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村萬齋大師講堂側記
latest #11
1. 開場白與狂言的特性
- 「我乃當地人」作為狂言通用的開場。沒有主詞「我」,可能象徵「我」,或是集體的我們。

- 在外地表演時,也是會用這一句開場,亦可解釋我們都是地球人。
- 雖然觀眾來自不同國家,認同也不同,但狂言的核心涉及人類的根源性的狀態,那些無可耐何的慾望,帶了點趣味。
- 狂言通常在戶外表演,講求抑揚頓挫,和誇張化的演出,得以讓觀眾進入。
2. 表演特點
- 特殊的走姿,可能受到能劇的影響。
- 面具限制視野,僅能看到眼前到鼻尖的距離。由於狂言的舞台高出觀眾,演員需要確認舞台邊緣,步法平貼地面,倚靠有限的視野和舞台的木紋判斷距離。
- 身體呈Z字形,得以吸收微幅震動。
-七百年前的戶外舞台沒有燈光,演員本身就是聚光燈,吸引觀眾的目光。
3. 表演內容
- 敘事間穿插歌謠,基於故事和舞蹈。
- 狂言較為平易近人,常見小人物滑稽故事。
立即下載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4. 扇子與想像力
- 扇子作為唯一道具,搭配擬音效果,呈現多種情狀。狂言的擬音甚至可能與日本漫畫中的狀聲詞有關聯。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5. 多元共融與尊重
- 「我乃當地人」隱含多元共融的想法。
- 狂言的各種動物角色,隱含著日本八百萬神的敬意,對所有存在的敬意,包括動物和自然。
現場演藝:蚊子和武士相撲、香菇、馬、雷神
6. 角色與故事
- 愛喝酒的神明、武士
無能的丈夫和強勢的妻子(經典款)、天真的入贅女婿、江湖術士、愛錢的和尚,在狂言中的眾多角色,展現人最真實的慾望。

- 現實世界會受理性驅使,而狂言角色則受慾望驅動,角色會做現實人生中人們不敢做的事。狂言的心理補償作用,讓觀眾得以從俗世規約中解放

- 以太郎冠者為例,隨從僕役,最能代表狂言這樣的特色。太郎冠者是狂言中的超級明星,實現觀眾不敢做的事,達到心靈淨化和排毒的效果。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7. 跨文化的笑聲
- 強調「我乃當地人」的概念,狂言的笑聲具有跨文化特性。

8. 問題答覆
-就算不想被定型,當萬齋學習狂言七百年累積的型,透過前人的累積,努力達成前人的標準,也超越了自己的極限。
他也以穿上不稱頭的衣服為例,需要努力成長,才有辦法穿上那樣的衣服。

- 新編狂言的創新上,仍舊需要維持狂言或能的根本。看起來還是狂言,好比以傳統服裝表現形式,新作《香魚》,以衣服表現魚鱗、設計帽子。

並以改編莎士比亞為例,莎劇也有類似於狂言的形式,好比露天劇場中,演員也必須台詞講述設定,一樣也要靠演員呈現舞台魅力,必須進入世界觀得以讓觀眾信服。這個改編可以增加狂言的優勢,好比利用面具就能夠演出雙胞胎。
是說,有個很爛的心得。
聽到萬齋說表演香菇時,上半身不能動,只能蹲著移動,非常困難。

大家可以試試。

我就想⋯⋯啊⋯⋯韓國瑜會。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因為位置剛好比較中,被朋友們交付謝幕拍照大任,也分享給大家:

https://images.plurk.com/jHcANNXnO4pl7CFWTtSqM.jpg https://images.plurk.com/6hzyFrS14z9u0uTdO9gCDu.jpg https://images.plurk.com/JT6Rf3OqIHRI8kEh47IP9.jpg
Facebook
「在這裡要特別大讚衛武營的技術團隊!萬齋團隊週五抵達,在彩排與了解劇場空間時,萬齋無意間發現:原來戲劇院的牆打開後可以通到卸貨碼頭區,便與衛武營討論:要讓《鮎》的最後一幕再多開一道門。是的,原本只開到紅藍燈那一趴而已,但衛武營版又再多了一個層次,更深不見底的寓意啊!這變動其實很大很有挑戰,以往碼頭就是擺放各種大小型道具,還有棧板與台車等。為了呈現最棒的演出,衛武營團隊需要撤離上述物件,還要多架兩側的燈光,這些都是在短時間內,靠著優秀的衛武營團隊才能完成的,請大家給衛武營熱烈的掌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