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最近傷科之友在討論手法,發現自己誤打誤撞,把某些問題避掉了,可喜可賀。
#傷科噗
latest #19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先前我和同門討論過了,我覺得課程手法(工具)本身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我對課堂教學的使用方式,流程的編排,有疑慮。
使用工具的方式有問題。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另一位中醫師的想法則不同,他認為這個手法有些根本性的問題。
他有一段話,我覺得說得很好。
他說,目前上課手法的調整方式和流程,很像是鋪床單一樣。把床單四個角固定好,繃緊鋪平了,但有些細節藏在床單底下沒處理好
這段話,我就完全聽懂他想表達的,也認同他的說法。
(先坐
立即下載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之前上課的處理方式,流程是趴躺坐.....三個姿勢順序解下來,掌握力道和流程順暢,一個小時內完成,就可以通過考核。
如果是初學者,單純跑流程,反而沒事。學到一個程度。當有辦法解到比較深的時候,就會出現上面說的狀況。
就是為了在時限內跑完,遇到狀況,沒時間解,就會先推平,推均勻。做順,但沒有解開。
這時候那些沒解開的,反而會被凸顯出來。
(坐)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一般整復,做單一部位,把不舒服的點鬆開。就算傷處有其他牽連,當下患部張力鬆開,就完成他們的任務了。
但我們這種要處理全身的,身體大部分鬆開後,有沒有回頭去處理那些真正卡住的原因??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這個拉筋伸展很像,其實我們伸展拉筋,大部分都只是拉開本來就會鬆的肌肉。那些真正卡住,沾黏的肌肉,是很難靠自己拉開的。
以為自己有拉筋.....X
只拉到本來就會鬆的肌肉.....O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所以跑流程,沒空回頭去找,去處理真正的緊繃點.....就會出現上面同門分享的狀況。
把床單四個角固定好,繃緊鋪平了,但有些細節藏在床單底下沒處理好。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會避開這個問題,純粹是我沒在算時間。我流程跑完只是前處理,會回頭花時間把緊繃的地方都解掉。
而且我會花時間去檢測關節活動度和動作機制,處理患部周邊拮抗問題
雖然完美的避免了這個狀況,但我也註定都會超時。
已經從超時搭不到末班車,進化到超時留宿個案了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會討論這個問題,是我們老師這兩三年開班,手法散出去,在整復業界發酵,有其他傷科醫師在談論。
坦白說,我覺得傳統整復,中醫傷科這一行,討論起來水真的超深的。加上華人世界特有的師徒制度,幾乎沒辦法質疑師門.....像我們這種願意討論檢討自己技術缺點的人,真的不多耶~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有位出名的傷科中醫師,都講白了。目前中醫傷科大多是拿西醫那一套,另外加上中醫的陰陽五行八卦了.....所以很多可以講理的,卻被用很玄學的方式討論。
我們在上課,有很多無法被精確說明的形容,這個讓我很困擾。所以我幾乎不太用這種方式教學和討論。能講理的,把原理講清楚,用理學釐清。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另外,傷科很吃操作手感。很多傷科在談筋膜問題.....我也坦白講,這種手感問題,吃一點天分,但更多是吃個案的身體狀況。有的人真的是摸不出來,卡太深卡太緊,舊傷新傷混在一起,都碼很難摸。
跟我講筋膜連帶關係,我也沒把握每次我都有摸到。所以我都用動作機制去評估,好好沿著肌肉緊繃點一路解。動作機制順暢,筋膜通常狀況也會好。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我其實看很多傷科醫師在談手法,大家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或是認知基準不同......真的無法討論耶~
我們家某個不熟的同門,操作被其他中醫師批評後......我和幾個師兄弟還真的很認真在討論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要怎麼改進。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最後就是,我乾脆去報那個傷科中醫師的課了。

總是要去了解一下對方的技術在哪邊,用什麼基礎判斷。還好是短期課程,盡量學看看。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在這邊要謝謝噗友,有噗友去職訓局開辦的民俗療法課程。還願意分享教材給我,讓我可以看看別人怎麼教學上課的。很感謝~
良夜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我是隔壁派的軟傷科,跟我老師一起上了傳統推拿整復的證照課,儘管觀念差太多被老師嫌得要命,但考試要背手法目的、針對部位和操作敘述,我覺得有助於老師把流程整理得更明確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vampraths: 我是很佩服去考民俗治療證照的人,現在要考這個證照,時數很長,要熬過也不容易。
公親王白馬
2 months ago
總結一下本噗,我的流程為何避免了課程中的手法問題。
1.我基本流程是前處理,再回頭去緊繃點
2.除了推鬆,解緊繃肌肉,會注意拮抗和偕同肌肉的關係
3.有加上動作機制檢測,找更遠的筋膜干涉
4.關於頭部和頸椎,影響睡眠甚鉅,上半身上肢有處理,一定會往上再巡一次頭部和頸椎
你的1. 比較像是,先表層的放鬆,再來處理深層真正糾結的部分。

表面的放鬆這件事,其實可以讓患者/顧客,自己長期做,有這個習慣甚至會比你在現場處理表面放鬆還要有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