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
3 months ago
剝洋蔥教養法:落實不打罵育兒的三個心法---楊鎮宇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13
Vita
3 months ago
時常面對小孩的感受,等於是跟小孩分享這種「複視」的觀點,等孩子更大一點,帶著許多跟自身情緒相處的方式,當他面對諸多人生課題時,他能照料自己內心那份「面對問題本身時的心情」,也能培養出更多面對「問題本身」的方法。
Vita
3 months ago
當孩子有許多和自身情緒相處的經驗,這就是為他日後豐厚的思變做準備。因為這些思變不是與他這個人脫離的,而是在與他的喜怒哀樂纏繞下提煉出來的思辯。活生生、鮮活、真實的存在。
Vita
3 months ago
當你和小孩平等時,你對他發脾氣,是沒有威脅的
立即下載
Vita
3 months ago
孩子將以尊重自己獨特性的方式成長;即使在他的行為需受限制時,他仍可以公開地保有他對自身感覺的「所有權」...。我相信,他會成為一個能負責也能自我引導的人,他們也不會需要對自己隱藏感覺,也沒必要躲在一張堂皇的外表後面過生活,他將會比我們大多數人更能避免受困於心理上的不良適應。
Vita
3 months ago
直接接到大人的觀念,會讓小孩跟自己內在相處時的方式受限,不知如何處理自己的體驗與感受
Vita
3 months ago
大人打罵小孩,是最顯性的壓制。賞罰,則是隱性的控制,.....。而太快說「道理」,會無法跟小孩的體驗接上線,而且容易削弱小孩的主動性
Vita
3 months ago
小孩不做特定行為,不是因為真正的理解了什麼,而是因為害怕,怕被打罵或是處罰。這種情況下,思考的重心肯定不會放在問題的起源和對策,而是放在怎麼樣才不會被罵,或者怎麼樣才能讓別人害怕。
Vita
3 months ago
不是禁止,而是擴充小孩的思路與做法,才有機會真正影響小孩
Vita
3 months ago
若想與某人進行溝通時,就必須以幾近盲從的程度,遵循由對方生活脈絡所形成的語言規則。若不這麼做,而是一味地以自己的語言規則強求對方,溝通就無法進行
Vita
3 months ago
「盲從」這這說法太消極,不如說坐上「副駕駛座」,積極上車,共享同一片視野,沿途路況可報導,行進路線可討論
Vita
3 months ago
詰問法與雄辯術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自覺自身的無知,是否產生自發性的變化。重點不是在於誰輸誰贏,或者強迫對方接收正確的思考,而是在於雙方都能接受的情況下,一起發生變化。若片面要對方「接受」自己一開始設定的結論,這做法稱不上對話。
Vita
3 months ago
從學童的觀點來看,學校教育最大的浪費,就是課程不能讓學生把教室外的經驗充分且自由的運用在課堂上;另一方面,學生又不能把他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生活裡
Vita
3 months ago
帶小孩要落實不打罵,不是靠捏大腿、翻白眼或說氣話,而是接納、猜想和嘗試。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