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中和工夫〉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中」與「和」是儒學的重要概念,大致上來說,「中」並不是指形而下的大腦意識狀態,而是要指點一個形而上、超越的心性本體。當然形下與形上也不是毫無關連,比如孟子說的「夜氣」,深夜到清晨萬籟俱寂,不與外界接觸,大腦暫時休息關機時,良心善性的確比較容易呈現,可以藉此機會體認。「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也可以如此理解,不管是藉由靜坐工夫,或是日常生活心情平穩時,都是體察心性的好時機;但並不是直接把發呆放空當做「中」,也不是像佛家、道家那樣,直接將內心的虛無寂滅當做「中」。儒家的「中」強調不偏不倚,當然不會陷溺在任何一種特定的情緒(如喜怒哀樂)當中出不來,這是儒道佛三家共