由於資金不足,城堡的修築工事在1320年未完成的狀態下就中止了。
回首再看「臨冬城」的城堡構造,附圖是粉絲自製的格局圖。

https://imgs.plurk.com/QEA/aDN/9uma1aN7Fa5TIe74q2fM7CA7568_lg.png via

1.北大門 2.殘塔 3.玻璃花園 4.陵墓 5.首堡 6.神木林 7.守衛室 8.東大門 9.武器庫 10.獵人門 11.狗舍 12.客室 13. 主堡與武器庫之間的橋梁 14.主堡 15.學士的塔樓 16.廚房 17.校場 18.鐘塔 19.圖書塔 20.聖堂 21.馬廄 22.大廳 23.鐵匠鋪 24.南大門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臨冬城由兩條巨大的花崗岩外城牆和之間的一條護城河所保護。外城牆設有許多守衛塔,內城牆上有超過30個瞭望孔。雖然外庭(獵殺區)的地方變成了護城河,但雙幕牆的格局依然有點像所謂的「同心城堡」。

大門城樓為兩座巨大堡壘組成,守衛通往市場的吊橋。另有三座額外城門,內城牆裡狹窄的通道延伸大半座城堡,使人可以從南門毫無阻攔的直接去到北門。

城牆內,由一大堆庭院和小的露天空間所組成(相對於內庭)。人們在這些校場中習武訓練。主堡通過一座密閉橋梁與武器庫相連,從橋上的一扇窗戶放眼望去,可以將整個校場盡收眼底。

主堡和大廳都位於臨冬城中心的內堡之內,主堡為整座建築的要塞核心,建立在一眼自然溫泉上,熱水通過管道在花崗岩牆壁間輸送,以溫暖各個房間,使得臨冬城在嚴酷的北境冬天時比其他城堡更加舒適。
臨冬城的「首堡」是一座圓而矮的要塞,是城堡中最古老的一部分,目前已不再使用。有人說首堡是先民鑄造的,這種說法在肯內特學士看來是無稽之談,首堡是圓堡,先民建造方形的堡壘,而自安達爾人到來後才有圓形的堡壘。

突然發現首堡可以對應到前幾樓詹姆收復「鴉樹城」的堡壘描寫,鴉樹城的兩座巨大「方形塔樓」守衛著城門兩側,城牆每一個角都有一座「方形」哨塔。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與大部份已被安達爾人(相對現實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同化的古老貴族不一樣,布萊伍德家族至今仍保留不少先民(相對現實的凱爾特人)的傳統,敬拜心樹,保持對舊神的信仰,他們甚至可能是現今唯一還保留舊神信仰的三河諸侯。

鴉樹城的「布萊伍德家族」是河間地歷史最悠久的家族之一。臨冬城的歷史同樣古老悠長,且經過多次改建,城防設施新舊交雜,這可能是它看起來不像博馬里斯城堡的格局那麼精緻俐落、設計思維一步到位的原因。

它的外城牆是在「雪胡王」艾德瑞克執政的最後20年間修建的,因為儘管他幾乎統治臨冬城一個世紀,他的統治並不穩固,遭到了多方的襲擊。而內城牆歷史更為悠久,修建於至少兩千年前。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gs.plurk.com/QEA/9rY/MYSOdSvRzlDWWJIO0rgcF5uZipC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A/BLq/Hu60AcUVYR9HP6nLGtqmvMmwSfW_lg.jpg https://imgs.plurk.com/QEA/kcx/gDibtboSVEcoTxrJuZDhDJATno6_lg.jpg

另一座優秀的同心城堡案例是英國威爾斯的 哈萊克城堡 (書中又譯哈列赫城堡)。

哈萊克城堡始建於13世紀,當時作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遠征威爾斯的據點而建設。在之後的數世紀之內,哈萊克城堡都是重要的軍事據點,在玫瑰戰爭中作為蘭卡斯特一方的據點抵抗約克一方七年之久。

https://images.plurk.com/1tKaHQumgU77IREdIs4JhV.jpg

關於哈萊克城堡,此頁 連結 有非常豐富的英文介紹和圖片。
✎ 火與水

今天,參觀堡壘和城堡遺跡的遊客很容易被空蕩蕩的庭院所誤導。在這些堡壘的全盛期,其內庭通常是非常熱鬧的,充滿木屋住宅、馬廄、營房、市集等生活與工作的空間。

這些建築就是火為何會對堡壘造成重大威脅的主要原因:火箭或裝滿可燃物質的罐子如果精準地落在木造建築之中,就會引發難以控制的大火。

對堡壘的居民來說,另一個困難點就在於攻城戰通常會造成水源短缺,因此不會隨時有多的水可以撲滅大火。

在1136年的艾克希特堡攻城戰,國王史蒂芬圍攻這座城堡長達三個月,導致守方必須用葡萄酒來撲滅火箭引起的火災,因為水太珍貴了,不能被用來做這種事。
水可以決定攻城戰的結果——對雙方而言都是,特別是在像中東這樣的乾早地區或在炎熱乾燥的夏季。

有些堡壘裡面有井,且大部分在塔樓頂都會建有收集雨水的系統,利用傾斜的屋頂把雨水引到溝槽和排水管中,再流入石製的蓄水池。

然而,要是沒有下雨,或者攻城的一方想辦法引走重要的水源或在裡面下毒,那麼城堡幾天內就有可能遭到攻陷。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6BKOGwWyv1LwevbTvWgEpv.jpg

下毒雖然陰狠但有用,不過斷了敵方的水源,也等於斷了城外無辜的飢病難民的生路。想到這個可能性丹妮就不可能會這麼做了,光是讓難民自生自滅,她就已經相當不忍心。
✎ 主樓

人侵者進入堡壘內部之後所造成的混亂和恐懼是很難感受的。在大城市裡,可能會發生類似大規模都市街頭戰爭的狀況,守備部隊倖存的人員與情緒高昂的市民會在巷弄、民宅房間和小院子裡抵禦敵軍。但,少數的幸運兒或許會有更多地方可以撤退。

許多堡壘在城牆內都有大型的防禦建築,包括城寨、高塔、小型要塞或巨大如方塊的主樓。英國的許多城堡都有類似的龐大主樓,大人物和衛兵會撒退到這些內堡裡,打算奮戰最後一次,或至少爭取時間協談投降事宜。

或者,他們也有可能從攻方不知道的秘密地下通道或隧道逃走。近年來在斯瓦夫庫夫城堡(波蘭的西利西亞)進行考古挖掘時,歷史學家找到了兩條秘密逃跑隧道,位於主結構下方深處。隧道很長,可以在遇到攻城戰時,讓人逃到城牆以外很遠的地方。
黑水河之役 | 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 | Fandom

這段就該是 「紅堡」 的出場回合了,對影集瑟曦穿黃金胸甲躲在城堡內瑟瑟發抖,還要帶著托曼一起服毒自殺的橋段印象深刻。

史坦尼斯龐大的艦隊由黑水河攻打君臨,太后瑟曦在紅堡內設宴邀請城內所有的貴婦人前來赴宴,保護她們的安全,以示對在外戰鬥的男人們的支持。

但當她聽說爛泥門正遭受強攻,立刻令人將兒子喬佛里帶回紅堡(主樓)之中。國王的撤退引起巨大騷亂,導致城門幾乎失守。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征服七國以後,伊耿下令在這丘頂上建立一座皇家城堡。這個工程在梅葛一世統治期間完工,他殺掉了所有建築工人以免泄露城堡內部的秘密。

紅堡由淺紅色的石頭建成,有七座巨大的鐵頂鼓樓。其中「梅葛樓」是一座巨大的方形要塞,位於紅堡的正中心,在十二尺厚的城牆和一條有著鐵刺的乾護城河之後。是一座城堡中的城堡(主樓中的主樓),皇家寢室就在梅葛樓內。

「密道」,紅堡有一個龐大的密道和隧道網路,梅葛國王建造了它們以確保能在敵人包圍他的時候快速逃脫。隧道裡布滿陷阱,有些比一個成年人還小以至於必須得匍匐前進,有些密道離房間非常接近,讓人可以竊聽談話。還有一條密道通往面海的懸崖,建在岩石中的小路可以帶人一直到黑水河岸。
✎ 準備圍城

軍事將領鮮少選擇攻城戰。即使跟會戰或計畫好的突擊相比,選擇圍攻一座堡壘或築有城牆的城,仍然是選擇奉獻心力在一場「不可能預測結果」的戰役。

一直到文藝復興晚期之前,大部分的邦國和帝國幾乎都是依靠兼職的平民軍,在需要用兵時才會徵召入伍。我們所探討的時代大體上屬於農業社會,因此把大量人力帶離土地,去參與歷時長久的攻城戰,對一個國家的作物生產會有不好的影響。

古代和中世紀的軍事活動通常是有季節性的,在夏季開始,並也希望在夏季完成,避免影響播種和探收。然而,攻城戰常常會打破這個季節限制。
✎ 資金

意圖打攻城戰的國王、王后或將領還必須考量到重要的預算問題。光是人事費就會造成成本急遽升高。在封建制度下,封臣或騎士一年須對領主提供的軍事服務有不同的天數限制,通常是四十天,但是少至二十天、多達九十天的例子也有出現在文獻上。

若是超過這些限制,領主就得從自己的錢包或國庫中支付多出來的日薪,所以資金可能會以駭人的速度耗盡。即便到了今日,英國人民仍須繳納最初為了支付王位繼承或宗教戰爭費用所課的稅金。
✎ 增援部隊

攻城戰本身就是非常耗費物資與體力的活動。需要的不只士兵而已:軍隊包括木匠(負責建造、維護攻城器械)、製繩工人、石匠(負責製造攻城器械所使用的石製彈藥,必須為了攻城戰特別採集)、廚師、鐵匠和礦工(負責挖掘坑道)。

需添購了大量物資,包括生皮、索、獸脂、皮革、煤炭以及大量十字弓專用的箭鏃——總數可能多達四萬三千三百枝,另外還有各式各樣紮營所需的配備,如帳篷、蠟燭、糧秣及組裝一切物品的工具。

為期八週的戰役每天都需要用到一千六百到兩千七百人,再加上物資設備的部分,總共費用為一千三百一十一英鎊。
✎ 時間

時間和金錢是準備及延續攻城戰的兩大關鍵考量,其中又以「時間」因素特別緊迫,攻城軍隊的指揮官必須盡快結束攻城戰。

攻城戰若拖到數個月之久,超過了典型的軍事活動季節,那麼軍隊就有可能經歷秋冬月分的苦難,長期資源短缺也會讓糧食配給變得很微薄,導致人員消瘦。

如何照顧好士兵的心理狀態,讓他們適合作戰,也是很重要的問題。曠日廢時的攻城戰容易導致冷漠、病態、枯燥與消極的情緒,都不是精良的攻城軍隊該有的特質。
歸結到最根本的基礎,攻城軍隊的將領基本上有三個選項可以結束攻城戰(即取下敵人的堡壘):外交手段、被動損耗、主動攻擊。

✎ 外交手段

外交這條路是最好的選擇,人力、物資犧牲最小,獲得的回報最大。

外交形式有很多種,有時候光是看到攻城軍隊大舉包圍堡壘的畫面,堡壘的指揮官就會迅速進行談判,因為他知道守備部隊若選擇抵抗,等於放棄了本來就不確定是否會得到的仁慈與寬厚——萬一敵軍攻破城牆、進入城內的話。
✎ 投降

在中世紀的歐洲,騎士精神開始盛行之後,攻城將領也會呼籲反抗的堡壘儘早投降,一旦投降了,守備部隊和平民都能在不受騷擾的情況下大步走出城堡,保全自己的尊嚴。

但是這可能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圍城當下負責指揮的堡壘軍官覺得自己沒有權力對未來策略的走向作主,需要請示比自己高層但當時人不在現場的長官。

有時候,指揮官可以要求暫時停戰,去找長官釐清談判條件,但是中世紀的溝通聯繫效率畢竟不高,因此指揮官基本上還是得靠自己的判斷力行動。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中世紀戰爭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通過掠奪和俘虜繳納贖金而獲取的巨額利潤也是騎士參戰的重要動力。

對於身披重甲騎馬作戰的騎士們來說,中世紀的戰爭是一項風險很低的工作。在戰爭中貴族們普遍儘量避免互相殺傷,他們更樂於生俘對方。

究其原因,一方面他們都來自同一個貴族階級,相互之間有著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其中有些或多或少有一些親屬關係,有些則可能並肩戰鬥過;另一方面俘獲對方以索取贖金也是戰爭中騎士的一項重要收益,一位貴族的贖金價位通常非常可觀,而且的確有一些騎士以此為生。

即使是沒有那些親情或文化紐帶的農民雜兵,也會避免殺傷貴族,因為捕獲一位貴族而獲取的高額贖金,以及價值不菲的戰馬、盔甲、武器,對中世紀的農民來說,是難以抗拒的誘惑。
✎ 被動損耗

倘若立即發動攻擊無法拿下堡壘,那麼基本戰術就是把它跟外界隔離,讓飢渴與恐懼自行發揮作用,不費一箭一石就攻破防禦。

即使行軍時敏捷迅速,進攻仍是一個緩慢的活動,讓堡壘內的人有時間投入各項準備:固積糧食;乾燥或醃製肉類以延長保存期限;如果空間允許,家禽和糧也會從附近的田地帶進堡壘;反之,周遭地區若有任何可能對攻方有利的東西,則全部都會被銷毀。

另外,也要製造、囤積防禦性武器;格外鐵石心腸的統治者或許還會把那些對資源造成不必要耗費的人(亦即沒有戰鬥能力的人)逐出堡壘——這在圍城前和圍城期間都會發生。這個做法會造就一些令人心神疲憊的可怕局面:各年齡層的平民因為被敵軍發現或飢餓不堪而死在城牆與攻城防線之間。
https://images.plurk.com/2aq4UzOMjPOe2UD32pMUQh.jpg

當泰溫·蘭尼斯特在河間地大肆燒殺搶掠,艾德慕·徒利 卻選擇將難民們收容進奔流城,即使這意味著城內糧食消耗的大幅度提高。

糧食是圍城戰的資本,收容難民看似仁慈,卻也損耗了己方的資源。覺得冰火的這些情節把艾德慕的平庸愚昧表現得很巧妙,和平時期,善良柔軟的特質可能使他成為一位受人民愛戴的領主;但戰爭時期,他的每一小步錯誤決策,都將戰局風向輕輕往陣營覆滅的方向撥了一點點。

在別的整理噗寫過,但每次想到角色下場總會嘆一口氣的 昆頓·海塔爾 ,他的明智決策在疫病時救了更多的人,但得到的只有怨恨與報復。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糧食剝奪

攻城戰通常會嚴重剝奪當地人口的飲食。

在盧昂攻城戰中,不幸的市民被迫吃狗貓和老鼠,但是就連這些食物來源也很快就吃完了;在西元前87-86年由羅馬人發起的雅典攻城戰中,燙煮皮革更會出現在每日菜單上;在一些描述攻城戰的史料裡,甚至可以讀到食人的相關記載。

然而,有一點應該注意:攻方也可能飽受飢餓之苦,尤其是當攻城戰發生在氣候條件艱辛、天然資源困乏的地區時。對圍城的一方而言,最理想的結局就是藉由剝奪堡內居民的飲食,使他們不得不投降。反之,堡壘指揮官的目標是要讓居民撐得夠久,致使敵人被迫放棄圍城,或者讓援軍有時間前來拯救他們。
風息堡之圍 | 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 | Fandom

梅斯·提利爾公爵統率河灣地的陸軍,與派克斯特·雷德溫伯爵領導的青亭島艦隊進行海陸圍困,破船灣對外補給線被完全封鎖。圍城戰持續近一年,守軍山窮水盡之下只能宰殺馬匹丶貓狗食用,甚至幾乎要吃掉己方陣亡的戰士維生。

幸運的是,一位聲名狼藉的走私者戴佛斯·席渥斯成功突破雷德溫艦隊的封鎖,帶著一艘滿載洋蔥和鹹魚的船隻駃進風息堡港內,暫時解決了守軍糧缺的問題。這些食物令守軍足以支撐至艾德·史塔克公爵領兵南下解圍。

永遠可以懷抱驕傲的風息堡之圍!城堡很堅固但人會餓會死會恐懼,史坦尼斯誓死守住家堡,讓在外征戰的兄長沒有後顧之憂。也難怪戰爭結束後拿到的不是家堡,而是前朝繼承人的封地會讓史坦尼斯不爽那麼久,對他來說來到貧瘠的龍石島應該就像被打入冷宮感覺(嗯?
接下來的戰爭中,風息堡 被梅斯·提利爾的一支大軍圍攻,但是只持續了幾個星期。在梅斯的女兒瑪格麗遭教廷逮捕後,他放棄了攻城並返回君臨。城堡繼續由史坦尼斯的支持者佔據。

多年以後,冰火本傳正在進行式的時間線 梅斯·提利爾受命於攝政太后瑟曦·蘭尼斯特再次攻打風息堡wwww,已經忘記在哪個章節翻到的,我印象中他好像還可以在城牆外悠哉的吃吃喝喝,不像打仗反而更像來度假的,不愧是資本雄厚而且有鐵王座當靠山的高庭公爵啊。

類似的情況還有卷五淵凱聯軍圍攻彌林城,那些淵凱將領各個因為奴隸產業富得流油,連帶物資補給也非常豐富,他們擺宴吃喝、毫無紀律,似乎一點也沒有要急於攻下城市的緊張感。
✎ 孤立與封鎖

攻城戰要有效率,必須切斷堡壘與外界之間的聯繫。要做到這點,就得建立一條攻城防線,攻方才能確保無人進出堡壘,圍城軍隊也才可以對堡壘發動攻擊或驅逐來自外界的攻擊。

較小型的攻城戰,最基本的攻城防線可能只會是一條繞著堡壘挖成的溝渠,再以木樁加強。但從很多方面來說,這道牆會是攻方面前的城堡幕牆的翻版,需要很多時間、人力與資源才建得起來。守方看到四周開始出現一道牆把自己困住,或許會選擇提早主動攻擊,試圖破壞工程。

希臘人是發展封鎖結構技術的先驅,西元前五世紀時就把「包圍」(希臘語:periteichismos)的藝術發展得淋漓盡致。跟著希臘軍隊到攻城現場的石匠、工人與木匠會建造完全把堡壘包圍起來的牆,通常是以乾石頭建成,再加上建於牆上的木廊道與城垛,還有宏偉的木製高塔。
✎ 環繞線與反環繞線

如果時間和資源允許,羅馬人(後世的一些中世紀將領也是)通常喜歡建造兩條平行的攻城防線。

裡面那條防線稱作「環繞線」,最靠近被圍攻的堡壘,是由一條護城河、一道建有廊道與城垛的石牆以及多座防禦性高塔所組成。環繞線前方的開闊地帶會置入各種障礙物,讓想要出城攻擊的敵人難以接近羅馬防線,外面那條防線則被稱作「反環繞線」。

在中世紀,攻城將領比較不喜歡建築攻城防線,而是會在圍攻的堡壘附近,建造一種暫時性的城堡或高塔。這是一種奇特的模仿戰爭,兩座城堡互相對立,各自努力爭奪主導權。

倘若攻城軍隊不想浪費心力建造自己的城堡,有時就會把附近的教堂塔樓當作攻城器械和部隊的戰鬥平台(教堂通常很靠近堡壘的城牆,以強化封建軍事力量和經由神授的「存在鎖鏈」社會秩序之間的連結)。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攻城防線

攻城防線之間及其周邊地區就像一座小鎮一樣充滿活力。畢竟,有數千名士兵將攻城防線當作自己工作、居住、社交、買賣的場所,長時間的攻城戰更是如此。

愛德華三世在1346-1347年間發起的加萊攻城戰中,英國士兵便利用木頭與柴枝建了一個茅屋住宅區,街道規畫井然有序。為維持軍隊生計,軍營建了一個完備的集市場所,商人會到這裡販售士兵所需的一切民生與軍事必需品。小鎮的規模之大,最終共有三萬人(士兵和平民)同時擠入街道,乃至於它獲得了城鎮的地位,甚至還有自己的名字「勇氣新城」。
愛德華三世的騎行劫掠行動 (1346年)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萊的防禦十分穩固,週邊被大範圍的沼澤環繞,部分地區難以通行,也沒有穩定的地面可以架設重力拋石機或足以破壞城牆的攻城炮。守軍人數十分充足,並且可以由海路進行補給。圍城戰發動隔日,英格蘭艦隊來到岸邊,為英軍提供補給、裝備與增員。英軍決定進行長期滯留,在西邊建立名為新城鎮(Nouville)的繁盛營地,一週有兩天的市集。
上面提到的淵凱聯軍包圍彌林也是在攻城防線之間建起一座城市的感覺,黃鯨魚 是一個極其富有的奴隸主,他的連綿大帳已經像是把一座舒適的小型宮殿搬遷過來,再加上其他奴隸主和傭兵團風格迥異的營地,彌林城外人口雜多熱鬧非凡。

有軍隊活動,自然也會有為之提供需求的「跟隨者」。這種產業 (?) 讓我聯想到冰火世界中存在一種特別的妓女,普遍被稱為「營妓」(camp follower)或「洗衣婦」(washerwoman),經常隨著不同的軍隊和僱傭兵團移動,服務士兵的需求。
✎ 叛徒與賄賂

攻城戰對被圍攻的一方而言,是令人緊張又疑心大作的事情,因為城牆之內總是可能會有某些人或某些團體為了自保,背叛周遭的夥伴,而攻方也時常會祭出誘惑來賄賂守方。

還有一點必須牢記,那就是在很多地方,城鎮與守備部隊之間不一定有忠誠心,如果當地領主總是欺壓百姓的話,更容易有這種現象。

常見的背叛方式有:向攻方透露秘密的出入口、告知他們堡壘比較沒有人駐守的地方,或是同意在約定時刻打開某一扇門。
依然是風息堡之圍的例子,長久的飢餓誘惑著守城的軍士投降,而指揮官為了穩住已經搖搖欲墜的軍心,不得不嚴厲重罰打算投降的逃兵。

城內至少發生了一次的背叛,加文·威爾德爵士和他手下三個騎士合謀,準備嘗試偷偷打開一道邊門,潛出風息堡並投降。他的行動失敗了,史坦尼斯·拜拉席恩逮住他們,下令用投石機把他們從城上拋出去,被克禮森學士以「他說既然我們困窘得快要吃同伴的屍體,怎麼能把好肉就這麼投擲出去呢。」的理由勸阻。不久之後,加文爵士死在監牢中。
✎ 疾病的影響

疾病可能是攻城戰的決定性成敗因素之一,對攻城防線兩邊的軍隊都造成影響。

基於攻城戰的本質,堡壘內外的環境時常很快就變得不衛生。由於無法妥善處理排泄物,且經常會有屍體和傷口出現,整個衛生條件都會受到影響(被圍困在堡壘內的那一方會特別難處理亡者的屍體)。

痢疾、霍亂與傷寒是攻城戰的三大疾病,一旦流行起來,造成的傷亡可能比戰鬥本身導致的傷亡還多。

攻城軍隊也可以採取積極措施,促使疾病蔓延,像是把腐敗且受感染的屍體丟到城內,等於是早期社會的生化戰爭。在熱帶地區進行的攻城戰還得面對由昆蟲和寄生蟲帶來的各種威脅,參與十字軍東征的歐洲戰士就曾面臨到瘧疾、腸胃寄生蟲和砂眼等禍害。除此之外,攻城戰雙方甚至有可能因為沒有新鮮蔬果可吃而罹患壞血病。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說到瘟疫就到了「蒼白母馬」的回合,血瘟在淵凱大軍進攻阿斯塔波時肆虐城中,淵凱人刻意驅趕逃亡者至彌林方向。難民紛至沓來期望彌林提供保護,丹妮莉絲對他們抱著憐憫,但依然禁止難民進入城內,只准許他們在城腳下紮營。疾病最後還是蔓延彌林,同時重創了淵凱而來的圍城部隊。

巴利斯坦·賽爾彌爵士稱血瘟自黎明紀元起就是部隊的災星,他很清楚當血瘟在軍中悄無聲息地傳播,最終將帶來的是整支軍隊的覆滅。就連次子團的硬漢們也惟恐「騎乘蒼白母馬」,故而當他們發現疑似病患時,會立刻將其趕出軍團,不帶半點猶豫。

第一例血瘟病例是一匹蒼白色母馬載來的垂死的阿斯塔波騎兵,並因此有了「蒼白母馬」這個別稱。相傳七神中掌控死亡的陌客騎著一匹蒼白母馬。
《立體的歷史》:玉皇大帝為何封孫行者為「弼馬溫」?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想查馬瘟的相關資料,後知後覺發現《西遊記》的弼馬溫取了「避馬瘟」的諧音,原來明代人跟呆丸郎一樣也熱愛諧音梗。與吳承恩時代相近的大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卷五十一「獼猴」條下說:

養馬者廄中畜之,能辟馬病……,時珍曰:「《馬經》言:馬廄畜母猴,辟馬瘟疫。逐月有天癸流草上,馬食之,永無疾病矣。」

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猴子能保護馬、牛等牲畜不得瘟疫。
✎ 主動攻擊

倘若外交手段和長期的被動損耗都無法使堡壘臣服,那麼就只能用武力強迫了。如果攻城軍隊想攻其不備、乘勝追擊,或是認為自己的軍事力量較優越,又或他們純粹就是沒有耐性或憐憫之心,那麼武力有可能是他們的第一個做法。

攻城若要成功,擁有攻擊迅猛的名聲無疑是一項優勢。在共和時期的頭幾十年,羅馬軍隊通常傾向快速進行登梯攻擊,把士兵往堡壘送,而這通常會奏效。
要攻入一座堡壘,基本上有三個選擇:直接攻進、往下攻、往上攻。

所謂的直接攻進,可能是指:
(1)靠詐術或叛徒來獲取入城的路徑;
(2)攻破城門;
(3)使用砲兵或挖掘坑道的方式攻破城牆。
✎ 攻破外牆

直接攻破城牆或城門,需要靠攻城器械和人力。

攻城錘可以用來撞破城牆或擊碎木頭,只要錘頭不斷撞擊,同時操作攻城錘的士兵和攻城錘的裝置沒有被守方的反制攻擊所摧毀,最終都會撞出洞來。此外,攻城軍隊也能採用發射箭鏃或投擲石頭的砲火型武器反覆射擊城墻,最大型的器械甚至能從幾百公尺外的地方發射。

這種武器的優點是,可以遠距攻擊、造成夠合理的結構損耗、直接瞄準守方人員與堡內建築進行高彈道攻擊,而火力如果夠猛,還能粉碎幕牆或高塔。

如果無法從支持自己的邦國或領主那裡商借或購買攻城器械,基本上就得在攻城戰現場製造,可能要花好幾個星期,才能真正開始發射砲彈。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攻城器械,要建造都會耗費很多金錢與時間,而且需要大量人力操作。
使用火器可以燒掉堡壘內的木製結構,或是使木門的結構變弱,讓它難以承受攻城錘的撞擊。點火的方式有很多種,有時候還非常具有巧思:著火的箭矢;加熱過的金屬彈;一罐罐易燃的混合物;甚至是使用風箱壓力投射陽春的「希臘火」。

由於攻城軍隊會建造木製的攻城塔、攻城器械和防護柵欄,所以雙方都會怕火。火對攻守兩方而言都是很有用的武器。
✎ 挖掘坑道

若直接攻進城牆或城門的做法行不通,還有「往下攻」的選項,講的基本上就是「挖坑掏空」作業。

在這高度危險的行動中,首先會從攻城防線挖出一道礦井,接著挖過堡壘城牆下方,形成一條以木頭支撐的隧道。這些支撐的木頭最後都會放火燒掉(後來則是使用火藥爆炸),導致其上的城牆倒塌。

挖坑掏空是一個艱鉅的任務,而且要看是否能獲得有相關經驗的人員以及地形的本質為何,堡壘若擁有龐大的水域防禦設施或者座落在堅硬的岩塊上,就不可能使用這項戰術。

此外,堡壘的守備部隊也可以從裡面挖掘坑道到外面,作為反制坑道或是從地下出擊的辦法。挖掘坑道也是攻入堡壘內部的方法之一,可以提供一條秘密通道,讓圍城部隊進行突襲。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弥林之战 | 冰与火之歌中文维基 | Fandom
冰火卷三情節中,偉主大人們獲悉丹妮莉絲向 彌林 進軍,他們實行堅壁清野和焦土政策來抵抗,城市不久後被丹妮莉絲的軍隊圍困。

夜幕降臨之後丹妮派出了一支混淆視聽的部隊將港口剩餘的船隻燃燒殆盡,在夜色和城外大火的掩護下,喬拉·莫爾蒙爵士,巴利斯坦·賽爾彌爵士,壯漢貝沃斯帶領一小支分隊從下水道潛入彌林,釋放競技場的奴隸鬥士,不到一小時大半的奴隸都奮起反抗,城內一片混亂。隨著一輛攻城車攻破東城門,彌林的防禦徹底崩潰。

嚴格來說並沒有進行挖坑的動作,而是利用城市本身擁有的下水道系統偷偷潛入,但感覺也是類似的應用思路。水道錯綜複雜,失敗機率很大,但成功的話能以極少兵力拿下城市。
焦土政策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焦土政策(英語:Scorched earth,又稱焦土作戰),是一種軍事戰略。英語直接表達的意思是毀壞地面上所有的一切,包含農作物、工廠和城市,破壞任何可能對敵人有用的東西。

漢字中「焦土」的原意燒壞農作物來摧毀敵人的食物來源,這個戰術辭彙在現代使用上並不限於使敵人食物缺乏,還可以包括破壞遮蔽所、交通運輸、通訊與工業資源。

與古稱堅壁清野有所不同,堅壁清野指先將可為己所用的資源收集儲存於「堅壁」,而後毀壞難以控制地區的資源「清野」。
✎ 攀登城牆

攻城軍隊的最後一個選擇就是「往上攻」,最主要的方法是「攀登」,也就是把攻城梯迅速丟到城垛,嘗試攀越城牆。

這個做法明顯有個風險,那就是在攀登過程中,攻方士兵會受到上方掉落的投擲物所攻擊,梯子也有可能被推倒。然而,如果有技巧地執行、動作迅速,再加上位於地面的攻方士兵提供協助,那麼攀登就有可能是非常成功的戰略。

其他選項就比較辛苦了。第一,可以把攻城塔可容納士兵與攻城器械的帶輪木製垣塔滾到城垛,接著放下平台,形成一座連接攻城塔與堡壘的橋梁。

第二,攻城軍隊的工程師與工人可以建築一道有坡度的士木堤防,從地面建到高處,靠近堡壘城牆,接著再將攻城器械推上這道坡堤,離城牆的防禦設施更近,便於發動攻擊。跟中世紀相比,築堤戰術在古代比較常見。
✎ 戰場上的重力拋石機

穆斯林軍隊在薩拉丁(1174-1193年在位)領導下堅守阿卡城,抵擋英王理查一世(1189-1199年在位)率領的十字軍圍攻。當時十字軍總共有十一架重力拋石機可用,他們將拋石機編隊,朝阿卡城發動規律且猛烈的砲擊。

十字軍也依循當時的慣例,為每架重力拋石機取了駭人的名號如「神之投石機」和「惡鄰」。(中世紀歷史上其他著名的重力拋石機名號包括「牧師」、「投石蠻牛」、「夫人」和「戰狼」)。
在記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歷程的著名編年史《朝聖紀行及理查王事蹟》中有一些圍城戰事的記述,從中可窺知當時運用重力拋石機的細節。

法蘭西國王(腓力二世,也是圍城戰主將之一)罹病後迅速痊癒,接著全神專注於建造攻城器械及在適當地點部署投石機。在他的安排之下,投石器械日以繼夜投射石彈。他將其中一架效能絕佳的器械命名為「惡鄰」(Malvoisine)。城內的土耳其人則有一架他們稱為「惡親戚」(Mal Cousine)的投射器械,常用以猛烈轟擊「惡鄰」。

此外,還有一架耗費鉅資建造的重力拋石機,他們命名為「神之投石機」。一名誠實正直的神父總是立於此架器械旁傳教勸募,募得款項皆供作後續維修和雇用人手收集可供投射之石塊的經費。
拋石機(投石機)擁有名字之後感覺加倍威風了,還叫「惡鄰居」和「惡親戚」真的是充滿了中世紀人的黑色小幽默wwwww,說到這個冰火裡兵士的命名品味也不遑多讓。

「君臨三妓」(Three Whores)是架設在君臨爛泥門內的三台巨型投石機。它們被金袍子們稱為「君臨三妓」,是因為他們希望在史坦尼斯·拜拉席恩進攻君臨時,它們能給予「熱情」的「歡迎」。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而在彌林攻防戰中, 淵凱方就使用六架40英尺高的 投石機:分別叫做屠龍者、老潑婦、女妖之女、邪惡姐妹、阿斯塔波的鬼魂和馬茲達罕之拳。

可以看出淵凱方對投石機的命名,幾乎皆是針對丹妮莉絲非常有趣wwww

●屠龍者:丹妮莉絲擁有三條龍,在彌林統治期間被稱為龍女王。
●女妖之女:鷹身女妖是彌林標誌的青銅像與城市象徵,女妖之子則為城中反對龍女王統治的秘密勢力。
●阿斯塔波的鬼魂:阿斯塔波經過丹妮莉絲的攻打、解放奴隸和建立議會離開後,很快又重歸奴隸制的混亂血腥。
●馬茲達罕之拳:馬茲達罕·佐·洛拉克是彌林著名的吉斯卡利貴族,他是西茨達拉·佐·洛拉克(丹妮後來為了和平的聯姻對象)的祖先,代表彌林本地古老而高貴的貴族血脈。
✎ 希臘火

迄今為止最為知名的燃燒化合物是那有如傳說般的希臘火,顯而易見它是在西元七世紀拜占庭地區開始出現,其烈焰可達攝氏一千度,依據實際運作中調度的方式,猛烈程度可能遠甚於此。

現今無法正確得知此種液體的真正成分——主要是因為保有該配方之人謹守祕密,可能隨著時間與地點的不同,改變其內含物。不過我們很確信一點,它是以石油為基底,以賦予其熊熊烈焰的特性。拜占庭的地理位置鄰近中東地區,這意味著能隨時取得天然原油產品。

中世紀的作家注意到,希臘火能抗水,向其潑水似乎還會積極助長火勢。當時的人認為只有用尿液、醋和沙土,才是對希臘火有效的反制措施。此種特性表示其添加了硫磺,或許還有生石灰,不過此配方的殘缺部分還包含了其他各種易燃樹脂的混和物。
冰火裡「野火」的參考原型應該就是希臘火,除了在世界觀中牽扯到鍊金和魔法元素,其他特質都和希臘火很相似。

「野火」(Wildfire)是一種能能燃燒很長時間的易燃性液體。一旦野火被點著,就一定會把物體燃燒殆盡。它能滲進衣服、木頭、皮革甚至鋼鐵,讓它們都著起火來。即使是飄在水上野火也能燃燒,這一特性使之成為理想的戰爭武器,儘管偶爾野火被鍊金術士用來燃燒以顯示他們的力量。

製作野火的過程漫長且危險,只有鍊金術士公會知道製作方法,他們稱製作過程需要用到魔法。鍊金術士將野火放在一種小陶罐里,它的陶罐壁要製作得粗糙不平且帶有花紋,以此來增加對野火的控制力。
大概是「伯羅奔尼撒」這個希臘南部半島的地名發音給了我一種波瀾壯闊的想像,所以想藉機記記。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對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歷史記錄,這場戰爭發生在伯羅奔尼撒同盟(由斯巴達領導)和提洛同盟(由雅典領導)之間。 它由修昔底德撰寫;他是一位雅典歷史學家,在戰爭期間還擔任過雅典方面的將領。 他對這場衝突的描述被廣泛認為是一部經典著作,被認為是最早的歷史學術著作之一。

修昔底德古希臘歷史學家、思想家。因為修昔底德對史料搜集和對因果分析方面嚴謹的態度,故被稱為「科學歷史」之父。以《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傳世,共八卷一百多萬字,尚未完成就被暗殺。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跟古代軍事不是那麼相關,但看了也覺得有趣一起放放。

正是因為雅典的崛起引致斯巴達的恐懼,最終使戰爭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美國政治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創造的術語,用來描述當新興強國崛起威脅到現有強國的國際霸主地位時,雙方越可能直接爆發戰爭衝突。修昔底德陷阱基於古雅典名將及歷史學者修昔底德的一段話,修昔底德認為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的伯羅奔尼撒戰爭不可避免,因為斯巴達對雅典實力的增長心生恐懼。現時主要是為了描述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間的潛在衝突。
見山是山☜見丸不是山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大致把想摘想記的內容混亂整理完,我可以停止興建我的高危城牆了。

這些幾乎有九成還只是《歐洲中世紀圍城戰》第一章的概述,真的內容豐富到爆……已經買了作者的另一本書但閱讀順位可能不會那麼前面,之後如果看到什麼有趣的東西會再放過來這邊或開新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