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shiki
4 months ago
好來講一下為什麼唯一支持三票民進黨。這要追溯到民進黨創黨之初的最大動機:反國民黨的黨外大平台。

當年的黨外運動面臨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都叫做「黨外」,但其實所謂的黨外人士五花八門,包含獨派的鄭南榕根統派的朱高正都是「黨外」。雖然他們都反對國民黨,但是主張其實是天差地別的。
latest #9
Yoshiki
4 months ago
當年開放黨禁之後,如果每個不同主張的黨外都成立自己的黨,那麼就會非常輕易被國民黨各個擊破,而無法成就任何事情。各個不同的小黨派各自競爭票源分散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挑戰國民黨,國民黨搞不好會一直一黨獨大到今天。
Yoshiki
4 months ago
所以最後這些黨外齊聚一堂,放下歧見,一起合組了民主進步黨,作為黨外跟國民黨對抗的平台組織。但是也保留黨內各個不同主張的派系,例如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正義連線、福利國連線等等。民進黨從一開始就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各路人馬的大雜燴,大家一起為了對抗國民黨而暫時拋棄歧見組織在一起。黨主席的作用其實是統合各個派系,而不是像國民黨那樣有權威地位。
Yoshiki
4 months ago
然後各個派系在這個黨外大平台之中不斷的辯論路線,後來才確立了以台灣主體性為最重要的大方向。統派像是朱高正等人無法接受而自行離開,另外創了中華社民黨(後來併入新黨)。因為朱高正的想法仍然奉中華為正統,只是覺得國民黨做得太爛想要取而代之,但並不認同台灣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存在,跟民進黨裡面絕大多數人太過格格不入了。
立即下載
Yoshiki
4 months ago
民進黨就是一路這樣紛紛擾擾百家爭鳴吵鬧過來的,但是內部吵歸吵,吵完之後還是會做出一個定奪,讓支持者們能夠有個一致支持的對象。因為反國民黨的勢力就是比較薄弱,只要稍微不團結就會輸,所以完全沒有可以分散支持的餘裕。
Yoshiki
4 months ago
力量分散必敗,集中力量團結才有辦法對抗強敵。「組織」一直都是人類在戰爭以及政治中最重要的事情。

所以,在藍白從台灣的政壇退場之前,我會一直不停的投民進黨投下去。在那之前,台灣人真的沒有分裂的本錢。萬一投錯一次票,即使沒有亡國,也不知道要多付出多少額外的金錢跟人命成本,那真的是太不值了。
你這個略過兩個東西,第一個是DPP後來「取消」派系的背景,第二個是第三勢力多次起來又失敗的部分。
像黨主席「統合各個派系」的部分,這個功能是有在弱化的,你去看最近兩次中執委席位分配的結果就知道,唯一有完全發揮過這功能並且強化協調功能的主席是蔡英文,其他的黨主席不一定能發揮這能力。並且在協調裡面,權力分配有把小派系一推擠掉的傾向(謝系和湧言會)。
第二是第三勢力在幾次興起時,也有在說團結,主要是團結並不等於一定要成為DPP的人,像2014-2016這期間的時力和社民黨(范雲那個)是走這種路線。但DPP的路線一直是,派系不會和別的黨合作,外人加入必先經過派系(例如黃捷)協調,坦白說,派系會把DPP帶往哪裡很難說。
Yoshiki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ineismabi: 這個對不了解的人太複雜了,太深入的話要多花很多篇幅講解,反而失去焦點。我就簡單提一下要點好了:
1. 我的意思是說民進黨不是列寧式政黨,黨中央不像國民黨那樣掌控龐大資源,也沒有那種定於一尊的權威。黨主席能不能發揮協調的能力是一回事,但是民進黨絕對不是一個人說了算,如果沒有發揮好協調能力的話那就是黨務會運作不順(事實上以前也發生過很多次),而在這方面蔡英文的確是協調得比過去其他的黨主席好。但無論黨主席協調的工作做得好不好,都不會改變民進黨的黨主席是協調者而非獨裁者的本質。
Yoshiki
4 months ago
2. 太陽花後的第三勢力我覺得就是個實驗,看看能不能擴大反國民黨的民意基礎,但實驗結果很明顯就是失敗的。既然已經證明失敗,那就回到原本的路線好好努力,不要再想東想西。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Yoshiki
4 months ago
派系的東西如果要深入討論的話,我覺得另外開一噗比較好。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