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辰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二二八那時此地

台一線上,從民雄市區騎車往嘉義市,經過表演藝術中心後大轉彎的左側,會有個介於樹林與山丘之間的地方,我在鳳梨田大學唸碩士班的時候,這個山丘還沒有名字,不過因為對面與旁邊都是公墓,所以在同學的口耳相傳間也成了亂葬崗的所在地。

搭配上每次騎車經過那個大轉彎都會感受到迎面而來的涼意,白天烈陽曝曬還不算明顯,到了傍晚逢魔時刻,急遽的溫差總會襯的那個亂葬崗的傳聞頗具可信度。

直到我去年回鳳梨田大學任教,才發現原本的「亂葬崗」根本不是「亂葬崗」,而是雙福山,如今則成了「民雄森林公園」,但也就到此為止,畢竟我實在是沒有必要放著校園廣大的空間不走特別跑去公園散步。

https://images.plurk.com/3g0SgfxQjoHQYlv17oiS1q.jpg https://images.plurk.com/6TeEV5bA2iPxpRMDbcRXXX.jpg
曲辰
3 months ago
但當我在搜尋民雄有關二二八的地景時,才發現這個民雄森林公園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國軍的彈藥庫,而國軍也是承襲日本政府的建設。

根據民雄在地畫家劉新祿之子劉兆民的紀錄,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相傳來自雲嘉地區的反政府人士聚集在民雄,意圖進攻國軍駐紮的雙福山彈藥庫,但由於山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民兵無力攻上,事敗潰散」。不過在《嘉義縣志》中,民雄鄉第一任民選鄉長何甘棠之子何憲成則是有另外一個版本的說法,亦即他父親在民兵與國軍間斡旋,於是最後並未正式進攻,民雄幸而在當時並未有人死亡。

當然兩者的描述並不衝突,劉兆民儘管有看到民兵集結,但關於進攻也只是「耳聞」,就算聽到槍聲,也未必與雙福山彈藥庫有關。儘管如此,七十七年前的那個冬末,雙福山的氣氛恐怕肅殺到春天都不敢來了吧。
曲辰
3 months ago
中正大學學生黃建智、吳紫瑀、林欣慧在談論校外的芒果樹時曾經提及雙福山彈藥庫「民國後也用來存放支援水上機場的任務需要的彈藥」,雖然在時間上有模糊的地方,但我不免在想,會不會就在當時,某箱位於雙福山彈藥庫的子彈,被運往水上機場,而其中一顆子彈,被裝入了彈匣中,並且在1947年3月12號當晚,成為對著陳澄波或潘木枝發號施令的威脅呢?

照片中如今的民雄森林公園看來天氣明媚,偶有遊客帶著小孩嬉鬧的聲音傳來,這是我們如今的幸福,但更提醒了我們,這些幸福正是建立在這一路上為了民眾而站出來的那些人。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