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u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1624雜談

理論上是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畢竟連睡覺 打手遊 的時間都快沒有了,再者戲也落幕,成果就長成那樣子,實在是沒什麼好討論的部分(?)下午在辦公室看到昨晚還在台南的主演之一為了排練下一檔演出而出現,除了傻眼還是傻眼。

加上《1624》在我認識的朋友圈可說是評價兩極 喜歡的很喜歡,不愛的超不愛 ,加上看到兩個相關資訊(一個是演出前的公視宣傳影片,一個是前高市國樂團團長的發文),想想看是否能用不同的角度,來討論評價兩極的認知落差好了。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一方立場,要筆戰可以省點力氣,我也沒有那麼多閒情逸致可以戰,好好吃飯睡覺還是比較重要的。

先上高市國前團長蕭青杉的臉書貼文Facebook
(截圖跟後文下收)
latest #7
Yuu
2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gb0ennBiML9sz08UciFFe.jpg https://images.plurk.com/59fPLBZmNeE3utOOH6K1QZ.jpg https://images.plurk.com/7sDmStrg9kXf3GZlKRxPCR.jpg https://images.plurk.com/mgtUt2HJRzdgKQja98qxc.jpg https://images.plurk.com/31Ensb2XluixYJyxmONpM1.jpg https://images.plurk.com/1yrqcqqhc6fgXayXu6TcG6.jpg

一看就知道果然是公部門出身,大概有公開招標的案子都被細查了一輪。經費運用這部分牽扯太複雜,我不在其中不談此事,但以現場台前幕後人員編制,這個金額比大家當初罵到炸的表藝黑歷史《夢想家》還少了一些。
Yuu
2 months ago
再來就是公視台語台南部中心YouTube的《文化相放伴》節目,邀請了傳藝中心陳修程副主任、飾演濱田彌兵衛的明華園天字團當家小生陳昭香,還有飾演印姐瓦定的春美歌劇團當家小生郭春美。

《1624》大型戶外歌仔音樂劇🌊 |文化相放伴EP71 ft.陳修程.陳昭香.郭春美
雖然是推薦 葉配 《1624》的演出宣傳,約50分鐘的時間裏,可以大概看出製作方跟幕前表演者的觀點落差。
Yuu
2 months ago
裡面幾個點很有趣,在這裡大致筆記一下,想看更詳細的請自己研究影片內容。

1. 大航海時代,台灣跟世界(日本、荷蘭、明鄭)的第一次接軌,沒有翔實的文字圖像記載,想用現代人回溯歷史的眼光去做《1624》的起點,因此運用電玩少年的角色設定,開啟一個非單純述說歷史的歌仔音樂劇演出。

2. 為何採用歌仔戲為基礎載體?歌仔戲最接地氣,很多大型歌仔戲團團都是從臺灣在地崛起,但為了配合現代青少年少有欣賞傳統歌仔戲的經驗,因此定位於歌仔音樂劇,想要提供老少皆宜的作品。

3. 劇中的多元族群設定讓演員在一開始記角色姓名時非常困擾(有臺灣原住民、荷蘭人、日本人、明鄭官員)演員運用諧音方式才能記住跟對手相關到資訊(昭香與小咪),排練時因為音樂沒有以往演出習慣的鑼鼓點不知如何動作,直到音樂安插進鑼鼓點才找到身段發揮。
立即下載
Yuu
2 months ago
4. 明華園天字團這幾年也都融入現代因素,《潮水孤蟾》引進搖滾樂,《無題島》跟現代劇場演員合作,歌仔戲一直都在尋找找創新的可能,但《1624》是難得能讓13個大型劇團(包括歌仔戲、京劇、豫劇、現代劇場)齊聚一堂演出的難得盛會。

5. 春美表示由於各團有自己的死忠粉絲,雖然很高興能參與這次演出,但也希望在製作過程中,各家的當家小生(小旦)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戲份,不然對熱愛她們的粉絲交代不過去。一開始拿到劇本想說要演女的有傻眼,但想想至少是個女海賊,還能跟孫翠鳳第一次同台演出,並且同為海賊,還是蠻開心的。

6. 以前大家忙碌,各有各的演出比較沒機會碰面。從《見城》《船愛》到《1624》締結了數次合作機會,大家感情也越來越好,沒有王不見王的問題發生,反而會訊息往來交流。
Yuu
2 months ago
(以下是個人感覺,不代表任何立場)

1. 還是可以看看這集節目內容,至少兩位歌仔戲天王的社交能力非常質樸(但很高明)

2. 大方向跟我預期的差不多,只能說上面決定了很多事。

3. 用AR虛擬實境電玩篇章跟少年帶出演出內容,並依照章節給予各團天王天后演出空間,原本是很不錯的想法,但執行起來總是困難重重,設定細節上也讓這個演出的世界觀崩毀不少,是滿可惜的。

4. 做藝術創作,通常是越簡單的故事越難講。但《1624》是層層堆積,複雜的議題裡有太多支線選擇,加上各方設計群(音樂、舞台、技術、演員等等)彼此之間的拉扯,「捨得」反而變成了本劇的最大功課。
Yuu
2 months ago
5. 以 從業人員 的立場來說,從《見城》《船愛》到《1624》,姑且不論過程中,是否顧及演員中心的主體性(畢竟這不是傳統戲劇本,要以演員為中心本就困難,更何況還有許多舞美設計層面跟現場人員調度影響)好處是讓不看戲或少看戲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看待台灣400年前的發展(其他雜七雜八的因素就略過不提了),對戲迷來說,喜歡的演員在台上要帥有帥,要美有美(很重要!!!),劇團跟演員也能提升曝光度圈粉,或許才是這個大型製作必須存在的意義。

畢竟還有什麼能比重金宣傳的大型演出曝光效益來的吸引人呢?
Yuu
2 months ago
6. 基本上我現在不太會去黑特新編戲的文本,畢竟背後影響因素太多,往往不是編劇一個人可以承擔的,但編劇跟製作人同一個,或編劇跟導演同一個除外。還有傳統戲改編的太爛或完全沒更新,無法說服我的這種,我才會黑特。

只能說做過演出製作後,看世界的角度就會不太一樣呢! 尤其是在逼死自己的點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