櫺 ▸
3 months ago
#Review #影

The Zone of Interest (2023)
夢想集中營
https://images.plurk.com/25Z7e4sG72waxCiOQpdvp2.png https://images.plurk.com/6kdUCWv3TyIwmTWviU6qEO.png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Jonathan Glazer
latest #14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Sunbeam” by Joseph Wulf

Sunbeams, radiant and warm
Human bodies, young and old
And who are imprisoned here,
Our hearts are yet not cold
櫺 ▸
3 months ago
戰爭的日常,大屠殺的日常,看不見囚犯的集中營。透過視角轉換,觀眾似乎變成指揮官一家的監視者,對霍斯一家的吃穿用度都知之甚詳,也知道納粹心安理得強佔前任住民的屋舍、土地、身體內外的財物,以及生命。猜測片名源自「Interessengebiet des KZ Auschwitz」,是SS的軍事禁區,包含奧許維茲和比克瑙集中營、小型的衛星營區、工作站以及軍眷生活區域等區塊,霍斯一家隔著集中營灰色的高牆和通電刺網慢慢建成王國,而他們(尤其是因海德薇堅持而留下的孩子們)同時也是囚徒。

https://images.plurk.com/2n7PdyVhBs5ZYKaDGsJfw4.png X
櫺 ▸
3 months ago
「從過去到未來,丁香花將永遠妝點這個營區。」

海德薇抱著寶寶巡視巨大花園嗅聞玫瑰,魯道夫趁休假帶著兒女到索拉河泛舟釣魚,家裡養一條跟屁蟲杜賓,魯道夫同事的孩子放假也會來玩。這裡是元首應許的東方烏托邦,孩子們不必害怕刺網,不必害怕樹林,不必害怕蓮蓬頭或被惡作劇上鎖的溫室,而霍斯調職到新單位報到,也當然不必為了身體檢查緊張兮兮。
立即下載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電影中沒有拍出條紋囚服,但觀眾絕不會錯過火車和煙囪的煙霧、焚屍爐排進河裡的灰燼,還有愈來愈響亮的哀嚎、尖叫、怒斥、燃爐運作的隆隆聲。大兒子和女生親吻的牆後,有囚犯為了一顆蘋果遭槍殺,海德薇和其他軍官太太笑談他們如何挑揀猶太人的華服,隔一道門,辦公室裡工程師介紹可以分區冷卻的焚化爐,眼睛放著異彩。禁區裡的人對空氣裡的飛灰習以為常,當海德薇的母親雀躍地拜訪出人頭地的女兒,卻只待了幾晚就不告而別。但是魯道夫在深夜的樓梯間乾嘔,在廊道暗處看見的一定不會是絞刑架,或許不忠的罪惡感,還有身處帝國心臟不再是王的認知,比集中營的死亡產線更令他反胃。
櫺 ▸
3 months ago
霍斯家別墅如海德薇抱怨,走廊窄,房間多,鏡頭跟著女僕轉來轉去,補上以前看集中營主題作品較少留意的區塊:每天有專人運送配給的日用品,霍斯返家脫下軍靴立刻有人刷洗乾淨;不需要霍斯吩咐,生日舉杯用的酒在剛剛好的時間出現在屋外的小桌,還有負片段落的女孩藏在囚犯工作區的蘋果。其他電影看到囚犯計畫逃亡,會透過人脈從外面得到特殊的工具,那個「外面」,就是既非猶太人或官方認定之罪犯,也非高等雅利安人,而得以遊走邊界的人。
櫺 ▸
3 months ago
Mädchenaugen – Wikipedia
某一場戲海德薇向孩子介紹的花應該是這種,花瓣鋸齒狀的邊緣像少女的睫毛,卻也像大兒子把玩的金牙。
櫺 ▸
3 months ago
重看《夜與霧》,旁白講述盟軍解放集中營的時候,畫面裡重機具出動整理難以計數的屍體,鏟進坑裡。紐倫堡大審側寫霍斯作證的神態,他神智正常,但對親手策畫的屠殺冷漠、毫無悔意。電影由海德薇表現這份漠不關心,對他來說,猶太人是惱人的雜草,唯一的價值是埋進土裡提供植物些許養分,幫助他收穫孩子愛吃的蔬果,魯道夫調職前,焚屍爐幾乎每天連夜運作,火光和底噪在安靜的夜晚更加明顯,不過整個家裡似乎只有這個小女兒受影響,母親手足熟睡後還會爬下床走動,窩在角落裡。《夜與霧》結尾說「戰爭暫時打起盹,一隻眼還睜著」,我們以為集中營關閉,慘劇就會留在過去,但是劊子手真的和我們長的不一樣嗎?《夢想集中營》銜接比較粗糙的部分是負片段落和現代奧許維茲博物館的開館打掃畫面,夜裡慌張奔跑的女僕像是床邊故事的主角,魯道夫給女兒講述的是這樣的故事嗎?
櫺 ▸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索爾之子》Son of Saul - 電影預告 1.22 上映好像台灣主流的串流平台都下架了,不同區域的Amazon或Apple TV或許還能看

@khrabanas - #Review #電影 Saul fia (2015) 索爾之子 Dir.: ...
櫺 ▸
3 months ago
入村之後才看這部,遠方不斷吐出黑煙的煙囪讓我想到櫻花樹
櫺 ▸
3 months ago
A Deep Dive Into The Zone of Interest’s Chilling Pre...
The Girl

女孩的原型是Alexandra,劇組找到他的時候Alexandra已經九十歲了,仍然住在奧許維茲附近。大屠殺期間他還是小孩,為反抗組織「波蘭家鄉軍」工作,獲取集中營內外一切可得的資訊,因為他們還是小孩,所以比較不容易受到懷疑。Alexandra是當地人,不是猶太人,在礦坑工作不過不必真的下去礦坑,他覺得自己必須為囚犯做些什麼,於是就在晚上,比較不危險的時候,在勞動區留下食物。
櫺 ▸
3 months ago
Glazer希望用二十一世紀的鏡頭呈現這部電影,一切畫面儘可能簡潔、銳利、樸素。拍攝現場不打光。所以,一九四三年的夜裡,一名女孩在走路,這要怎麼呈現?要怎麼拍出我們的眼睛看不見的事物?最後劇組選用軍用FLIR相機拍攝,這組相機並非為了錄影而設計,所以花了很多時間調整,後製也使用AI提高解析度。相機拍到的不是光,而是熱。黑暗中女孩像光,但其實他是熱,同時會發光,這也強調了女孩作為能量的概念。

女孩坐在Alexandra家裡,身穿Alexandra的洋裝彈Alexandra的鋼琴,他騎的腳踏車和裝蘋果的背包也屬於Alexandra,這名女孩跟霍斯家的形象同樣真實。
櫺 ▸
3 months ago
Facebook
「無論如何,《夢想集中營》引用的是兄妹或姐弟倆被父親及後母遺留在森林後,沿途留下食物為記號,以及女孩將巫婆推進火爐,這兩後大家耳熟能詳的情節。在片中化身為德國軍官讀給女兒聽的床邊故事,隨後,畫面切換為底片模式,在黑白對調的畫面上,沿路軌藏下蘋果的女孩──波蘭反抗組織的成員──看似鬼魂,呼應軍官之女的夢遊症,二女因而形成對照。

《夢想集中營》的對照結構雖明顯卻細緻,對軍官一家日常瑣事的仔細刻劃與一牆之隔卻未曾暴露於畫面的奧斯威辛固然是顯而易見的對照,但尚有更多像這對女孩般看似對立卻其實沒那麼簡單的對照,引入童話故事則使之進一步複雜化。
櫺 ▸
3 months ago
「童話故事中看似必有正邪之分,白雪公主是正,邪惡皇后為邪。但在被迪士尼「淨化」前,皇后被迫穿上燒紅了的鐵鞋跳舞至死可不見得是多「正」的懲罰,更別說這正是歷史上獵巫的手段之一。當軍官父女讀到女孩把女巫推進火爐,女巫象徵的似乎是德國人視之為邪惡而必須被燒死的猶太人,女孩則象徵最優秀的雅利安人。

但當藏於巫婆/後母之邪惡形象後的厭女意識早被後世女性主義揭穿,由她來象徵猶太人,則成就了兩種迫害的交互參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