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o
3 months ago
《墜惡真相》感想,以下有雷。
latest #7
alfredo
3 months ago
不確定我看的角度和其他人是不是一樣,這種法庭劇就傳統類型處理上,通常會不斷透過新的証據來揭露真相甚至反轉,這部片有點利用這種套路,但在談的是建構真相的信念是什麼。人的理智、科學、體制在追求真相上有其極限,但虛構的電影可以更進一步把玩其中真相和想像的關係。
alfredo
3 months ago
片中夫妻吵架的子的段戲,設計成是一段真實錄音,但暗示著畫面是小兒子的想像,法庭只能聽,但當事人以及不在場的兒子可以透過回憶和想像去看到更多的維度。但同時,兩人吵架的內容,也是關於對夫妻關係的現實有各自不同的詮釋,若說丈夫可能陷入某種自我的受害想像,妻子的絕對理性與犀利也可能是種不自覺的心理操弄,兩個真相其實是同時存在的。
alfredo
3 months ago
這種不同視角的疊加充滿在整部片,不管是夫妻與兒子三人的視角,還有律師、法庭、觀眾,甚至我在想片子開場沒多久也有追蹤狗的鏡頭。這本來是以敘事操作訊息的劇本,但很多對白的處理,到關鍵那場爭吵戲,都顯露一種女主角很努力透過文化、語言、價值觀的障礙為自我存在辯白的意味,包括她的創作、性自主、對人與對愛的概念等等,這種溝通的徒勞與堅持我覺得很動人,讓我很正向的覺得,最後兒子的決定是對母親信念的回應,而不是對真相的放棄。
立即下載
alfredo
3 months ago
那段兒子疑似虛構和父親回憶的戲,電影用「對嘴」的形式,聲音是兒子的覆述,但完美對上父親的嘴型,其實也是種神奇的疊加狀態。一方面可以說是虛構,另一方面也可以說是經過扭曲的記憶,他的是想像出不存在的父親?還是因為更了解了父親,所以才能從記憶中提取出他想像的真實?父親那段話是兒子的創作嗎,還是更可能是父親說的話?這變成觀眾此時對於角色的理解,我們同樣也在透過想像去決定故事中的真相。
alfredo
3 months ago
所以兒子去選擇「殺人的母親」或「自殺的父親」,對觀眾來說也在進行類似的選擇,也就是需要放下類型的慣例,觀眾需要重新想像這些人的狀態與關係。最後的懸置也就成為「期待反轉」與「接受真相」之間的選擇,角色只是情節的裝置,還是讓人共情的對像?
alfredo
3 months ago
最後鏡頭中,那隻狗不是留在兒子房間,而是跑去女主角床上也是別有意味。但還是有些需要再想一下的地方,比如當律師在法庭上建構出一個有利於女主角的丈夫心理側寫後,女主角還小聲地說「他並不是這樣子的」,也就是我們對這位男人的想像總還是經過不同的濾鏡,電影不忘提醒我們這件事。而整部電影看下來,好像對於真相的詮釋並沒有太多岐義的地方,因為電影能夠提供更「全知」的觀點,但這樣會不會有點取消了整個故事「真相不存在」的意圖?或其實也沒有?
alfredo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我後來一直想到濱口龍介的《偶然與想像》,雖然好像兩者差滿多的。濱口處理下的大量對話戲是角色間的互相試探,也是觀眾對角色觀察的介面,也就是濱口透過表演和台詞,把角色做為接近現實的素材放在觀眾眼前,類似於舞台劇的概念。《墜惡真相》也有種試著提示出在敘事框架中藏著另一層現實,尤其那場夫妻對話戲讓我想到《偶然與想像》,那不只是庭審的線索,也是兒子對父母的想像,更是兩人關係的呈現與他們身為人存在的證據。它做為情節素材在意義上是封閉的,但就觀看詮釋上卻也是開放的,導演對電影素材的掌握感覺很厲害,雖然可能我還沒搞清楚是不是她真的做了什麼。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