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 - 提莫西・威斯坦恩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為了本書,我們替「喪屍傳染病」(zombism)下了一個正式的臨床定義。透過觀察(以及科學界對縮寫的熱愛),我們在科學上將喪屍傳染病歸類為「意識缺乏過動失調」(Consciousness Deficit Hypoactivity Disorder)症候群,縮寫為CDHD。根據這個定義,受這種症候群所苦的患者會缺少完整的清醒意識,而且通常會出現大腦整體活動減少(當然,如果牠們餓了或生氣了就不是這樣了)。但是我們會在最後一章再回來看這份正式的診斷。」

——《 #喪屍腦科學 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看這種一本正經胡說八道但又其實有貨真價實的牛肉在裡面的書,好療癒⋯🤣🤣🤣
latest #14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喪屍」(zombie)這個詞,源自加勒比海地區巫毒教對活死人的描述,製造殭屍(zombi,字源是非洲語的nzambi,意為「死者的靈魂」)。祭司將這個人導向「死亡」,取得他的靈魂後,將靈魂中關鍵的部分,所謂「好的小天使」(ti bon ange),從肉體(巫毒教稱為corpse cadaver)中分離出來;一旦「復活」後,殭屍的肉體會被帶走,根據祭司或島上其他人的要求被迫進行勞動。

人類學家的假說:祭祀使用神經藥理物質: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和曼陀羅(datura)。它會破壞大腦中神經元溝通的系統,

巫毒教祭司運用這種毒素的會造成癱瘓的特性,使受害者中毒後維持著近似死亡的「類死亡」癱瘓狀態,直到身體自己擺脫河豚毒素,重新甦醒為止。
立即下載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在身體快要分解完河豚毒素時,祭祀讓人服下「殭屍小黃瓜」(zombi cucumber,很諷刺吧)的植物曼陀羅。

首先,曼陀羅會加速分解受害者體內剩餘的河豚毒素,它含有許多藥學活性物質,包括莨菪鹼(scopolamine)、莨菪素(hyoscyamine)和癲茄鹼(atropine)。其中,癲茄鹼尤其被認為能分解造成有機磷(organophosphate)中毒的化學物質,而這類化學物質也剛好就是食用河豚中毒時會出現的。

除了幫助清除一些比較麻煩的毒素之外,祭司讓受害者服用曼陀羅還有另外一個目的:這能讓他們精神錯亂而且乖乖聽話。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喪屍有意識嗎?
如果所謂「意識」指的是清醒,並且對周遭環境有知覺,那麼神經科學就能給我們一些想法了。
在現代喪屍身上能觀察到三個主要的症狀,以認定牠們調節睡眠的深腦系統是失調的。

首先,喪屍永遠沒有看起來真的睡著。牠們不管白天黑夜都四處遊蕩,尋找獵物,不會休息。這種極端形式的失眠顯示牠們的網狀活化系統長期都在運作,可能永遠不會關閉。

第二,雖然牠們在夠清醒的時候會到處行走和行動,但是喪屍看起來缺乏能代表「完全清醒」的形式明確的意識。

第三,喪屍的海馬回編碼的空間和經驗記憶似乎有嚴重的缺陷,牠們很容易就會迷路,就連室內的購物中心也可能困住牠們好幾個禮拜。我們知道建立這種形式的記憶的過程非常仰賴睡眠。因此這進一步支持了假設,那就是喪屍並沒有良好的睡眠週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總結來說,假設就是喪屍永遠被困在睡眠與清醒的交界處。這種狀態很可能是因為深腦內VLPO內促進睡眠的細胞,以及網狀活化系統內促進清醒的細胞同時過度活躍所造成的。永遠無法完全睡著,也永遠不能完全清醒的喪屍被困在一個意識缺失的狀態,才導致牠們整體的神經活動都變緩慢。

——
看來要創造喪屍最好的辦法不是病毒,而是剝奪睡眠💤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喪屍們的運動能力

我們主張喪屍出現的綜合症狀:橫向站姿、笨重的步伐、不會靜止不動、一般性的規劃和執行動作無礙,都反映出牠們的小腦功能衰退。

換句話說,小腦失調可能是導致染上喪屍傳染病後許多運動動作症狀的原因。然而,牠們的皮質運動區和基底核通道應該是相對完整的。

「那麼那些身手矯捷的喪屍呢?」

⋯這種不同的表現也許能讓喪屍傳染病在神經學上的研究發展出亞型分類,為喪屍傳染病的病原學提供重要的線索。

第一亞型(行動緩慢亞型):該疾病所觀察到的第一種變異。

第二亞型(身手矯健亞型):和第一亞型變異的差異在於健康的運動動作協調,缺乏注意力方面的損傷(見第七章)。

——《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不知道恐懼、也不知道飽的喪屍

從喪屍這種衝動、爆發式、攻擊性的行為來看,可以說牠們缺少適當運作的眼窩額葉皮質,因此也可能有主導性過強的邊緣系統。這麼一來,喪屍的杏仁核、下丘腦、丘腦都一直過於活躍,導致HPA軸出現劇烈的改變,荷爾蒙系統強烈失調。這些改變造成一觸即發的腎上腺反應,和人類完全不像,更別提在社交常規和道德上隨之而來的改變。

邊緣系統區域的功能失調很可能會延伸到下丘腦對食慾的控制。尤其喪屍處理來自腸道的瘦素信號的神經元活動應該會受到抑制,導致後續的飽腹感被破壞。

——《喪屍腦科學:從神經科學來解答,喪屍的腦袋怎麼了》
Readmoo讀墨電子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分隔線——
哈哈哈哈,看完了!
真的還蠻好看的。

後面有些就懶得摘要啦,但基本上他後面還介紹到聽覺處理、視覺處理、空間辨識、臉孔辨識、工作記憶啊等等的部分。

最後一章的喪屍最終診斷手冊,像模像樣讓人大笑😂

不過我猜翻譯大概是中國版簡轉繁、再改一改來的,所以腦神經專業名詞有非常多對岸翻譯、而非台灣慣用語,但有一些被改過、有一些沒有。

不過還好這本書很多會附上英文原文,所以不至於搞不清楚到底他現在在講的是哪裡。

然後因為其實台灣講腦神經的書其實也滿多會有這種問題,所以我也有點習慣了⋯其實現在常常也會搞不清楚應該怎麼翻才是台灣慣用語⋯😂

也許再多看幾本,最終可以記得英文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像我現在已經記得多巴胺 dopamine、催產素 Oxytocin、血清素 Serotonin、腦啡 endorphin。

話說這幾個名詞,除了腦啡應該其他都是中國的翻譯吧,但我也不記得台灣原來翻成什麼,感覺現在的台灣中文相關文章、書籍,也都混用這些詞了。

另外像皮質醇 cortisol,這應該也是對岸的翻譯,台灣好像會翻成可體松。

hippocampus 好像台灣翻海馬迴吧,但中國翻成海馬體的樣子。

還有像是 frontal cortex 啊、lobe啊,也許改天應該把英文書拿來背一背,就不會被這些中文翻譯混淆了~
咖啡茱栗
2 months ago
Endorphin 台灣應該翻腦內啡,Cortisol 台灣好像也翻皮脂醇,可體松是cortisone(腎上腺素的一種)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YKJL: 剛剛找了一下可體松可體松是什麼?過低症狀?5分鐘速懂可體松的作用、過低或過高原因 - Hello 醫師
看他應該是 cortisol 沒錯,不過我的確覺得現在越來越多講皮質醇。

不過我滿確定皮質醇原來應該是中國的翻譯。我第一次知道的時候是看簡體書,而當時台灣應該都不是用皮質醇,所以我記得我還專門找了一下對照。

不過現在反正都混在一起了,而且我自己中文用語也混雜的很厲害,也搞不清楚到底台灣怎麼說了~哈哈哈哈~
咖啡茱栗
2 months ago
哈哈,研究了一下我也快被搞混了😆不過以學術性來看,我比較傾向叫皮質醇,ㄧ看就知道是皮質分泌的一種醇類
印象中我大學的時候有化學式正名系統出現,說不定是那時候定下來的耶
Jeany指日可待 says
2 months ago
YKJL: 太複雜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